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翟湘雨
【摘 要】作為一個專業的舞蹈演員,技巧訓練對于提高舞者的專業素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民族民間舞蹈又是中國舞蹈的重要部分,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在平時的訓練中,除了學習民間舞的基本動律、風格特征、舞蹈表演之外,技巧的訓練對于民族民間舞蹈同樣很重要。在民族民間舞蹈中,往往會借助于一定的旋轉、道具、腰功等各種技巧,能更好地表達出民族民間舞蹈中的精髓,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本文主要通過以往的各種舞蹈比賽,簡單介紹技巧訓練在民族民間舞蹈中的重要性,以及技與情之間的聯系。希望能讓大家在今后的舞蹈訓練中更加得心應手,專業上有大幅度提升。
【關鍵詞】技巧訓練;民族民間舞蹈;重要性;技與情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2-0123-02
一、技巧訓練對于舞蹈的重要性
技術技巧對于舞蹈專業者來說一點都不陌生,通俗來講,也就是我們的身體素質,包括開軟度、各種跳轉翻技巧,以及耐力與彈跳訓練,這些往往與基訓掛鉤。在這里為什么要強調技巧訓練的重要性呢?因為這些對于舞蹈的訓練是很重要的,就拿中專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年齡都很小,中專的學制一般是4年或5年。當他們進入到中專學校進行專業的舞蹈訓練時,首先第一步是解決他們開軟度的問題,至少在前三年是很重要的。在技術技巧課的課上,他們要學會各種高難度技巧,為后面的民間舞、劇目課打下基礎,只有身體活泛了,才能更好地掌握舞蹈表演。如果一進校就讓他們接觸民間舞、排練課、古典舞等課程,因為年齡小,對于事物的理解不像大人那樣深刻,往往會使教學效果事倍功半,學生們也會吃不消,喪失對舞蹈的興趣。
因本科教學與中專教學重難點不一樣,與中專教學相比,本科舞蹈專業的教學就會顯得輕松很多。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對于舞蹈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因此技術技巧、民間舞上起課來會很容易。就拿西北民族大學的課程來說,技術技巧課只在大一期間開設一年的課程,更多的是貫穿于基訓課當中,或者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不得不說,無論是中專還是本科教學,技巧的訓練都不能省略,是我們學習舞蹈的基礎,是一個專業舞者綜合能力的表現。
二、從舞蹈比賽看技巧與民族民間舞蹈
被我們熟知的舞蹈比賽,莫過于“桃李杯”、“荷花獎”、“CCTV舞蹈大賽”,這是每一個舞者夢想的殿堂。就拿曾經的“桃李杯”來說,舞蹈技巧在民族民間舞蹈中的重要性應該是非常有說服力的。在“桃李杯”比賽中,除了劇目展示以外,還有知識問答、抽題即興以及技術技巧展示環節,是一個考驗舞者綜合能力的比賽。每次一到技巧展示環節,全場氣氛都異常興奮,就連熒屏外的觀眾都不由自主地懷著緊張的心情,當表演者完成得很完美時,掌聲就會不由自主地響起來,這就是舞蹈技巧的魅力。
如果一個作品,全是技巧展示,那就成了實實在在的炫技,從而缺少了內容的表達,不是一個成功的作品。就拿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來說,在繼承基本舞姿、動律特點以外,還借助了一定的技巧訓練。例如,由內蒙古軍區政治文工團表演的《頂碗舞》,整個舞蹈氣勢宏偉。在舞蹈剛開始,主跳演員以舒展的動作依次將四個碗放在頭上,后以原地旋轉加軟手回到大方塊隊形,原地跪坐,大多是上身的動作偏多,左右橫移加聳肩,伴隨著背景音樂整整齊齊,同時又不失女子的柔情、優美。在舞蹈高潮部分,以主跳演員的圈平轉接集體的提裙跪轉,整個畫面構圖非常和諧,同時轉得非常穩當,保證頭上的碗要紋絲不動地“扎根”在頭頂。在這個舞蹈作品中,把道具技巧與蒙古族民間舞蹈有機結合在一起,同時還借助旋轉等技巧,與蒙古族民間舞蹈中特有的舞蹈元素,如聳肩、軟手,硬肩等緊密貼合,讓我們感受到民族舞獨有的特色以及技巧的高難度。蒙古族是一個大的民族,民族舞蹈豐富多彩,類似的還有筷子舞、酒盅舞等,都是與道具技巧相結合的完美典范。
