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珊+潘淋青
內容摘要:作為法語專業本科生的一門必修課,《翻譯理論與實踐》目的在與提高學生法漢翻譯水平以及對法語這一外來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本文通過對法語專業學生基本情況的研究,發現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學成果往往與教學目的有所偏差,傳統的翻譯教學方法以傳授翻譯技巧為主,通常只提供一種譯文,且文學翻譯占據絕對主要的位置。過分的理論知識和技巧傳授導致了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脫節,削弱了學生翻譯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翻譯教學 法語專業 翻譯實踐
1.引言
近幾十年來,西方翻譯理論被大批介紹進來,我國的翻譯理論研究空前繁榮。奈達(Eugine A.Nida)等各家譯論陸續傳入我國,西方譯壇的百花齊放使我們眼前一亮,國內翻譯理論研究快速跟進,理論著作、理論期刊、理論研討從數量和水平上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可以說,今天中國學術領域對于翻譯的理論性的關注是前所未有的。高校作為我國翻譯理論研究的主要陣地,對翻譯理論的重視在翻譯教學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過多的翻譯理論研究也給高校的翻譯教學帶來了新的問題。
2.當前我國法語專業本科生的基本狀況
目前,我國法語專業學生的法語學習是從零基礎開始的,極少數外國語學校的學生從中學開始學習法語。
初級階段的課時量都占有較大比重,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學習基礎課程,例如在四川外國語學院法語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基礎法語課程第一學年為496課時,第二學年為576課時。[1] 安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專業的基礎法語課程,兩個學年總課時高達630。[2]一般在四個學期,也就是兩個學年,學完基礎法語階段的知識,學生在第四個學期末期參加全國高校法語專業四級考試。在高年級階段開設法漢、漢法翻譯課程以及口譯課程,在第八個學期初參加全國高校法語專業八級考試。
就畢業生就業去向而言,去機關事業單位和考研留學的占少部分,在中企和外企中直接就業的占絕大部分。盡管不同院校畢業生在中企和外企的分布有所不同,總體上仍能看出國內法語人才的需求和法語人才在國內發展的廣闊空間。
3.當前我國法語翻譯教學的現狀
目前我國外語院校的法語專業課中普遍開設翻譯課。因為多數學生的專業外語學習從零基礎開始,由于中西語言的巨大差異,學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才可能在四年學習結束時基本達到“聽說讀寫譯”的要求,所以除了英語專業翻譯課開設的早些,英語之外小語種的口筆譯課一般設在高年級和研究生階段。所以必須承認,對于法語專業以及其他小語種來說,這個“譯”的能力其實是建立在比較薄弱的外語水平之上的,因為翻譯涵蓋語言、文化、背景知識等,這些都需要大量的知識,較高的素養以及豐富的經驗。以此分析,我們小語種的本科高年級甚至研究生階段只不過是外語水平的提高階段而已。學生客觀的水平決定我們的翻譯課程宜強調外語基礎知識學習和一般的翻譯方法傳授,側重翻譯實踐與理論的結合,而不應偏離實踐翻譯,去盲目追求理論研究。
不可否認,翻譯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在不斷提高,但翻譯教師中真正既懂理論又懂實踐的優秀翻譯教師嚴重匱乏。因此,翻譯教學大都遵循“練習一批改一講評”的傳統模式,很少有對比閱讀、譯文賞析、譯文比較、課堂討論等其他靈活有效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這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翻譯能力的提高。
國內的教材在例句的選擇中,絕大部分來自于文學作品,主要側重翻譯技巧的總結和講解,同時有些教師在本科基礎翻譯課上也鼓勵學生思考一些理論上的問題,但實踐證明效果不佳:學生更傾向實用性較強的應用文、科技文、時事翻譯,特別在四年級下學期撰寫畢業論文時,學生普遍樂于選擇社會、政治、文化、文學、法國國情等作為畢業論文題目,選擇翻譯類,特別是翻譯理論類論文題目的學生,少之又少,當然排除指導教師指定題目這種情況。
4.翻譯教學中理論研究與實踐的關系
