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弦杰
書法教學中用筆問題的思考——由筆畫和筆順說開去
戴弦杰
書法是一門以書寫漢字為表現形式的藝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近些年來,書法教育蓬勃發展,但是在教學中,人們往往忽視了書法用筆的問題。由此,我們應當將教學思路由靜態向動態進行轉變,通過筆畫和筆順來復現漢字書寫的動態過程,挖掘各個筆畫間的內在聯系,并落實到書法教學中,讓學生真正地會寫字,寫好字。
中小學書法教育;用筆;筆畫和筆順;運行曲線
之所以談到筆畫和筆順,是因為它們是探討漢字書寫問題的兩個相伴相生的基本概念,也是后續所要探究的問題的引路石。
筆畫和筆順并非自漢字產生以來就有,而是伴隨著書法趨于自覺的現象。早在漢字使用的初期,古文字中多數的形體即為象形符號或由象形符號組合而成,線條因“隨體詰詘”而存在向各個方向延伸的可能性,致使在具體表現和生成方式上缺乏程式化、規律性的可操作措施。由于漢字應用的赴急趨速,古文字屈曲回環的線條結構逐漸簡化為現代文字清晰明了的點畫結構。在右手操控書寫工具的前提下,漢字的書寫越發趨向于由起筆處的左上角入紙,然后向右、向下、向左下、向右下、向右上行筆,逐漸形成橫、豎、撇、捺、提以及各種折、彎等筆畫,并以各種鉤畫從中綴連。可見相對于線條,筆畫并非人們所理解的只是簡單由起筆到收筆的過程,而是在走向、書寫方法和表現形態上都有了明確規定的結果。
至于筆順,不少學者認為,除了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漢字在書寫過程中各個筆畫相承接的先后次序,還有書寫的便利之義。千百年來,人們為了追求這種便利歷經了艱深的探索。在右手書寫的前提下,通過長期的書寫實踐,慢慢摸索總結出一套成型的規則。在現如今的書寫中,單個筆畫都需要經歷從起筆到收筆的過程,多呈現由左向右,從上到下,從左上到右下,從右上到左下的走向;單個漢字的書寫多遵循先橫后豎,先撇后捺,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間后兩邊的順序。至于章法,則多是將單個字從上到下組成一行,從右到左安排成列等。這些規則為書法創作提供了一個可以并且必須遵循的程序,學書者只要參與其中,便必須遵循。
需要注意的是,不僅單個筆畫以及筆畫之間存在著書寫的先后次序,字與字之間的排列同樣有著一定的順序。這些順序不但會影響到書寫的順暢,還會影響到筆畫形態的準確與美觀。比如說:我們常常將豎分為垂露豎和懸針豎,其形態的差異更多體現在筆畫末端的收筆處,與筆順有直接的關系。垂露豎往往是由于其收筆時筆勢轉上而走向下一個筆畫的起筆處,筆末端須回鋒向上行筆而成。懸針豎的形成則是作為某字最后一筆,為了順應古時漢字之間從上往下的書寫連貫性,筆鋒與下一個字的第一筆起筆相銜接,豎直出鋒向下,如“十”字。再比如“羽”字,在如今的書寫中,最后一筆是提,而在古時的書寫中,其最后一筆為點或短橫。這種筆畫形態的變化和字與字之間的書寫順序有關,現在的書寫是自左向右橫向書寫,最后一筆為提,正好順應筆勢帶入右側的下一個字,而古時書寫順序是由上而下,若仍為提,筆勢與書寫順序相悖,為點或短橫才更符合書寫環境。
在以右手執筆進行書寫的前提下,單個筆畫書寫時為了便于右手的運動,其走向往往是向右,向下的。“鉤”和“提”較為特殊,“鉤”向左上行筆,“提”向右上行筆,這兩個筆畫更像是一種在紙面上存留的前后筆畫筆勢的承接。除此之外,幾乎所有向左、向上的筆跡都在行筆過程中空出,而向右、向下的筆跡都化為有形的筆畫。
這些空出的向左、向上的方向恰恰就是筆畫之間相承接的筆勢的走向。如此,在筆畫與筆順的相互作用下,漢字的書寫包括兩個環節,一是筆與紙面相接觸摩擦,運行軌跡完全表現在紙面上的書寫筆畫的過程,二是筆脫離紙面在空中運行,需對其軌跡進行科學推測的筆畫間相互承接的過程。如果把這兩個環節結合并將其運行軌跡描畫下來,漢字書寫就表現出了一個連續性的完整的運行曲線。這個運行線路往往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首先,運行線路表現為順時針的回環曲線。順應右手書寫筆畫的便利,運行線路順著向右,向下的趨勢而循環往復。
