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璟瑤, 金炳堯
(浙江師范大學 信息傳播實驗教學中心,浙江 金華 321004)
?
工作室模式在高校實驗教學中心的應用探索
王璟瑤, 金炳堯
(浙江師范大學 信息傳播實驗教學中心,浙江 金華 321004)

對實踐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加速了高校實驗教學的改革與發展。工作室模式以工作室為載體,實際項目為依托,將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在一起,為高校實驗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模式。本文旨在對工作室模式在浙江師范大學信息傳播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及運行情況進行總結,展示建設成效,提煉建設經驗,反應該類實驗教學新模式在推進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多維度發揮實驗教學中心實踐育人、服務社會的核心地位和輻射作用所起到的推動作用。同時,希望對其他高校的實驗室建設與發展提供參考,發揮良好的示范作用。
工作室模式; 實驗教學; 科研; 社會服務
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以及知識的不斷更新,當今社會對實踐動手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高校實驗教學作為高校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部分中提出:加強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課程教材等基本建設,深化教學改革。2011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中提出,整合各類實驗實踐教學資源,遴選建設一批成效顯著、受益面大、影響面寬的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重在加強內涵建設、成果共享與示范引領。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強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實踐教學共享平臺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高職實訓基地。因此,如何建設及發展高校實驗教學中心已經成為促進高校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及人才素質的重要課題之一。
然而,傳統的實驗教學存在的弊端日益暴露[1]。實驗教學長期處于輔助地位,以加深及理解課堂教學為目的;知識體系陳舊、項目更新慢;教學方式多以宣講式、灌輸式課堂教學為主;實驗性質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各實驗間缺乏關聯性、系統性;考核方式為提交實驗報告,千人一面,最終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缺乏學習主動性[2-3]。為了改善實驗教學現狀,浙江師范大學信息傳播實驗教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以高校創新實踐人才培養為著眼點,以實驗教學改革為落腳點,以工作室實驗教學模式為切入點,搭建了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一體化的實驗教學平臺。本文將介紹工作室模式在教學中心的建設及應用情況,以期對高校實驗教學改革有所裨益。
1.1 工作室模式
最早的工作室教學形式—作坊式教學形式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歐洲現代教育發展史中的包豪斯及其設計教育理論體系中。它將教學與現實的實踐項目相結合,營造了開放自由式的教育教學環境,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知識與技術并舉,被越來越多的實踐教育認同與采納[4]。
工作室模式強調“做中學”的教學理念,尤其適合傳播類、設計類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學。區別傳統的教室、實驗室教學,工作室模式以其場地的開放性,教學內容的職業導向性,教學成果的社會性,取得了創新性的教學效果。通過工作室這個特殊的教學場地,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本課程知識,而且通過實際項目的參與完成了綜合專業技術的訓練[5]。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教師在實踐中教,突出了職業能力的培養,促進了教學與就業的自然融合,從而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1.2 工作室模式應用情況
2003年至今,中心已與學校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美術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及行知學院共建工作室10個。工作室以信息傳播、教育信息化、文化創意并重,課內與課外互動,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與創新兼容為建設原則,立足歸屬專業,面向全校師生,服務浙江教育信息化和文化大省建設。根據其主要功能的不同,可以分為:競賽引導式工作室;科研引導式工作室;服務引導式工作室。
(1)競賽引導式工作室。以大學生創新實踐工作室為主,重點搭建各相關專業學科競賽的賽事體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科競賽,賽訓結合,培養學生對學科和專業的興趣,提高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中心對創新項目和學科競賽作品創作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每年資助20項創新項目和學科競賽作品創作項目,并進一步加大設備借用支持和競賽培訓力度。推動學科競賽進入第一課堂,鼓勵學科競賽與學術活動、科研訓練、畢業設計等緊密結合,使之真正成為提升第一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手段。該類工作室以學生為主,各項目均設指導教師。
(2)科研引導式工作室。主要由教師牽頭承擔學校相應教學研究或科學研究項目,再由教師挑選符合要求的學生團隊共同協作完成項目,主要包括精品課程、學習資源開發、新媒體設計、動畫等工作室。目前,精品課程與網絡課程建設的技術支持與平臺服務任務是工作室的一項重要工作。這種工作室模式既解決了中心人手不足,又通過這一過程打通了科研平臺與實驗平臺,提升了學生的科研與實踐能力。
(3)服務引導式工作室。該類工作室與社會需求相掛鉤,以專業教師為主導,根據專業教師承接項目方向需要組建跨學科、跨專業的學生社會服務團隊,包括教育軟件開發、藝術設計、非遺、數字影像、文化創意等工作室。工作室與政府、企業、農村、社區、學校等單位和部門積極聯系,在教育軟件開發、地方景觀文化研究與開發、非遺創意策劃與媒體制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搭建了長期穩定的社會服務操作平臺,更好地對接學生未來就業崗位的實踐操作。
1.3 工作室模式運行情況
工作室全天候開放,實行工作室負責人制,相比單純的實驗室教學更有利于師生獨立開展作品創作、教學科研及服務活動。工作室成員實行雙向選擇,教師按照自己的標準選拔一定數量的學生進入工作室,而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長選擇進入。中心建立、完善了項目申報準入、項目過程化管理制度等以保證工作室的穩定運行[6]。項目申報伊始,項目成員向中心提交項目申報書,中心組織相關專家評審進行篩選確定可入駐工作室的團隊。在項目進行過程中,中心對項目進行過程化管理。定期開展項目進度檢查,對占用資源而沒有開展工作的項目進行提醒、警告直至取消項目。管理過程實施全程網絡管理,從項目申報到過程化管理直至績效考核全部在網上實現[7]。