對于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性,翻譯界在宏觀理論層面雖然尚無定論,但在翻譯教學中理論的指導意義和指導作用無可否認。正如在《論翻譯理論在翻譯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南京大學的柯平老師所說的:“翻譯教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便是幫助學生對于翻譯的原則形成健全的意識,并自覺地將其運用于自己的翻譯實踐。這種健全的翻譯原則意識顯然只能以某種健全的理論作為基礎,因此任何一種嚴謹的翻譯教學都應該以中肯而切要的理論作為指導。”[3]然而,培養翻譯原則的健全意識,并不意味著將外語學習的基礎階段囿于某一家理論,也不一定要求逐一介紹海內譯界各家之說,而是需要根據具體文本中的具體問題綜合運用翻譯理論知識。
翻譯教學經驗也讓我們認識到:本科階段對理論內容只需簡單介紹,可不必要求深入研究,因為與其宣講一些語言學派、結構學派、描寫學派、文化學派、女權主義學派等翻譯理論觀點倒不如具體操練一下《法漢翻譯基礎知識》之類書中的練習題對學生更有幫助。理論可以在實踐翻譯中偶爾提及,以活潑的形式激發學生對翻譯的興趣為目的;研究生階段可以適當地安排理論性介紹課,但要強調學生的親身感受和切身體會,有關理論知識問題由教師點狀提出,不宜深入介紹,以便給學生留出更多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由他們自己建構對翻譯理論的認識框架。另外,教學中需要注重理論介紹的深入淺出,緊密結合實際,多舉譯例,例中現理。
5.打破傳統,思維開闊,多元教學
傳統的翻譯教學一般以技巧講解為教學的核心內容。首先呈現某種翻譯技巧,然后用大量的例子來驗證這種技巧,或者首先呈現例子,然后從中概括總結出翻譯技巧。經過一個學期,甚至一年的灌輸,學生或許能夠記住諸如“增益法”“正反、反正表達法”“重復法”等翻譯技巧。然而,學生耗費大量的精力學習、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講解的這些技巧在翻譯實踐中派得上用場嗎?只要稍微有過翻譯經驗的人對此都心知肚明,沒有哪一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這種技巧或者那種方法,翻譯是一門綜合性、跨學科性很強的科學和藝術,需要很強的綜合能力。“翻譯不僅是語際轉換,也是跨文化轉換”[4]。語言與文化是一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理解語言就必須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又必須理解語言。因為文化常常為某一語言群體所特有,而在另一語言群體中常常是空缺或差異。對于初學者來講,單純的翻譯技巧和理論的介紹,不能使其在翻譯活動中得心應手,翻譯實踐以及文化等其他方面知識的積累不可或缺。
當然,技巧并非一無是處,只是我們不應該把它的作用盲目夸大,不應該讓技巧傳授占據整個課堂教學。筆者以為,在給學生呈現出整個語篇以后,應該以語言、文化對比為講授重點,讓學生熟悉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差別所在,知己知彼,然后下筆。
翻譯教學中應該堅持的另一個方法就是給同一源語提供兩種或以上的譯語,為學生提供多樣的素材,提高學生目的語的表達能力。按照闡釋學的觀點,人類的理解具有歷史性的特點,其本身是以歷史性的方式存在的。無論是翻譯主體還是翻譯的原文,都是歷史性的存在,都處于歷史的發展變化之中。這種歷史性使得對象本文所擁有的諸多過去視域與主體的現在視域產生疊合,即“視域融合”。不同的翻譯主體與本文視域的結合就會產生不同的譯文。每一種譯文都是從各自的語境出發進入原文的視域,形成了不同于原作的變體,它們都是以原作意義為旨歸,是翻譯主體創造性叛逆的結果。堅持在翻譯教學過程中給出不同譯文,并結合翻譯主體所處的時代背景、詩學觀念、意識形態予以分析,定能加深學生對譯文的深刻理解,開闊思路,提高學生的翻譯綜合能力。
6.結語
正如劉宓慶先生所說:“翻譯是一門綜合性、跨學科性很強的科學和藝術,如果不突破封閉性觀念局限,學科的發展研究勢必深受束縛。因此我們首先要面對一個觀念更新的問題:必須將翻譯學視為一門開放性、綜合性、跨學科性很強的科學和藝術,力求在這個新觀念指導下,構筑翻譯學的科學構架。”[5]在翻譯教學實踐中,應該突破局限,針對其開放性、綜合性的特點,開闊思維,多元化教學,在實踐中提高學生對翻譯的興趣及其翻譯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克勇.中國西南、華中地區高校法語專業發展現狀與展望[J].外國語文,2010(1):120-126
[2]安慶師范大學法語專業培養計劃
[3]柯平:《論翻譯理論在翻譯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香港中文大學兩岸三地翻譯教學研討會大會會議論文集》,1997,第49 頁
[4]孫致禮.新編英漢翻譯教程上海[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5]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前言第XIII 頁。
(作者單位:安慶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