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世洋
“習洪會”為兩岸關系注入新動力
文|劉世洋

2016年11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
2016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會見洪秀柱一行,并就兩岸關系發展提出六點意見。翌日,“兩岸和平發展論壇”舉行。
2016年10月30日,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率領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抵達南京,正式展開“和平之旅”,引發各界高度關注。10月31日,訪問團赴南京中山陵謁陵,隨后飛赴北京。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會見洪秀柱一行,并就兩岸關系發展提出六點意見。翌日,“兩岸和平發展論壇”舉行。在蔡英文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系緊張倒退之際,國共兩黨盛大會面,為兩岸關系注入了活力,“維系了和平曙光”。
自臺灣民進黨執政以來,兩岸關系面臨重大挑戰。蔡英文當局“520就職”后,在“拼經濟、重內政、拓外交、穩兩岸、滅藍營、騙民心”施政思路下,對兩岸關系祭出“兩手策略”:一方面,公開營造“低姿態、不挑釁、要溝通”的形象,企圖穩住大陸、敷衍美國、蒙騙民眾;另一方面,卻又伺機推動“去中國化、揚本土化;文教臺獨、公投自主;脫中入美、北進南向;價值同盟、集體安全”等政策,妄圖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掩護下遂行“事實臺獨”路線。近期,蔡英文又拋出“力抗中國的壓力、擺脫對中國的過度依賴”及“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不在壓力下屈服、不走回對抗老路”等言論,顯示其無意接受“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中”的本質。
蔡英文當局的“柔性臺獨”政策嚴重破壞兩岸政治互信基礎,沖擊2008年以來兩岸好不容易創造的和平發展大好局面。目前不僅國臺辦陸委會的聯系溝通機制中斷、海協會海基會兩會協商停擺,兩岸各領域的交流往來也顯著降溫。以陸客赴臺旅游為例,2016年9月赴臺陸客比2015年同期減少13萬、減幅達38%,其中團客大減50%。這不僅是2008年以來最慘紀錄,而且連帶造成赴臺游客自2004年來同期首次負增長,最終引爆島內觀光業者史上首次“要生存、有工作、能溫飽”大游行。各界普遍擔憂,兩岸關系若再不出手挽救,難保不會重回陳水扁時期緊張對峙的危險局面。
“習洪會”的舉行,再度確認了國共兩黨領導人會面機制。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訪問大陸,并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面,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建立了國共兩黨高層領導人會面及國共論壇、基層交流等制度化的立體交流機制。
東方不亮西方亮。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不關心島內民眾福祉,那就由國民黨來承擔。國民黨原本就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局面的開創力量,在此“冷對抗”僵局下出面匡扶,既是無上榮光,更是責無旁貸。洪秀柱在會面致詞時強調,國民黨雖成為在野黨,可是沒有一刻忘記在兩岸關系中的使命,“我們更愿意堅定不移,奮斗不懈,積極展現本黨在兩岸的正能量”。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洪秀柱時就高度肯定國民黨,稱“公道自在人心,國共兩黨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作出的貢獻已經寫在歷史上”。國共兩黨領導人舉行高規格盛大會面,立即為兩岸民眾帶來一股清流和暖意,讓兩岸關系撥云見日、又見曙光。
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認為,“習洪會”是國共兩黨領導人在兩岸關系形勢趨于復雜嚴峻情況下的一次重要會面,對于兩黨交往和兩岸關系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島內各界高度評價“習洪會”,認為其帶來信心和希望,不僅有助穩定兩岸關系,而且還會引領兩岸關系前行。臺灣《聯合報》認為,“習洪會”與2005年“胡連會”具有相同的重大政治意涵,是兩岸關系發展的重要歷史契機。臺灣《中國時報》指出,“習洪會”為臺灣提供了兩岸僵局下可以溝通的管道,維系了兩岸和平曙光,為兩岸關系注入新的活水。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強調,“習洪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絕對是維系兩岸和平穩定的關鍵力量,將為致力兩岸和平留下歷史記錄,值得兩岸人民高度肯定。
“習洪會”的舉行,再度確認了國共兩黨領導人會面機制。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訪問大陸,并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面,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建立了國共兩黨高層領導人會面及國共論壇、基層交流等制度化的立體交流機制。繼“胡連會”后,兩黨領導人又持續舉行“胡吳會”、“習朱會”。2015年底的“習馬會”更實現了兩岸領導人會面。經過多年的長期實踐,兩黨領導人定期會面已成為兩黨及兩岸關系的例行性規定動作。然而,當前國民黨實力空前衰弱,各界對大陸不愿屈尊與國民黨打交道的擔憂日漸增強,認為即便繼續交往也要降格處理國共關系。但大陸仍高規格盛大舉辦“習洪會”,媒體稱“大陸給足了洪秀柱面子”,顯示大陸繼續高度重視國共關系,不僅并未因島內政局變化及國民黨實力衰退而改變態度,反而雪中送炭,及時向處境艱難的國民黨伸出有力的援手。鑒此,“習洪會”不僅僅是國共兩黨行之多年的領導人會面機制的慣性延續,更是在新形勢下對該機制的進一步鞏固和深化。
