張 璐 妮
(北京郵電大學 人文學院語言實驗教學中心, 北京 100876)
?
大 學 英 語 實 驗 教 學 成 效 實 證 研 究
張 璐 妮
(北京郵電大學 人文學院語言實驗教學中心, 北京 100876)

為培養(yǎng)大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大學英語實驗教學將理工科實驗框架引入大學英語聽說課教學,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引的原則下,通過多媒體實驗任務的組織方式,量化多元的實驗評估方式系統(tǒng)地構建了的大學英語實驗教學體系,大學英語實驗教學從試點以來,積累了海量實驗數據,通過對50 000多個實驗數據及1 700余份教學成效問卷的實證研究,得出實驗教學成效表現為:學生對實驗教學較為滿意和適應,學生感知英語聽說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提升顯著,自評、互評、師評成績顯著相關,評估機制有效性得到驗證,但師評率有待提高,實驗平臺的移動終端化進程亟待推進。
大學英語; 實驗教學; 實證研究
“費時低效開口難,被動學習交流難,課堂講授互動難,過程監(jiān)控評估難”是大學英語教學中日漸凸顯的四大問題[1],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各高校紛紛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改革,卻收效甚微,其原因在于:學生自主進行英語聽說練習興趣不高,缺乏系統(tǒng)的聽說能力培養(yǎng)體系——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缺乏針對聽說能力培養(yǎng)的網絡教學平臺來跟蹤評估成效[2]。大學英語實驗教學的目標是提升學生的聽說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它將理工科的“實驗”體系化地融入大學英語聽說實踐教學,規(guī)范了學生自主學習內容,學生出演的視音頻實驗作業(yè)帶著學生自身標簽從而激發(fā)了其實驗制作的積極性,自評、互評、師評多方定量、定性多元評估建立了具約束力的監(jiān)控和激勵機制[3]。而實驗案例成績和學生對實驗教學看法的問卷是反映大學英語實驗教學成效的客觀指標,通過海量數據分析可以精確地衡量學生的實驗類型偏好、評估機制的有效性、教學過程的合理性、教學成效的學生自我評估。
目前關于大學英語實驗教學的研究集中在兩方面,其一是教學體系建設研究:范姣蓮在《語言實驗教學體系建設的研究與實踐》中提出了語言實驗教學體系的設想[4],構建了立體化的分層次、多模塊實驗教學體系的框架;劉愛軍在《大學英語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系統(tǒng)地闡述了大學英語實驗教學體系的結構[5],提出了課程設置、實驗內容、教學模式、評估方式是體系的基本結構,描繪了實驗教學的評估機制,并通過實例展示了實驗的具體內容;郭艷玲、 鄭春萍、 王海波在在《大學英語實驗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中從兩方面論證了實驗教學的可行性[6]:語言實踐性的特點及現代信息技術發(fā)展現狀,并探討了實驗教學的基本原則;郭艷玲在《英語專業(yè)實驗教學模式探索》提出了針對英語專業(yè)的本科生而設計的英語實驗教學模式[7]。其二是實驗教學成效實證研究:郭艷玲在《大學英語實驗教學實效性研究》中通過接受實驗教學的學生和接受傳統(tǒng)聽說教學的120名學生的聽說測試成績證明了實驗教學對提高學生聽說能力的有效性[8],王健剛在《大學英語口語實驗教學實踐及成效初探》對2012級2 000余名本科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了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課下投入時間,對實驗設計、評價機制、授課模式、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整體認可度,實驗任務對學生口語學習習慣和學習策略的總體影響進行了調研[9],梳理以往大學英語實驗教學研究文獻,大部分聚焦在實驗體系的闡述上,少量實證研究通過統(tǒng)計對比研究實驗教學成效,但部分實證研究受限于研究樣本量有限不能完全代表整體的特征,部分實證研究的問卷關注點單一,僅通過少量題項去衡量學生對實驗教學的看法,缺乏客觀實驗成績做佐證,亦沒有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學任務中學生的偏好,缺乏參考價值。本研究采用劉愛軍在《大學英語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中提出的實驗教學的主要要素:實驗內容、教學過程、評估方式對,通過海量實驗成績和問卷調查,分析實驗教學的進展,并通過問卷統(tǒng)計揭示學生對實驗教學的成效評價。
大學英語實驗教學體系由知識結構和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實驗評估機制有機構成,如圖1所示:大學英語實驗教學體系的基石是與新理念聽說教材同步的知識結構和體系化的教學內容,實驗自主展開的有效支撐是科學的教學過程和多元評估機制,最終實現提升大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的目標。

