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京生 《玉米和紅薯能否救大明》
玉米和紅薯為何沒拯救大明王朝
閻京生 《玉米和紅薯能否救大明》

根據方志記載,明朝萬歷、天啟年間,陜西、河南、廣西、福建、云南各地已經普遍種植玉米和紅薯。而生活在隆慶年間的徐渭更是詠過馬鈴薯“似芋而此差松甘”。明朝晚期,許多有識之士大力推廣種植這兩種高產作物,比如徐光啟就為推廣紅薯種植而總結了“甘薯十三勝”進行宣傳,也在其《農政全書》中最早稱呼了“玉米”。
雖然玉米和紅薯至遲在隆慶、萬歷年間便已進入中國,但它們也沒能在崇禎大災中拯救大明。主要原因是這兩種作物的食用口感不如大米和面粉,特別是紅薯食用之后有脹氣、泛酸等不良反應,因此百姓的種植積極性不高。在選種育種技術相對落后的古代,糧食作物的“產量高”與“口感好”這兩個特征就像蹺蹺板的兩頭,很難兩者兼顧。而到崇禎年間,全球進入小冰期,再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種植玉米和紅薯,從時間上來說已經來不及了。
到崇禎十四年(1641),旱災席卷明朝15省(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中的12個,僅廣東、福建、云南沒有旱災的記錄。從形勢上來看,此時北方各省的旱災已持續10年以上,陜西的極旱已經持續了近15年,這些地方的大量饑民已經變為流民或參加起義軍,而且外有清軍不斷犯境。即使明朝中央政府有心,也已不具備在這些受災省份推廣種植紅薯和玉米的條件了。
(責任編輯:齊風)(郵箱:chenjianxin11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