國共兩黨領導人再次會晤,還進一步夯實了兩黨政治互信基礎。繼“習洪會”后,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也會見洪秀柱并明確表示,希望兩黨共同努力,筑牢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團結兩岸同胞,推動兩岸關系沿著和平發展道路繼續走下去。洪秀柱以“求一中原則之同,存一中含義之異”解釋“九二共識”,比馬英九“一中各表”的說辭更具積極意義。與“不統、不獨、不武”相比,洪秀柱明確地提出“以和平政綱對抗臺獨黨綱”,等于“直接向臺獨黨綱宣戰”。《聯合報》認為,洪秀柱是近年來反對“臺獨”立場最為鮮明的國民黨主席,“習洪會”使“九二共識”與“反對臺獨”的連結更加牢實。高雄市兩岸關系研究學會理事長蔡金樹指出,“習洪會”的最大意義,在于確認國共再次合作對抗“臺獨”。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洪秀柱時,就兩岸關系發展提出六點意見。這是在民進黨上臺后,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就兩岸關系發表的意見和看法,這將成為新形勢下指導對臺工作的重要綱領性文件。
“六點意見”明確宣示“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強化了“九二共識”的一中內涵與基礎地位。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九二共識”,但這是首次在“九二共識”前面加上“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限定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九二共識”的核心是“一個中國原則,認同兩岸同屬一中”,臺灣政局變化改變不了“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和核心意涵,承不承認關系到認定兩岸是一個國家還是兩個國家的根本問題,在這個大是大非問題上,我們的立場“不可能有絲毫模糊和松動”,明確清晰地表達了大陸對兩岸政治定位及終極安排的堅定立場。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國共兩黨、兩岸雙方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國共兩黨可以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就“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進行探討,展現了大陸處理兩岸政治分歧的善意和誠意,并間接回應了洪秀柱提議的“扮演推動兩岸和平制度化的角色,探討以和平協議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可能性”。
“六點意見”嚴正申明“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展現了“反對臺獨”的政策底線與堅定意志。習近平總書記首次針對“臺獨”議題明確表示,確保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國家核心利益,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并從近代以來國破山河碎、同胞遭蹂躪的悲慘歷史入手,闡釋堅定“反獨”的道義正當性;以全體中華兒女的堅定意志、對歷史和人民的莊嚴承諾,展現堅定“反獨”的強大意志力;強調堅決反對任何政黨、任何人、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進行分裂國家活動,清晰劃定反對各種“臺獨”的底線和紅線。這與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1月11日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提出的“六個任何”一脈相承。“臺獨”是臺海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但在這場“立規矩之戰”中,大陸有足夠的戰略定力、戰略自信與戰略耐心,工具箱里也有足夠的工具可用。隨著大陸實力越來越強大、兩岸天平越來越向大陸傾斜,“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遏制‘臺獨’”。
“六點意見”的后四點分別為“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同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福民興國”的路徑方案與光明前景。盡管蔡英文當局不斷為兩岸關系扯后腿,但大陸仍會繼續推動兩岸民間交流,為兩岸民眾謀福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許多新的表述和思路,特別是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順應經濟發展規律”、鼓勵青少年“早接觸、多交往,增進親情”、“增強中華文化自信、中華民族自信”等,值得認真思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兩岸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有利于增進兩岸同胞親情和福祉,有利于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有利于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就應該盡最大努力做好;民族復興大勢不可擋,現在孫中山振興中華的理想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兩岸各界應共同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六點意見”不但表明大陸對臺方針政策一脈相承,又針對新形勢,回答了兩岸同胞普遍關心的重要問題,提出了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推動兩岸關系發展的重要主張,對于新形勢下推動兩岸關系發展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中國時報》認為,“六點意見”掌握戰略主動、展現戰略耐心、顯示戰略彈性,將成為大陸未來對臺戰略最高指導原則。