看完舞蹈比賽,聯想到我們自身的專業學習,不免感嘆舞者們的不易。在學習蒙古族單元課的時候,相信大家都接觸過頂碗舞,頭上頂三個或者五個瓷碗,有時最上面的一個碗中還裝著水,在整個舞蹈中,在保持碗平衡的同時,進行舞蹈動作,隊形變換。如在頂碗的過程中,進行軟手、拉背又或者行進的手叉腰聳肩、硬肩,甚至大幅度的平轉等,這都是必不可少的練習過程。無論是從大量的舞蹈比賽視頻還是通過平時的民間舞課的訓練中,都不難看出道具技巧作為民族民間舞蹈中重要的一部分,對于我們更好表演民族民間舞蹈起著很關鍵的作用。
三、技與情的臨界點
上述一直強調技巧訓練在民族民間舞蹈中的重要性。但是,不能喧賓奪主,還是得以民族民間舞蹈為主體,因此,筆者相信,兩者之間有一個臨界點,也就是關于技巧“度”的問題。
現在縱觀所有的舞蹈作品,無論是民族民間舞蹈還是現代舞、古典舞等,都會與技巧挨上邊,已經成為了舞蹈表演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舞蹈表演中,技巧的運用程度與舞蹈的傳情達意要做到合適,就少不了對于臨界點的探討。到底多少技巧算合適?運用多少技巧才會避免出現炫技的嫌疑?在我們編排舞蹈作品的過程中這些問題都是很常見的,需要我們切實去解決。隨著軍旅題材的影視作品越來越火,近幾年的舞蹈大賽上也呈現了很多軍旅題材的舞蹈作品。在舞蹈作品鑒賞課上,教師給學生觀看了很多關于此類題材的作品,往往以男子群舞出現,舞蹈作品中不乏反應戰士們日常訓練、戰斗的內容,表演者身體筆直、挺拔,在緊急關頭奮不顧身,向觀眾展示了軍人們團結奮斗的進取精神。舞蹈動作多以男子高難度的技巧來展示,如各種空翻技巧來表現舞蹈激烈的氣氛,使舞蹈達到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雖說軍旅題材的舞蹈作品深受觀眾的喜愛,但不得不說,在觀看完之后,大都只能記住舞蹈作品里演員的技巧展示,跳得有多高、轉了多少圈等,往往把作品中最重要的舞蹈內容忽略了,這樣的舞蹈作品算不上是成功的舞蹈作品。
這些問題在民族民間舞蹈中就很少見。在民族民間舞蹈中,無論是何種技巧,民間舞蹈都運用的恰到好處,與之融合得天衣無縫。如膠州秧歌的扇子、手巾、以及腳步的技巧的運用,充分展示了漢族民間舞蹈的獨特風韻。相反,如果把以上技巧全去掉,那就不能保證是膠州秧歌了,少了膠州秧歌里最精華的元素。因此,我們說,無論是道具技巧,還是旋轉、腰功技巧等,與民族民間舞蹈結合得好,就會為舞蹈作品增光添彩,反之,運用過多,就會產生炫技的嫌疑,會使作品違背創作的意圖。因此,在今后的編創中,要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技巧的出現應該是為作品抒情服務的,做到技巧訓練與舞蹈的“度”。
四、結語
本文主要通過闡述技巧訓練在民族民間舞蹈中的重要性來為我們今后的舞蹈學習提個醒,引起學舞者的注意。技巧訓練作為專業舞者的必修課,需要我們加強平時的訓練,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們應該更加重視技巧訓練,同時能夠靈活地運用它,讓技巧訓練為表演服務,同時又不出現單純的技巧展示。我們不是技巧搬運工,我們要做一個有靈魂、有思想的舞蹈工作者,這樣才能創造出更多好的舞蹈精品,使我們的專業水準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基金項目:校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民族民間舞蹈技巧教學的研究與創新》,項目編號:2014JG-26700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