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地震中的“外交精神”

劉 暢
知名記者
中國青年報國內時事部主任
中青公益研究院秘書長中國記者最高榮譽獎—第六屆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
一場發生在新西蘭的地震,牽動著世界的目光。在重災區海邊小鎮凱伊庫拉,受困的中國游客發出了呼救。當時,凱伊庫拉在強震之下,已經淪為“孤城”。陸路已不通,海路有海嘯,中國駐克賴斯特徹奇總領館的負責人后來接受專訪時回憶,只有空中,才有一條真正的“救援通道”。為此,領事館緊急租用了直升機,飛往重災地區,開展了不間斷的救援轉移行動,將自愿撤離的中國游客帶到了安全地方。
隨后,當中國媒體的記者找到已經脫離災區的受困游客時,他們表達著自己的感受。有人說:“這是自然災害,是無法避免的。這次新西蘭之行,我們看到了美麗的風光,也感受到了祖國對我們的重視。”還有人說:“我們非常感謝總領館,要不是有他們的及時救援,我們還不知道要被困多久。他們不計回報地幫助我們,真得非常地感激!”
此外,一位游客說到了“中國護照”的問題。他的原話是:“雖然地震那一刻到現在仍心有余悸,但整個被營救的過程,讓我感覺到拿著中國護照是如此的自豪!”
此前,在海外,中國海軍的軍艦有過安全、快速地撤離中國公民的積極行動,所以,海軍將士喊出了帶有感染力的“標志性語言”,就是“中國護照不在于你去多少國家享受免簽待遇,而是當你在海外遇到危險和困難的時候,祖國的軍艦可以隨時接你回家。”
一句“接你回家”,飽含著親情,也傳遞著自豪。所以,此次在新西蘭,從事救援工作的人們第一時間給受困中國游客帶去了食物和水。一位忙碌著的外交官說出了這樣的感受:“在國內是‘有困難,找警察’,在國外就是‘有困難,找使領館’。”
地震發生后,一切來得如此突然,一切都是猝不及防。在已經與外界隔絕的情況下,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人們面臨著共同的困難。這個時候,祖國的政府人員能夠伸出援手,盡一切力量,將自己的同胞接出險境,無疑傳遞著來自遠方親人的惦念和祝福。有人從中國駐當地領事館的反應速度和救援能力上,認為表現出“中國海外反應能力的進步”。
其實,這一進步何嘗不是來自理念的轉變和思想的進步呢。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面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改變。人們從過去一窮二白的貧窮記憶中醒來,開始走進了前所未有的“旅游社會”、“購物時代”,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了國門,在世界上的很多角落里,都有中國公民旅游、購物的身影。
一方面,旅游主管部門希望中國游客提高素質,盡量展現出社會文明進步的嶄新形象。為此,又是制定文明旅游公約,又是推出黑名單,又是通過媒體呼吁中國游客走到海外時,注意自身言行,盡量尊重當地習俗,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一方面,外交主管部門全面轉變理念,將“以人為本”落實到每一個細節。碰到中國公民在海外遇到困難,不管是天災人禍,還是個別人的意外遭遇,都會第一時間盡最大可能施以援手,將人的安全、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盡最大可能展現 “祖國在你身邊”、“領館隨時幫助”的理念。這一點,不管從隨時公布的使領館救助值班電話,還是來自國內的調動指示,以及隨時協調而來的大飛機包機、直升機、軍艦、車輛、臨時安置、食物、飲用水等等方面,均可以看到中國外交的巨大轉變。
這樣的制度安排,也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人的心態,很多人感受到了“越出國,越愛國”的心理變化。在海外的很多地方,華夏兒女通過各國選擇發展道路、快速改善社會面貌的角度,理解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國力增強和國家走向復興道路的治理理念,為中國的迅速發展而自豪。
另一方面,通過較強的動員能力、溝通努力,中國外交部門展現出“關心每一個在海外公民”的國家情懷。可以說,對外交部門而言,讓身處海外的中國公民感受到“沒有強大的祖國,哪有幸福的家”的理念,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外交官們積極溝通各國政府和民間組織,落實國內指示,及時履行職責,協調各種資源,已經成為一種工作常態。
其實,從國家榮譽和尊嚴而言,沒有什么人比外交官更懂得“在世界面前,我的一言一行代表中國”的含義。所以,資深外交家李肇星曾有一句名言:“在世界面前,我微不足道。和祖國加在一起,贏得了些許驕傲。”
相對而言,中華民族的民族性和群體意識,足以顯現出應對突發事件的高效率和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這一點,在國內遭遇突發災難事件的時候,已經得到了多次的印證。對執行國內指示的駐外機構而言,社會輿論從不懷疑他們的能力存在問題,即便在國外,很多事務依賴于所在國政府以及民間社會的意見和做法,但從中國外交官的素質、溝通協調能力上,并不存在讓人擔憂的問題。所以,在一次次海外救援中國公民的行動里,真正令人稱道的,是“情懷比能力更重要”、“努力就可以克服困難”的精神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