《中央日報網絡報》指出,“六點意見”從命運共同體和民族復興的高度全方位系統闡述對臺政策,將對兩岸關系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前身是國共論壇,由2005年“胡連會”促成,自2006年起已連續舉辦10屆。這不僅是國共兩黨的重要“定期溝通平臺”,更在轉型為“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后,對推進兩岸關系發揮了“指南針”和“穩定器”的重要作用。“兩岸和平發展論壇”是在蔡英文當局上臺后舉辦的首屆國共論壇,雙方為降低政黨色彩、創新形式、豐富內容,打破邀請親民黨、新黨、人民最大黨等政黨代表的慣例,改由兩岸各10個民間團體合辦,國民黨主席也不出席開閉幕式。論壇名稱由“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轉型為“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內容議題不再局限于經貿、文化領域,而是進一步納入政治、社會、青年等議題。事實上,國共論壇一開始就包含“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與“兩岸和平論壇”兩部分,但落實時卻產生“只經不政”的情況。這次等于將兩個論壇結合起來,從而更加貼近兩岸關系發展的現實需要。
本次論壇共分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青年等5個組別,分別探討兩岸政治互信與良性互動、新經濟發展與兩岸合作、深化兩岸民眾交流、文化傳承與創新、新愿景與開創新前途等議題,共吸引逾240位兩岸各界代表、280位媒體記者參與。論壇取得豐碩成果,首次主動整合并公布2017年大陸各地方單位規劃的22項兩岸交流活動與合作信息,其中閩粵等地招聘260名臺灣教師尤為引人注目。在備受關注的“政治組”,達成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繼續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等共識,認為“兩岸和平協議”與“和平制度化”是兩岸根本福祉所在,未來應該持續深入討論。國民黨副主席詹啟賢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論壇增加政治組,表示國共愿意務實面對兩岸發展路徑,“我們不逃避,反而是勇敢地承擔和面對,探索兩岸政治對話可能性,我們希望從‘求同存異’轉化為‘求同化異’。”輿論普遍認為,“兩岸和平發展論壇”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展示了一條更加積極、有助臺灣社會發展的路線,“臺灣民眾完全可以有更好的選擇”。
近年來,國民黨發展遭遇“多事之秋”,先是2014年底“九合一”選舉喪失多數縣市執政權,而后2016年初“大選”慘敗丟掉“中央”執政權和“立法院”控制權。目前黨內士氣低迷、人心渙散,各項改革舉步維艱,黨內路線分歧與權力斗爭交織,外面還遭受蔡英文當局“不當黨產清算”和“轉型正義追殺”的夾擊,處境十分危難。特別是國民黨銀行賬戶遭“黨產會”凍結后,連黨務運作基本經費和黨工工資都面臨斷炊危險。洪秀柱不得不籌劃變賣個人房產、向企業大佬借錢等,就連這次訪問大陸也都是乘坐經濟艙,足見國民黨財務危機之嚴重。
在此背景下,洪秀柱積極啟動“和平之旅”,為國民黨發展創造新的契機。洪秀柱在拜謁中山陵時,特意配戴深藍色圍巾。她表示,第一站選擇南京,就是為了緬懷開創國民黨的孫中山先生,南京對來訪團員特別有感觸,會更激勵自己,“我們必將再起”。“兩岸牌”一向是國民黨在島內政局立足的重要依托,“習洪會”及“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的成功舉辦,再次將焦點拉回到兩岸關系,有助國民黨發揮其重要乃至唯一的政治強項,為東山再起累積能量。洪秀柱此行妥善處理“一中各表”,將有助凝聚黨內團結;其鮮明提出“和平政綱”,也將有助爭取民眾支持。《旺報》認為,國共平臺將取代海協會海基會成為新的“問題處理機制”,國民黨將成為與大陸對接的“唯一軌道”并扮演關鍵角色。《聯合報》指出,“習洪會”雪中送炭,有利于國民黨扮演輔助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的安定力量,走出一條重返執政之路。《中國時報》強調,洪秀柱的擔當讓人耳目一新,贏得不少加分,有助鞏固其黨內領導地位并爭取明年連任。

2016年10月31日,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率領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拜謁南京中山陵
“習洪會”及“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的成功舉辦,順應了兩岸人民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期盼,將對蔡當局和民進黨產生重要的警示作用。各界普遍認為,無論“習洪會”還是“兩岸和平發展論壇”,民進黨都不是完全的旁觀者,尤其“六點意見”明顯是講給民進黨和蔡英文當局聽的。《中國時報》指出,“九二共識”與“反對臺獨”是大陸應對兩岸關系的銅墻鐵壁,民進黨繞不開這兩道題,應改變任性態度,回到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的基本路線,打開民共對話的機會之窗。臺灣義守大學教授晏揚清認為,“九二共識”沒有討論的余地,蔡當局已無可回避、應認真面對。
蔡英文上臺半年來推動“柔性臺獨”處處碰壁,滿意度已跌至34%,不滿意度則飆到55.9%,顯然其施政并未獲得民眾認同。蔡英文只有回到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正確道路,才能順應民眾期待,維持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發展。否則,其將面臨更大壓力,施政更加困難。臺灣佛光大學助理教授柳金財認為,一旦“兩岸因素”成為左右2020“大選”的關鍵,一個不具有處理兩岸事務能力的領導人,可能會被新民意的洪流所淘汰,蔡英文不可不察。
劉世洋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