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虎, 張永亮, 謝青梅
(華南農業大學 a. 教務處; b. 動物科學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42)
?
協同育人視域下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
房三虎a, 張永亮a, 謝青梅b
(華南農業大學 a. 教務處; b. 動物科學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42)

協同育人是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化解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弊端的有效舉措。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人才培養規格單一、教學內容陳舊、“雙師型”師資短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華南農業大學通過整合校內外資源、搭建通識訓練平臺、實施本科生“校企雙導師制”等改革創新措施,從辦學理念、體制改革、培養目標、學科建設等視角積極探索協同育人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協同育人; 高校; 人才培養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大學生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還是各類以教學為主的高校共同的人才培養目標[1]。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校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當前,高校人才培養存在實踐教學資源不足,教育教學資源分散,共用共享度不高,人才培養與社會融合度低等問題[2-3],影響和制約了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效益。傳統的培養模式主要以學校為主體,圍繞學科專業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課堂教學校內理論教學為主,教師隊伍高校教師為主導,與社會等用人需求融合度不高。由此導致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明確、培養模式單一、專業理論和生產實際嚴重脫節等一系列問題,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強,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是適應社會發展、高等教育自身發展以及教學型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4]。協同育人是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理念,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
(1) 人才培養規格單一,無法滿足社會多元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社會對人才規格及其能力結構的需求日趨多樣化。在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多樣化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傳統單一的精英化人才培養模式,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高校專業建設中,通常以科學邏輯構建課程體系,學科知識支配教學內容,學科研究技能統領專業技能。導致高校與社會之間、學科之間、學科與專業之間、教學與科研之間條塊分割,協同度不高,無法給學生提供跨學科專業的教育培養。這種模式下培養的學生知識面較窄、基礎較薄、創新能力不高。高校培養的人才標準與社會需求存在較大差異,形成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結構性矛盾。
(2) 教學內容僵化,社會適應性不高。 高校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教育主體,其教學內容的編排和人才方案的制訂通常由高校主導,社會等用人單位參與度不高,課堂教學沿襲了傳統的學科中心主義,致使課堂的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具有一定的差距,教學內容滯后于社會現狀。此外,教學上“產學研用”結合度不夠,培養的人才理論性較強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弱,人才培養與社會實際需求不合。
(3) “雙師型”師資短缺,學生實踐能力不強。相對職業教育而言,“雙師型”教師指既具備良好的師德修養、教育教學能力,又具備良好的行業職業態度、知識、技能和實操能力,持有“雙證”的專業教師[5]。對于高等教育,“雙師型”師資指既能對學生開展理論教學,同時也具備豐富的科研和生產實踐經驗,能夠全面指導學生實踐教學。而目前的狀況則是高校大部分教師職業經歷比較單一,通常為高校畢業后又直接回到高校工作,缺乏在行業、企業等生產或應用一線的經歷,師資特點表現出理論知識較豐富,而生產實踐能力不足。特別是年青教師,他們的職業經歷主要集中在高校,缺乏在生產一線的鍛煉,在指導學生實踐教學方面的能力尚顯不足,致使培養的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較弱,培養的人才應用能力不強,綜合素質不高。
(4) 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健全,難以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長期以來,高校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以知識型評價為主,通過考分評判學生的優劣,難以客觀反映學生的能力素質。從評價的主體來看,高校占據絕對的主導,社會用人單位或第三方機構參與度不高;評價指標定性評價較多定量評價較少。這種單一的評價目標、單一的評價主體和單一的評價方法,導致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結果缺乏科學性和真實性,評價浮于形式,難以發揮促進本科教學的實效。
2.1 整合校內外資源,構建校企協同創新機制
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需要高校、企業與社會共同培養。如何有效整合校內外教學資源、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建立學校、基地、產業良好的協同機制是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校企合作是一種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運行機制,是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它以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資源和環境,采用課堂教學和學生參加企業實踐有機結合的教學形式,共同培養適合不同用人單位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
