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邃世
【關鍵詞】 聽障學生;自殘;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22—0021—01
所謂自殘,是指人對自身肢體的傷害。聽障學生由于認知途徑的缺陷和不良心理因素的影響,導致其是非觀、價值觀、審美觀較之普通人有明顯的差異和弱勢,經常會出現自殘現象。針對此類問題,我們要對聽障學生自殘行為的心理成因進行分析,對癥下藥,有的放矢,采取疏堵結合的方式進行干預和糾正。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聽障學生自殘行為成因分析
1. 內因性自殘。這種自殘行為大致可分為發泄性自殘、自尊性自殘和策略性自殘,是不良情緒長期累積而沒有發泄渠道的結果,在聽障學生中表現得較為頻繁。
(1)發泄性自殘。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常以毀滅來發泄內心的憤懣。負情緒達到極致時,通過毀滅來實現精神能量的釋放。這種聽障學生起初會以破壞性行為損壞物品,動輒發怒,其行為制止不當或不被人重視時,將會逐步發展成為自殘心理,進而出現自殘行為,以引起他人注意或關注。如,聽障學生李某,男,14歲,好動,小時候經常損壞公私財物,也常常受批評。由于他的行為司空見慣,老師、同學都熟視無睹了,也疏于及時追究。有一天,他將刀片順著胳膊深深地劃了一道五寸多長的刀痕,縫合了七針。
(2)自尊性自殘。每個人都有渴望被人尊重的需求。美國著名哲學家馬斯洛需要金字塔中的尊重的需要,就是人們希望自己能夠勝任所擔負的工作并能有所成就和建樹,希望得到他人和社會的高度評價,獲得一定的名譽和成績。尊重需要的滿足,將產生自信、有價值、有能力等積極感受;反之,這種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會產生自卑、弱小以及無能等負面的心理。久而久之,這種負面心理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自殘行為。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破罐子破摔”或“自暴自棄”。
(3)策略性自殘。通過自殘的過激行為達到索取目的。這類聽障學生往往從小受到家庭的過分溺愛,嬌生慣養出了一些諸如懶散、吸煙、撒謊、偷摸和尋釁鬧事等不良行為。這類學生規則意識差,為達到某種目的不擇手段。如,聽障學生李某,男,15歲,性格溫順,情緒變化大。小時候,為了滿足要求,以哭鬧、就地打滾等耍賴形式來要挾大人已達目的。長大后得寸進尺,則以割腕、大腿上扎刀等自殘形式要挾親人。
2. 外因性自殘。這種自殘行為由外界偶發性原因引起,也可稱之為轉移性自殘。這類孩子調皮搗蛋,性格倔強,自身條件較差,力量弱小,和同學不友好相處,內心覺得自己勢單力薄。做出錯事后,起初往往會以退學、不肯承認錯誤或拒絕交流、哭泣等方式來逃避責任。在事實面前,會以自殘形式來轉移人們的注意力,達到卸責的目的。
二、預防聽障學生自殘行為的對策
1. 強化正面疏導。這種方法就是行為矯正學上的正性強化法,應用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矯正不良行為,訓練與建立某種良好行為。即受教育者每當出現所期望的心理與目標行為,或者在一種符合要求的良好行為之后,教育者采取獎勵的辦法,立刻強化,以增強此種行為出現的頻率,故又稱獎勵強化法。首先,特教老師要有一雙見微知著、善于發現的眼睛,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給予肯定和表揚,讓他們慢慢體會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其次,要加強班集體建設,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導學生互相幫助、相互團結,讓助人者切實體會到幫助了別人,愉悅了自己,讓受助者也切實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使他們有機地融入到班集體之中。最后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只有具備正確的道德意識,才能明是非,識善惡,辨美丑,知榮辱,才能產生強烈的道德情感,進而糾正不良行為。教師要抓住道德認知環節進行教育,對有不良行為的學生要使其自覺產生“悔過感” 、“內疚感” ,要使他們深刻到感受家庭、學校對自己的期望,喚起他們的自尊心,幫助他們樹立在班集體中的存在感 ,努力使他們的自尊心和集體榮譽感有機地結合起來。
2. 適度的懲戒。個體在某一情景做某件事后,立即招致某些厭惡結果,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景時,再做這種事的機率就能降低,即所謂懲戒的教育作用。懲戒教育作為糾正不良行為的“堵法”,一定要建立在正面疏導教育的基礎上。再者,懲戒要適度,切不可簡單粗暴,否則會適得其反,造成不良后果。懲戒教育應堅持以下原則:一是正面疏導教育收效甚微甚至無果時;二是以尊重受教育者人格、呵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為前提;三是要與家庭教育和班集體的幫扶教育相結合。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