圖1 大學英語實驗教學體系
3.1 研究實施對象和方法
(1) 海量實驗成績數據。數據來源是大學英語實驗教學與評估平臺,數據涵蓋2011年9月~2014年12月7 316名大學一年級本科學生的54 422個實驗數據,其中已完成39 335個,已完成的39 335個實驗均有自評成績,其中36 618個有自評和互評成績,其中12 605個實驗作業(yè)有自評、互評、師評成績。實驗的評價率及實驗成績是本研究重點。
(2) 調查問卷。對2013級一年級本科生共2 052名進行大學英語實驗教學評估調查問卷,其中有效問卷為1 762份,問卷有效率為86%,問卷對象涵蓋了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學院、計算機學院、電子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人文學院、理學院及媒體藝術學院。問卷內容圍繞大學英語實驗內容、大學英語實驗評估機制、大學英語實驗教學過程、大學英語實驗教學整體成效四部分展開。問卷采用客觀題與主觀題結合的方式,客觀題采用五分里克特量表進行測量。
3.2 大學英語實驗內容
3.2.1 實驗實施情況
截止到2014年12月,大學英語實驗與評估平臺共給2011~2014級大學一年級7 613名學生布置實驗作業(yè)54 422個,平均每人每年約7個實驗,其中作業(yè)類型及其對應數量如表1所示:

表1 實驗布置情況表
其中跟讀、會話仿寫、仿說、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詞匯拓展、命題演講、圖片評述類型的實驗數占總實驗數近90%,其中跟讀實驗占比最大,為27.77%,由于跟讀、會話仿寫、會話仿說、詞匯拓展、圖片評述均為初級難度基礎型的實驗,由此可見教師比較傾向于布置基礎型實驗,中級難度的技能技巧型實驗中“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布置最多,占比為12%。其中教師自定義的實驗形式,占比為0.9%。
3.2.2 學生評價實驗任務
大學英語實驗教學中,每種實驗形式都具有實驗類型、難度檔位、分組情況、實驗時間等屬性,本研究從28種實驗形式中挑選出10種最具代表性的實驗形式進行滿意度調查,這10種實驗形式的屬性如表2所示。

表2 實驗形式表
學生對實驗任務的喜歡程度直接影響其參與的積極性,由于接受問卷的1 762名學生不是每一種實驗類型都接觸過,所以不同實驗類型有不等的評價人數。統(tǒng)計結果如表3所示:最受學生喜歡的實驗類型從高到低排序是聽力技能訓練、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會話仿說、詞匯拓展、小組討論、跟讀、命題演講、會話仿寫、微型調研與展示、采訪,其中最高平均值為4.161 3,最低平均值為3.840 9,差別不大,均高于里克特五分量表的平均值3,反映了學生對實驗項目總體比較接受,對基礎型、技能技巧型、綜合型、探究型的實驗項目的接受程度差別不大。
學生認為實驗任務能提高聽說能力的題項得分平均值也比較接近,除了微型調研與展示外,其它實驗類型得分平均值均大于4,這證明了學生認同各種實驗任務能促進聽說能力的提升。
3.3 大學英語實驗教學評估機制
3.3.1 實驗評價率
如圖2所示,實驗完成并自評率為72%,互評率為67%,而師評率則僅為23%,也就是有44%的學生在自評和互評后得不到老師的師評,而問卷中學生希望教師批改自己的每一個實驗案例的得分平均值達到了4.3,這說明教師應該批改更多的實驗案例,通過對教師的訪談發(fā)現,導致其批改率較低的原因是教學量太大,沒有足夠時間批改每一個學生的實驗作業(yè),他們希望從技術上實現部分實驗案例的智能批改,以減輕教師目前繁重的批改任務。