其次,運行線路中運行趨勢相近,線路清晰。運行趨勢若相反,則導致筆勢的不順暢,漢字的書寫最講究“勢”,勢不連貫,書寫亦不便利,勢連貫了,則周轉起來更加方便。比如說“承”字:現在的筆順規則中,規定的是先中間后兩邊,即先將中間部分的最后一筆“短橫”寫完,再寫左邊的橫撇,最后寫右邊的撇、捺。而在手寫體尤其是毛筆字的書寫中,“承”字的筆順可能比現在所規定的筆順更加科學方便,先寫中間的豎鉤,再順著豎鉤的筆勢由左及右書寫,筆勢連貫,運行線路交錯較少,清晰明了。
最后,運行線路中難免包含一些小的調節。循環往復的運行曲線當然不會一直順應書寫時的右手運動,偶爾會存在一些小的調節。如“文”“我”字。“文”字第二筆橫與撇的銜接,“我”字第二筆橫和豎鉤的銜接都需要一個向左上方的運動趨勢。缺少了這種細微的調節,下一個筆畫就難以書寫方便。
毋庸諱言,運行線路是對筆畫和筆順問題的進一步認識和探索,其有形的筆畫書寫環節可以使漢字書寫行為得以完成,而其無形的承接環節則可以為有形的筆畫形態提供細微變化的理據。其本身即是技術訓練的重要內容,也為提按、快慢、調節筆鋒等問題提供了探討的平臺。
臨帖是一種最普遍的學習書法的方法,相比于追求臨摹的形似,更重要的是找到書寫動作的根據,獲得書寫的能力。大致說來,我們寄希望于通過臨帖獲得的書寫能力涉及范圍極為廣泛,比如,如何順應右手書寫的生理機能,如何充分發揮書寫工具與材料的物理性能,如何根據各種客觀需要擬定文辭內容,如何設計合適的作品形制,如何根據審美的要求來加強體勢的塑造,如何將作品變成前后聯系、上下貫通、血肉豐滿的藝術整體等等。這些內容不僅涉及創作過程中的書寫與安排、創作前的構思與設計以及最后表現為何種作品形態等各個方面,也包含了從動作技能到方式方法、原則規律和思想觀念等各個層次。正是對這些內容地不懈探索,形成了一脈相承的書法傳統,支撐了書法藝術的產生,并催生了光輝燦爛的書法文化。至于臨習所依賴的典范作品,只是書家植根于書法傳統而服務于特定現實需求的靜態呈現。
相對于家傳的方式,臨帖實際上是一個相對間接的學習途徑,其間,必須完成兩個方面的轉變:一是由于范本只是已經書寫完成的靜態呈現,并不能主動告知其中的關鍵所在,學生必須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實現由形態向動作、由表面向內里的深入和滲透;二是由于某一具體范本的最終完成必然受到特定環境因素的影響,學生需要對書跡形態及時代背景等相關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逐漸實現由具體到一般、由個別到普遍的類推和泛化。一句話說,盡管我們以臨帖為手段,但所學并非某一個特定的字,或某一種特定的字帖,甚至某一位特定的書家,而是古往今來的所有書家進行書法創作都植根于的書法傳統。
在書法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書寫動作的依據。書寫時筆畫起收形態的變化,并不需要生硬地記憶,在運行線路的作用下,都可以自然地表現出來。比如我們經常說的“藏鋒”與“露鋒”。這種形態的差異并不僅僅是書家書寫時自我意識的體現,其更深層次還存在著客觀的理據。如表1“三”字所示,第三橫起筆為藏鋒形態,通過紙面上的運行曲線可知,起筆處順應上一筆末端之勢,并于入紙處延續向左下方的運行線路,而行筆時方向向右,與入紙方向的傾斜角度呈銳角,因此筆鋒產生一種逆勢,起筆形態便體現為藏鋒形態。由此可以看出起筆的藏鋒與傾斜角度有相當大的關系,當由運行曲線所呈現的入紙方向與行筆方向的傾斜角度為銳角時,屬逆勢行筆,筆畫起筆多為藏鋒,若呈現鈍角時,屬順勢行筆,則起筆多為露鋒,如“三”字前兩橫。

表1
