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
張藝謀新近執導的電影《長城》引起爭議,影評人@褻瀆電影在公映當天發出一條“張藝謀已死”的微博,引發張藝謀和電影出品方反彈。
實事求是地說,@褻瀆電影對《長城》的性質判斷和定位不準確?!堕L城》是部來料加工電影,由好萊塢發訂單,在全球范圍內選導演。最后相中張藝謀,無非是為了植入東方元素,以利于電影在華語市場的發行。
該片劇本創作由好萊塢編劇操刀,對中國古代文化理解比較膚淺、概念化,缺少個性塑造的過程。在新的運營模式下,中西方電影人磨合中出現各種問題并不奇怪,張藝謀近日在接受國內媒體采訪時,也提到中國與好萊塢在工業管理流程和機制上差別很大,拍攝現場修改幾句臺詞都要報告給主要負責人。
所以,很難把《長城》看成純粹的中國電影或者張藝謀個人電影。張的角色是執行導演,《長城》更多體現的不是張的想法,而是好萊塢電影工業所追求的全球性風格。拿張藝謀個人風格和創作意圖來要求《長城》,顯然是一種批評方法上的失當。
張藝謀對國內影評人在中國和好萊塢電影評價方面采取雙重標準的抱怨,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這一代觀眾在互聯網上成長,可以通過各種介質、渠道,迅速看到世界上最好的電影作品,又不用投入太多的代價。國產電影與世界級佳片在工業標準、藝術水準、個人風格上的差距,漸漸會讓他們習慣性地對國產片持批評態度。然而,如果客觀地看,每年世界電影市場還是“爛片”占大多數,經典不過鳳毛麟角。不能斷定哪個國家的電影全都好,哪個國家的電影全都差。不少國內觀眾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又形成了“國產片不如外國片”的偏見,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已掉入“田忌賽馬”式的陷阱當中。
在我看來,國內觀眾的雙重標準也有遠香近臭效應的影響。文化上的隔閡,阻礙了一般觀眾對國外電影作深入讀解,看不到其中的一些不足,使輿論對國外導演更寬容一些。這在世界范圍內是普遍現象,今年的臺灣金馬獎,很多我們自己看來問題不少的大陸電影,在頒獎典禮上大獲全勝,所以觀眾總有“吃著自己碗里的,羨慕別人鍋里的”心態。
對中國電影人來說,兩重標準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壞事,國內觀眾的眼界非常開放,他們對國產片的期待和要求,也是促進國產片發展的動力。問題是我們對此要有理性客觀的認識。
中國電影要想走向全球市場,必須更廣泛深入地與歐美合作,《長城》是張藝謀與好萊塢首次攜手邁出的稚拙一步。中國電影市場還不太成熟,雙方都要學會善待對方——影評人和觀眾有必要更加自律,理解創作者的苦衷,講言說道德,不要做個人攻擊。而創作者對評論者正常的批評也要寬容,少點劍拔弩張,更沒必要對簿公堂?!?/p>
(作者是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本文由谷棣采訪整理)
環球時報2016-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