表3 實驗任務偏好表

圖2 實驗自評、互評、師評完成率
3.3.2 評估機制有效性
學生提交的實驗作業(yè)必須先進行自評,再進行互評,最后才能進行師評,剔除沒有完成和沒有完全評估的實驗作業(yè)后,12 605個實驗作業(yè)有自評、互評、師評分數,為了研究評估機制的有效性,對這12 605個實驗作業(yè)的自評、互、師評分數進行了相關檢驗。結果如下表,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自評、互評、師評之間均顯著正相關相關,其中自評與互評相關系數較大,為0.424,師評與自評相關系數為0.376,師評與互評相關系數為0.358。從相關性上判斷,大學英語實驗教學評估機制較為合理,各方評分呈顯著正相關。

表4 實驗評分描述統(tǒng)計表

表5 實驗成績相關統(tǒng)計表
3.3.3 評估機制的學生評價
1 762名學生的問卷結果顯示如下表,其中“師評有助于促進我的英語學習”和“師評結果能真實反映我的學習水平”題項得分平均值最高,其次為“我能客觀評價同伴的實驗案例”、“我能客觀評價自己的實驗案例”和“實驗作業(yè)評估指標科學準確”,“自評結果能真實反映我的學習水平”和“自評結果能真實反映我的學習水平”得分平均值最低,這個現象說明,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態(tài)度認真,但學生更加認同教師的評價的準確性,認為自評和互評的有效性不如師評高。“實驗作業(yè)評估指標科學準確”的題項得分平均值為3.938 7,這說明學生較認同評估指標的科學性,學生采納互評和師評意見的意愿較高。
3.4 大學英語實驗教學的教學過程
大學英語實驗教學遵循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的教學原則[10],通過教師的課堂講授和實驗點評實現教學的引導和監(jiān)督,而學生的課下自主實驗拓展了課堂的廣度[11],以實驗為載體貫穿了課上和課下的教學和學習[12]。
3.4.1 教師課堂教學
大學英語實驗教學中教師是實驗知識的講授者,實驗布置、監(jiān)督者及實驗作業(yè)評估和課堂點評者[13],如表7問卷結果所示:學生希望教師對自己上傳的實驗案例進行總體、發(fā)音、語法和用詞的評價意愿比較強烈,希望教師能點評自己的每一個實驗案例,但對在課堂播放自己實驗案例意愿相對較低,對教師在課堂上播放優(yōu)秀的和別的同學的實驗案例意愿較高。

表6 評估機制的學生評價

表7 實驗課課堂教學評價
3.4.2 學生自主學習
大學英語實驗教學中實驗任務的制作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課下由學生自主完成,學生的自主性是決定實驗作業(yè)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學生能力提升的決定性因素[14]。問卷結果顯示:學生為完成實驗任務比較樂于與同伴合作,按時完成實驗任務的意愿較高,對于實驗任務設計的目的了解較為清楚,但對于為完成實驗任務而進行大量前期準備意愿相對較低,另外在教師布置的作業(yè)范圍外,自發(fā)查看其它實驗案例和完成其它實驗案例的意愿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實驗教學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性,在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方面還有待加強,經訪談發(fā)現學生自發(fā)學習積極性較差的部分原因是學生學業(yè)負擔較重,自主學習時間有限。

表8 課下自主學習評價
3.5 大學英語實驗教學效果評估
大學英語實驗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聽說、綜合應用、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15],表9問卷統(tǒng)計結果所示:通過大學英語實驗課程,學生認為團隊合作精神提升最大,其次是聽力、口語、自主學習、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得分均值均大于4,實驗課程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等題項得分較高,在“對你來說,學習實驗課程的收獲”主觀題的統(tǒng)計中,有762名學生的自己聽力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560名學生的口語水平得到提升,174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樂于在課下自主進行實驗學習,155名學生反映團隊合作能力得到提升,95名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有所提升,這證明實驗教學的成效獲得了學生的認可。另外,學生對實驗課程的適應性和喜歡程度得分均值均約為3.88,證明學生比較適應這一全新的英語聽說教學模式。實驗課程學習目標明確得分均值約為3.58,教師應該在授課過程中更注重強調實驗課程的學習目的,讓學生更有目標性地進行自主學習。