然而,我們往往會在書寫時過度追求與范本筆畫形態的形似而忽略了其形成的內在理據。常常出現將漢字中的筆畫一一割裂開來分析描摹,再組合成字。如此一來,縱然仍能憑借高超的臨摹技巧而達到高度的形似,卻缺少了漢字的“書寫性”,如同無根之木,無水之魚,沒有了漢字書寫動態過程的書寫環境,筆畫形態便失去了活力。舉個例子,很多顏體字帖都要求“藏頭護尾”,如表2左。從大多數筆畫的起收形態來看,如此書寫的確能大致達到范本表面的藝術效果,然而我們卻忽略了由古至今漢字的書寫是以便利為基礎不斷演進,倘若筆筆藏鋒回鋒,每一筆畫都是先轉一圈再寫然后再轉一圈結束,如此繁瑣恐怕不是古人書寫時所追求的。顏體中確有“藏鋒”“回鋒”的形態,但是它們的存在是因為在整個漢字書寫的過程中,下一個筆畫承接上一個筆畫的筆勢,上一個筆畫將筆勢引帶向下一筆畫而產生的,如表1右。如果將這些筆畫單獨拿出來書寫時,它們應當沒有這些不利于書寫順利的步驟,起筆都應當是一筆而下,然后順勢行筆至收筆處按住收結即可。教師需要糾正這些錯誤的觀念,讓學生先學會寫字,其次再把字寫好。
除此之外,教師還需將正確的用筆動作告知學生。若學習獨立的基本筆畫,那么它們的正確書寫方式非常簡單:若將幾種基本筆畫的起筆均看作從左上方起筆,則點是向右下行筆,收結;橫是向右行筆,收結;豎是向下行筆,收結;撇向左下行筆,收結;捺向右下行筆,收結;提向右上方行筆,收結;鉤是向左上方行筆,收結。
而筆畫形態的復雜多變則要在書寫的動態過程中通過運行曲線去分析(如表2):
圖1左“魚”:順著上一筆畫之勢向右下輕按,接著筆速加快,筆鋒轉下行筆,收筆時速度放慢,筆鋒轉而向上,并順勢寫下一筆畫。圖1右“于”:順著上一筆畫之勢向右下輕按,接著筆鋒轉向右提速行筆,邊行邊按,至收筆處按住后,筆鋒轉而向上,順勢寫下一筆畫。
圖2左“菩”:順上一筆畫之勢向右下輕按,接著筆鋒轉向右行筆,邊行邊按,至收筆處筆速放慢,筆向右下按住,筆鋒轉向左上方,順勢寫下一筆畫。圖2右“并”:順上一筆畫之勢向下按筆,接著向右略帶仰式曲線行筆,行至所需長度筆速放慢,筆鋒轉向左上,順勢寫下一筆畫。
圖3左“十”:順上一筆畫之勢向右上輕按,接著筆鋒轉向右下按住,再轉而向下直行出鋒。圖3右“嘗”:順上一筆畫之勢向右水平按住,接著筆鋒轉向下曲線行筆,行至所需長度后按住,順勢寫下一個字。
圖4左“月”:直接向右下方行筆,筆鋒曲線行走并由左下出鋒,然后筆鋒轉向左上,順勢寫下一筆畫。圖4右“而”:順上一筆畫之勢向右下方按住,接著筆鋒轉向左下方直行,行至所需長度,筆速放慢,筆鋒轉向左上,順勢寫下一筆畫。
圖5左“來”:順上一筆畫之勢向右水平按住后,筆鋒轉向右下曲線行走,邊行邊按至所需長度,筆速放慢,向右出鋒。圖5右“不”:順上一筆畫之勢向右下輕按,再向右下邊行邊按至所需長度,向下按住收筆。
圖6左“琉”:順上一筆畫之勢一邊向下按一邊將筆鋒轉向右上直行出鋒(邊行邊提),順著該鋒勢寫下一筆畫。圖6右“現”:順上一筆畫之勢向右下按住,接著筆鋒轉向右上直行出鋒(邊行邊提),順著該鋒勢寫下一筆畫。
圖7左“西”:順著上一筆畫之勢向下按住,筆鋒轉向右行筆,至轉折處筆速減緩,先向右上提筆,再向右下重按,筆鋒轉向左下行走至所需長度后按住,接著筆鋒轉向左上,順勢寫下一筆畫。圖7右“比”:順著上一筆畫之勢筆鋒略向右上,邊按邊轉向下行至所需長度至轉折處,提筆左行,接著向右下按住,筆鋒轉向右行至所需長度,按住收筆。
圖8左“株”:順上一筆畫之勢邊向右上方輕按邊將筆鋒轉而向下直行至所需長度,筆速放慢,按住,筆鋒向左推出到尖。圖8右“盛”:順上一筆畫之勢向右上邊輕按邊將筆鋒轉向右下曲線行走至所需長度,筆速放慢,按住,筆鋒轉向上推出到尖。
由此可知,筆畫的形態與漢字書寫筆順及運行線路密不可分。

表2
漢字和以漢字為載體的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書法的教育應當扎根于漢字使用的傳統,弄清楚漢字書寫的基本原理,找到筆畫形態變化的內在理據,理清書法教學中的思路,讓初步接受書法教育的學生們更準確、更深入地理解漢字的書寫,提升對書法的認識。
J292.1
A
1005-6009(2016)48-0077-04
戴弦杰,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北京,100000)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