2.1 創新之處
(1) 創新實驗教學模式,尋求多模式發展。工作室模式在實驗教學中心的應用是課堂實驗教學模式的有益補充,他們既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有機組合形成了中心豐富多樣的實驗教學模式。抓住工作室模式教學實踐性強、綜合度高、協作靈活的特點,用競賽項目、社會項目去取代一些課程作業,從原先相對單一的課程或專業組建實驗教學的傳統模式,向以能力提高為導向的跨專業跨學科實驗大平臺模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一改傳統實驗教學中存在的被動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等為主的學習狀況,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為主。學習評價方式從驗證和考核為主向興趣培養和研究創新轉變。形成了做學融合、研學融合多模式,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打開了教學、科研、服務協同培養人才的實驗教學新模式。
(2) 開放共享資源,打破傳統實驗教學模式。工作室模式的建立將實驗教學中心對外開放程度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隨著實驗教學資源進一步的開放共享,實驗教學模式也發生了改變。工作室的創建突破了以往按專業班級設置的傳統管理模式,而以新的項目責任制的模式進行活動;工作室成員組成靈活,既可以有校企、各專業、各班級的橫向聯合,又可包含傳統班級的垂直聯合;工作室資源根據需要進一步優化,重新組合,極大地提高了傳統實踐教學管理模式下的資源利用率;工作室模式以項目形式融教師和學生、高低年級學生、不同專業學生于一體,實現人員的優化重組,打破原有平衡,更加有利于學生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及競爭意識的培養[8]??傊ㄟ^工作室的開放,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物力、財力、人力等資源的作用;通過開放,學生可以盡早進入實驗室,更好地享用優質實驗教學資源,更多地參與實踐項目;通過開放,更好地發揮了實驗教學中心的示范輻射作用[9]。
(3) 服務社會,創建實踐教學的第二課堂。面向社會,服務社會已經成為高校實驗教學中心與教學、科研并列的主要功能之一。工作室模式依托校企社會各方的技術和優勢資源,以實際項目為立足點,打造校內與校外實踐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基礎教學與創新實驗相結合的實踐教學第二課堂[10]。它基于“開放”“領先”“共贏”的原則,強強聯合、共享資源、互補優勢,利用雙方的先進設備、高級人才和資金環境等有利條件,為師生營造真實、良好的創新實踐環境[11]。因此,該模式在提高實驗教學中心社會服務能力的同時彌補了高校實驗室教學單方建設的不足,有效促進優質資源融合、教學科研結合,為學生提供了以就業能力為導向的實踐途徑,形成了學校與企業互惠互利的長期合作機制[12]。
2.2 實踐成果
經過12年的建設與探索,工作室模式在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及應用取得了顯著成績,踐行實驗教學、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三者有機融合,相互促進,形成了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三大品牌。
(1) 大學生多媒體作品設計競賽取得佳績?!罢憬〈髮W生多媒體作品設計競賽”是浙江省大學生科技競賽的重要賽事之一。自2002年以來,中心已連續承辦了13屆。為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參賽,中心成立了大學生創新實踐工作室,從場地、設備、資金、專家指導等各方面給予支持。目前,該競賽的影響越來越大,輻射面也越來越廣,項目已經成為我省大學生多媒體作品創作中展現自我、彰顯個性的重要舞臺,成為中心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展示中心教學理念的名片之一。近6年來,共有全省80余所高校的1.6萬余名大學生參與了此項賽事,為提高浙江省大學生多媒體作品設計與制作水平,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傳播技能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其中中心指導和支持的學生在浙江省大學生多媒體作品設計競賽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獲得一等獎96項、二等獎116項、三等獎80項。同時,該項賽事的承辦,為宣傳我校以及提高我校在社會上的知名度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以競賽為抓手,以工作室為平臺已經成為中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13]。通過各類競賽,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能力,促進了學生探索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形成,同時也提高了學生信息素養和信息傳播技能,為學生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4]。
(2) 建立了教育軟件開發團隊。中心充分發揮在教育軟件開發方面優勢創建了教育軟件開發工作室,在教育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10余年來,共開發教育軟件10余項,尤其是2009年承接的我國第一個正式用于高考的在線測試系統——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技術科目的上機考試系統,更是好評如潮,社會影響廣泛。該系統的成功運行在全國樹立了一個在線測試系統的新標桿。到目前為止,工作室開發的浙江省中小學信息技術等級證書考試系統、浙江省自考課程“信息技術基礎”上機測試系統、中學生信息技術學業測試評價系統(義烏市教育局與諸暨市教育局)、大學生信息技術考試系統(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等)等系統已在全省幾百所大、中、小學采用。為此獲得了2005年的浙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及2009年的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工作室在考試系統開發技術方面已經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工作室成員憑借多年積累的開發實踐經驗,針對學校相關專業開設了在線測試系統開發理論與實踐的課程,帶領更多的學生投身教育信息化建設中[15]。從實際項目到實驗教學內容的轉化,實現了技術應用于教學,技術與理論相結合的產、學一體化。
(3) 服務地方文化保護及開發。依托學校藝術設計和文化研究方面的師資力量,中心整合校內外資源,集景觀設計、建筑設計、室內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多媒體藝術設計、文化創意等方向為一體,成立了藝術設計、文化創意設計、非遺保護與開發等工作室,在江南新農村的基礎建設與景觀文化環境營造和浙江省“非物質文化申報與保護”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尋找到了一條具有本土特色的發展之路。近3年來以“美麗鄉村”為目標,先后完成了50多個村鎮的景觀文化包裝任務;承接了義烏市圖書館大廳大型浮雕創作及制作、婺城區湯溪鎮寺平村景觀文化環境營造等項目;承接了東陽、龍游、溫嶺、龍泉等多地的非遺項目的影像制作,并成功申報了世界“非遺”項目1項(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國家級、省級項目各2項[16]。