表9 教學成效評價
為了了解大學英語實驗教學成效和教學內容、評估機制、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通過對7 316名本科學生的50 000多個實驗成績及1 700余份大學英語實驗教學成效問卷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得出結論:學生通過大學英語實驗教學感知到自己英語聽說、綜合應用、自主學習能力均得到顯著提升,團隊合作精神、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自評、互評和師評成績顯著正相關,評估機制有效發(fā)揮作用,但實驗教學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師批改任務量過大造成實驗師評率較低,語音識別判分功能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教師的批改壓力;部分學生抱怨實驗課耗費的課外時間過多,甚至占用了其專業(yè)課的學習時間,建議進行個性化的實驗布置,并逐步將實驗內容與專業(yè)學習相結合;只能基于計算機的實驗布置和提交、評估環(huán)境約束了實驗的便捷化開展,平臺的移動終端化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受限于實驗數據,本研究僅聚焦于大學英語實驗教學的橫向成績和問卷,下一步研究是將2012級至2014級本科生的個人實驗成績進行為期兩年的縱向比較來客觀評估實驗教學的成效。
[1] 蔡基剛.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設定研究——再論聽說與讀寫的關系[J].外語界,2011(1):21-23.
[2] 趙美娟.基于網絡教學平臺培養(yǎng)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探索——以“零課時”英語聽說課課程設計和實踐為例[J]. 外語電化教學,2012(3):72-73.
[3] 劉 芳.自主學習環(huán)境下大學英語形成性評估體系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5):175-177.
[4] 范姣蓮.語言實驗教學體系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10(12):78-80.
[5] 劉愛軍.大學英語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外語界,2012(4):85-87.
[6] 郭艷玲,鄭春萍,王海波.大學英語實驗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3):206-209.
[7] 郭艷玲.英語專業(yè)實驗教學模式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8):211-213.
[8] 郭艷玲.大學英語實驗教學實效性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7):196-199.
[9] 王健剛.大學英語口語實驗教學實踐及成效初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3(23):25-28.
[10] 范姣蓮.對大學外語“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4(5):58-60.
[11] 尚建國,寇金南.學習者因素對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交互影響[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5(4):63-65.
[12] 王 英,全 冬.大學英語實驗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10):81-83.
[13] 張善軍.多元互動式大學英語實驗教學反思[J].外語電化教學,2011(4):76-78.
[14] 樸淑慧.基于網絡教學模式與英語自主學習的實證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4(5):25-26.
[15] 范姣蓮.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外語實驗教學體系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11(7):105-107.
Empirical Study on College English Experimental Teaching Effect
ZHANGLu-ni
(School of Humanity,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In order to foster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aural-oral ability, comprehension ability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College English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troduces the experiment framework that is used in appli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to English aural-oral teaching. Based on the student-centered and teacher-assisted principle, the College English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features the multimedia experiment assigning method and quantitative multi-faceted evaluation method. The College English Experimental Teaching has accumulated mass data since the pilot,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of data of more than 50 000 experiments and more than 1 700 questionnaires about teaching effect, the effect resul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show that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by students, and most of them are adapted to the mode, there is an improvement in the students’ aural-oral ability, comprehension ability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ccording to their evaluation, the scores of self-assessment, peer-assessment and teacher-assessment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each other which verif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evaluation mode, but the teacher-assessment ratio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the fu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the mobile terminal needs to be accelerated.
college english; experimental teaching; empirical study
2015-03-2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5BYY083)
張璐妮(1985-),女,安徽碭山人,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Tel.:13488683671; E-mail:betheone0625@163.com
G 642.0; H 319
A
1006-7167(2016)02-018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