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
【摘 要】在延安時期所形成的文藝意識形態,是由中共全面管理知識分子與文藝思想而形成的,根據毛澤東所提出的“文藝標準”排在第二位,從而確立文藝意識形態的地位,在延安的美術界中形成了幾個十分重要的意識形態,同時也使得延安的美術意識受到了政治批判的影響。
【關鍵詞】延安;美術意識形態;批判模式;形成;分析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2-0181-01
延安時期的美術批評通過標準的美術作品、美術現象、理論以及價值進行判斷,因為美術批評所面對的對象不同,所以在延安時期所形成的評判模式沒有充分地發揮出藝術的作用,同時還把藝術批評引入了政治批判之中,這就使得美術批評中含有政治批判,因此,在延安時期所形成的美術批評是意識形態占據主導地位,且又伴隨理論政治批判。
一、關于藝術中民族形式問題的討論
延安作為抗日的總后方,其社會環境是相對穩定的,因此,中共開始關注各種文藝問題,同時還制定出相關的文藝政策。1938年,毛澤東同志在六屆六中會議中把民族形式定位為文化政策,這對文藝界產生了廣泛影響,在1939年初期,蕭三、艾思奇以及周楊等人開始大力闡述文藝要充分發揚民族精神與形式,從而掀起了關于藝術中民族形式問題的討論;直到1940年,毛澤東同志提出民族形式與新民主主義是當今的新文化,同時對文化遺產所持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一系列文藝形式的討論之后,把民族形成作為了當時延安藝術創作準則,即是否繼承文化遺產、運用民族形式的標準成為了藝術批評重要的尺度[1],因此,魯藝在新年畫的制作中就大膽運用了鮮明的顏色,人物采取的是單線條描繪,充滿了喜慶的味道,這十分符合百姓的品味,這些年畫受到了人們和中共中央的歡迎,但是,此時期中不滿足這些因素的文藝作品將受到批評。
二、馬蒂斯爭論
在1942年,魯藝教師焦心河與莊言從國統區帶回許多創作顏料,并用它們創作出反映鄉村生活以及景色的水彩畫與油畫,同年5月在延安展出,由于當時延安十分缺乏這些顏料,因此他們所創作的這些色彩鮮明的水彩畫與油畫就引起較大爭議,更有人在《同人》上發文批評,指出這些畫作是脫離人民與生活的,不符合革命的實際。在下一期的《同人》上,莊言就發文駁斥:戰爭生活不能排斥形式與色彩,只要能夠獲取完美效果,可以采用任何的形式。由于站在不同的階級立場,許多人認為莊言是推崇資產階級的畫家,例如畢加索、馬蒂斯,沉溺于玩弄色彩、沒有對革命主題進行表達,這不利于中國革命的勝利。關于“馬蒂斯”爭論就發生在“整風”初期,出現這些水彩畫不合時宜,而在“整風”之后,文藝的批評僅僅局限在意識形態上,在新中國成立的三十年前后,意識形態的批評集中在政治批評的領域[2],這場爭論由文藝批評開始,最終上升到政治批評,經過17年的強化,而在“文革”中徹底泛濫。
三、批判暴露黑暗的思潮
在1941年前,中共對知識分子的政策采取的是吸收,對他們的干預與管制較少,因此,在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中,給予了知識分子更多的自由表達與思考的空間,此時的文藝活動開始活躍起來,但是在延安還是存在著和知識分子所需要的社會環境不相符合的因素,而在國統區的藝術家受到魯迅先生的影響較大,贊同“接出病苦”和“引起救療”的主張,因此,他們通過文藝揭露社會的黑暗,希望促使中共重視問題的改造現實,在此時期的文藝中,其表達的主題中除了對光明的歌頌之外,還出現了暴露社會黑暗的作品,如丁玲的《三八節有感》;羅烽的《還是雜文的時代》,以及王實味的《野百合花》等,這些暴露社會黑暗的作品盛行,主要解釋了中共對知識分子的意識形態沒有有效整合。當毛澤東同志閱讀了《野百合花》之后,就認為王實味是在要求絕對的平均,忽視了無產階級的立場,同時對人們的內部矛盾進行冷嘲熱諷,對人民的團結十分不利,在此之后,對王實味的批評越來越多,在《解放日報》中發文稱王實味是“托派分子”,很快就引發“審干運動”,由文藝問題演化成了政治問題。
四、知識分子進行自我改造
1942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發表講話后,文藝界紛紛發表闡述《講話》思想的文章,同年6月在《谷雨》上發表了劉白羽、艾思奇以及丁玲的文章,強調對知識分子的意識形態進行改造,其中還強調了改造方法和立場,之前受到批評的丁玲在思想意識方面的轉變非常之快,在《關于立場問題之我見》中陳述自己對毛澤東《講話》的認識、理解、接受以及自我改造[3]。在《講話》之后,文藝與知識分子積極的進行自我改造,用文藝的方式支援抗戰,表現出知識分子已經接受了整風和改造。
五、結語
在延安時期所形成的文藝意識形態經過幾個不同的時期,最終在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把藝術批評的對象放在了美術本身,遵循了意識形態的批評立場,更好地促進美術形態在一個正確的模式發展。
參考文獻:
[1]閔靖陽.延安魯藝美術生產方式在“十七年”(1949-1966)的傳承研究[J].美術學報,2014,1(25):41-47.
[2]閔靖陽.延安魯藝美術教育機制研究[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4,4(15):106-113.
[3]劉佳帥,孔新苗.意識形態與形象話語實踐:新中國美術中的農民形象意義演變[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3,6(15):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