地方文化保護與開發是文化創意產業和現代傳播新領域的密切結合,項目的開展既需要文、理、工、管學科交叉也需要人文、技術、藝術的融合,工作室模式的創建使得實驗教學突破了原有課程或專業的局限,不僅傳授專業知識、發展理念,還培養了學生適應專業發展需求的實踐應用、團隊協作能力和競爭意識。
中心以工作室模式為載體,通過設立學生科研創新基金、創新性實踐項目以及主辦、參與各類大學生競賽等,鼓勵學生開展研究創新型實驗;依托教師科研條件和指導力量,鼓勵學生早日進入實驗室參與教師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承擔各類社會服務項目,以職業能力為導向鼓勵學生參與項目設計與實施,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綜上所述,工作室已經成為師生進行教學、競賽、科研以及社會服務活動不可或缺的場所。然而,工作室模式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建設和后續發展仍然處于探索階段。本著培養創新性人才的宗旨,在接下來的建設和應用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深化,推動實踐教學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1] 魯億方,藍金輝.近10年國內外大學實驗教學發展狀況探討—基于國內外十幾所大學的文獻分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109-118.
[2] 潘 蕾.素能一體化文科實驗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112-115.
[3] 羅 徐,向陽開.高校實驗室建設與實驗教學的幾點思考[J].科教導刊,2014(8):41-42.
[4] 孫曉男,“工作室制”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0(6):65-67.
[5] 華玉亮,設計工作室制項目教學的探索[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8(12):50-52.
[6] 林建軍,金炳堯.基于項目的實驗室工作室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5):111-113.
[7] 倪 晟,金炳堯,王璟瑤.實驗教學信息化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6):117-120.
[8] 王 雋.談工作室模式在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運用和作用——以湖南圖書館為例[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1(2):51-54.
[9] 李 平, 高東鋒.推動大學實驗教學資源的開放共享[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7):1-5.
[10] 伍 揚,校企聯合實驗室合作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10):235-237.
[11] 鄭積勤,鄭軍德,朱欣子.對美術院?!肮ぷ魇抑啤睂嶒灲虒W平臺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12(4):150-151.
[12] 劉 洋,倪 芳.教學科研一體化在面向本科素質教育實驗教學改革中的探索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4(10):167-169.
[13] 段愛紅,陳業高,王幫進,等.以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平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J]. 實驗科學與技術,2014(10):160-161.
[14] 張劍平,章蘇靜.學科競賽促進大學生教育技術能力發展[J]. 電化教育研究,2010(8):36-41.
[15] 田麗敏.《在線測試系統設計》課程開發研究[D].金華: 浙江師范大學, 2012:61-62.
[16] 裴張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4):59-61.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tudio Mode in Colleg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WANGJing-yao,JINBing-yao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China)
Demand of applied talents accele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With the studio as carrier, the actual project as the basis, the teaching,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s work combine closely together, and the studio model offers a new model for college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e paper aims on summariz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studio mode in the na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The center is called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The paper shows the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and experience, which play promoting rol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 teaching center, multi-dimensional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hrough practice, and social service. A high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experimental teaching platform is built, and it integrates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together. Meanwhile, the experience may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other universities as a good model.
studio mod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al service
2015-06-10
王璟瑤(1983-),女,浙江麗水人,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實驗室管理、實驗教學信息化研究。
Tel.:0579-82297318; E-mail:jingyao@zjnu.cn
G 642.0
A
1006-7167(2016)04-01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