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介
從羅成廟說“羅成”
文/史介
早就知道冀南肥鄉縣(今邯鄲市肥鄉區)有個白落堡村,據說這個村是“唐朝名將羅成”戰敗落難之地,還為之建了廟。羅成廟有兩座,一是為紀念羅成修建的“羅成廟”,另一座是為紀念羅成騎坐的白馬而修建的“白馬廟”,村名也隨之改為“敗落堡”,后來演變成“白落堡”至今。這很有傳奇性。
又記得2009年7月,某報發過一則消息,消息說,當時白落堡村在修建公路時發現一通古碑,經文物部門鑒定,此碑是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豎立,碑文名為《重修三山圣母行宮,唐越國將軍廟碑記》,碑文云:“古肥邑之西北十里許白落堡有唐越國公羅將軍廟在焉,其創造年杳不可考……康熙二年之重修斯廟也……雍正十三年又幾經風雨矣,廟宇凋殘……”消息中說,“越國公即是羅成的謚號?!?/p>
在戲曲舞臺上,羅成是一個叫得很響的人物,演他的戲有幾出,最有名的是《羅成叫關》,在武小生戲中頗有影響。這出戲演的是李世民被囚禁南牢,羅成前去探望,遇見齊王元吉(唐高祖李淵第四子李元吉)。元吉本想剪除李世民的羽翼,于是保薦羅成隨同出征蘇定方。羅成連敗敵將,元吉反而指責羅成未能生擒蘇定方,打他四十棍,繼而逼羅再戰。羅成苦戰歸來,見城門緊閉,其義子羅春于城頭暗告羅成,元吉欲存心陷害。羅成于是咬破手指寫血書,交付羅春,誓死赴敵。后馬陷淤泥中,被敵軍亂箭射死(所以這出戲又叫《淤泥河》)。這是一出武小生戲,唱、念、做、打都很吃功,所以許多武小生演員為了顯示自己的功力,都工此戲。
羅成在戲里是一位少年英雄,武藝高強,相貌出眾。在有關羅成的其他劇目中,還講到羅成是老英雄羅藝的兒子,后來投奔了李世民,為唐朝打江山立有戰功,是唐朝的重要開國功臣之一。
其實,歷史上并沒有羅成這個人,查遍《舊唐書》《新唐書》都沒有,《辭?!贰吨袊嗣筠o典》《中國歷代名人辭典》中也沒有。戲文是藝術創作,出自《說唐演義》第61回和《大唐秦王詞話》第49-50回。
歷史上既然沒有羅成這個人,那么戲中的羅成有沒有“原型”呢?若有,“原型”是誰呢?歷史演義小說中的虛構人物,往往在歷史人物身上捕風捉影,羅成的“影子”便是羅士信。
羅士信是齊州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秦瓊的老鄉。隋煬帝大業年間羅士信曾和秦瓊一起,在齊郡通守張須陀的部下,年僅14歲。羅士信作戰英勇無畏,據記載,在戰斗中他曾斬一人頭,拋向空中,用槍尖接住,令敵軍驚恐。他每斬一人,即割下鼻子揣入懷中,以此統計殺敵數量。隋煬帝對羅士信非常贊賞,多次親自慰問、鼓勵,并在宮中保存羅士信的畫像。后投降唐高祖,任陜州道行軍總管,作戰更加英勇,以功升絳州總管。后被義軍劉黑闥所敗,不屈而死,年僅20歲。唐太宗特用重金購買其尸而葬之。——從羅士信的這些經歷看,就很像《羅成叫關》中的羅成,尤其在年齡、武藝、勇氣等方面,更為相仿。
《隋唐演義》中說羅士信是羅藝的兒子,同時還有一個虛構的羅成。這是小說家的藝術創作。羅士信史有其人,但他不是羅藝之子,因二人的籍貫就風馬牛。
羅藝確實是歷史人物,《舊唐書》《新唐書》中都有他的傳記。羅藝出生年不詳,卒于公元627年。他是襄州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人,為唐代初年將領。隋煬帝大業年間,他“剛愎不仁,勇于攻戰”,“屢以軍功官至虎賁郎將”(賁讀奔,“虎賁郎將”是皇宮中衛戍部隊的將領),駐涿郡(今河北涿州)。隋朝末年,到處爆發農民起義,朝廷失去對河北地區的控制,羅藝便割據一方,自稱“幽州總管”。唐武德元年底(公元619年初),他歸順了唐朝,唐高祖李淵封他為“燕郡王”。此后,他助唐攻打竇建德、劉黑闥,戰功卓著。唐武德六年入長安,受命防突厥,鎮守涇州(今甘肅省涇川縣)。到唐太宗時,他因謀反而被殺。羅藝沒有一個叫羅士信的兒子。
看來,肥鄉縣白落堡的“羅成廟”,尚有考究的必要。至于清乾隆年間所立石碑文中的“唐越國公羅將軍”之謂,并未點明是“羅成”。一言以蔽之:羅成是不是歷史人物,還需進一步考證。□

《羅成叫關》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