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關鍵詞】 政治教學;創新;更新理念;方法;鼓勵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2—0123—01
一、更新教育理念,促進個性發展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有的學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有的學生長于記憶,有的學生擅長形象思維,這就要求政治教師要用心觀察學生,創造一切機會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對學生的每一點創造性見解,教師都應持驚喜態度,而不是漠然視之。青少年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對有些問題的看法難免有些偏激。比如,在講“國家的主權”問題時,我舉了我國駐南大使館被炸一例,有的學生脫口而出“我們干嘛不炸他們?”在講臺灣問題時,讓學生發表見解,有的學生說:“臺灣那么小,我們為什么非要和平解決,用武力多痛快。”作為教師,遇到這種情況,不應妄加指責或否定,而應加以引導,肯定他們的創新意識,同時使他們的創新趨于合理,讓他們明白我國的政策制定是有根據的,我們主張和平共處。在臺灣問題上我們主張“一國兩制”、和平統一,這是符合人民利益的,這樣在解決為什么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然而這一切的實現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創造一個寬松的教育環境,因為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生對教師才有親近感、信任感,才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這就需要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民主的思想。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什么樣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樣的教育。創新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主體是學生,因此,作為教師必須樹立民主思想,視學生為地位對等的主體,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尊重學生,努力營造一種民主管理、民主教育的課堂氛圍。政治課往往給人一種嚴肅、枯燥的感覺,要使政治課真正收到實效,就必須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克制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對學生懷有真心,以積極的情感去教育學生,激勵學生,把政治課的實效建立在情感滲透的基礎上,建立在教師人格魅力的前提下,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中去實現。對那些在課堂回答問題時會“耍小聰明”和“敢于吃螃蟹”的學生應給予正確引導和熱情鼓勵。遵循發展個性,回歸主體的教育理念,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勇于創新,敢于質疑,促進個性的發展。
二、運用新穎方法,促進主動探索
智慧的教育應該是一種快樂的教育,這是符合人的天性的,也是帶來創造性精神的源泉活水。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幫助學生形成與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但他們不會自動涌現,這需要教師從創設認知沖突中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想政治課講授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比較抽象、概括,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只是空洞說教,勢必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更不要說培養創造性思維。因此,教師必須采取靈活新穎的教學方法,注意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使學習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生個體的內在需要和追求。可采取發現法、討論法、情境法、暗示法、點撥法等靈活的教學方法,并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將時事、漫畫、音樂等引進課堂,讓學生融入其中,有感而發。如,在講授“鄉鎮企業”時,我播放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錄像,在講“聯合國的作用”時,我播放了“和平的紐帶聯合國”,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的發展和作用,感受到了聯合國維護和平的職責,提高了學習興趣,加深了理解。同時,在講“金錢不是萬能的”時,我采取了辯論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搜集材料理解金錢的作用和本質,并通過辯論訓練了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三、鼓勵創新求實,培養創新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新求實精神,造就一代創造型人才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這需要我們付出艱苦的努力。創新教育不是“花架子”,它要求教育者必須腳踏實地,注重實效,首先教會學生學習,教給學生合理的知識。知識是一切能力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講,知識就是能力,作為一名政治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既包括從整體上把握政治學科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的聯系,還包括政治學科知識和社會實際,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的結合。在教學中,要注意教材的重新整合,通過對這些知識的有效綜合,增強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這是一種全方位的多參照體系的思維方法,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表現形式。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政治教師就必須注意培養學生遷移知識的能力,尋求變異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結合教材,多問一些具有發散性特點的問題。這樣在思考問題的同時,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打好堅實的基礎。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