長期以來,我校堅持育人為本,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強能力”的思路,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樹立“做中學”和實踐育人的理念,積極探索校企協同培養的途徑和規律,持續努力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其中,我校與溫氏集團20多年的校企合作實踐與探索,雙方優勢互補,構建了相對獨立和完善的“教學、科研、育人”三位一體的校企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孵化了多項重要科研成果,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壯大了學科發展,提高了師資水平,培養了大批人才。同時,學校為溫氏集團做大做強和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了學校和企業雙贏的大好局面。
2.2 搭建通識訓練平臺,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通識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6]。由注重數量的擴張型發展到注重質量的內涵式發展轉變中,我校不斷深化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強能力”的思路,樹立“做中學”和實踐育人的理念,堅持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并重,突出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在專業設置主要基于學科分類的當下,學科中心主義傾向明顯[7],表現為以科學邏輯構建了課程體系,以學科知識支配了教學內容。學科與學科之間、專業與專業之間、學科與專業之間條塊分割、界限明晰,阻礙了高校內部資源的共享,難以為學生提供跨學科、跨專業的教育培養,從而導致學生的知識面較窄、基礎較薄、創新能力不強、綜合素質不高。
為此,我校積極探索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整合優化農科、工科和文科三大學科優勢,分別依托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實訓中心、教學科研基地管理中心和公共基礎課實驗教學中心等學校現有機構,組建“工程訓練中心”、“農事訓練中心”和“管理訓練中心”,對學生開展跨學科通識性學科訓練,強化學科交叉融合和通識性。同時,學科訓練作為全校公共必修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安排專項資金進行建設。每個學科訓練以1周1個學分計算,規定每個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完成2個跨本學科專業的學科訓練學分。實施學科訓練讓學生開闊了學科視野,增強了實踐動手能力,提升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2.3 校企合作開設特色班,建立多元人才培養模式
應用型人才具有應用性、行業性和社會性三個特點[8]。應用型人才培養以能力培養為重點,其中重要的能力是實踐能力[9]。由于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不對接,導致高校培養的人才理論知識較強而實踐能力較弱,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結構性矛盾。為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用人單位需求對接,高校需優化整合學科優勢,結合專業特點,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展協同育人,提升人才培養的社會契合度。我校動物科學專業自2003年先后與三家大型企業合作,專門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分別開辦了以培養“營銷骨干”為目標的“揚翔班”、以培養“技術管理骨干”為目標的“溫氏班”、以培養“未來企業家”為目標的“創業班”;資源環境學院與深圳芭田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芭田班”,培養企業未來人才;軟件工程專業與四川華迪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將人才培養嵌入企業,協同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校企協同聯合辦學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10]。
2.4 實施“校企雙導師”制,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當前高校的教育教學管理中,低年級學生通常對專業背景、課程特點以及專業培養目標等了解不夠,個人發展定位較模糊,尚不具備獨立進行學業規劃和職業發展規劃的能力。基于此,我校動物科學專業在大二上學期為每一位學生安排校內和校外指導老師各1名,每位導師分別指導3~5名學生。校內導師主要負責對學生進行專業認知教育,強化學生專業思想,指導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激發學習熱情;在專業學習方面,指導學生進行課程選擇、課堂學習、科技創新、實踐實習等。校外導師主要聘請行業內知名企業家、企業人力資源部門主管和技術部門負責人等企業骨干人員擔任,指導學生開展實踐鍛煉。校外導師結合自身工作經歷,幫助學生解決在職業生涯規劃、求職見習等方面遇到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綜合能力。通過在校外導師工作單位的見習以及與校外導師的長期交流,實現了學生與產業的零距離接觸,加深了學生的專業認知。實施校內外“雙導師制”,學生增強了對專業的了解,進一步明確了學習目標,提升了學習動力。
協同育人培養應用型人才已經成為我校重要的辦學理念,是整合校內外辦學資源的有效方式,在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專業平臺建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
(1) 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優化。在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我校形成了以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的“丁穎實驗班”和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的“溫氏班”、“揚翔班”、“芭田班”等校企合作班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滿足了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促進了學生個性化發展。此外,多樣化人才培養也適應了不同專業學科特點的需求以及社會對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提升人才培養的社會契合度。
(2) 育人平臺建設不斷加強。我校充分利用學科、產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等資源優勢,分別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廣東省江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廣東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和“廣東省中山市白石豬場有限公司”等企事業單位協同創新,2012年成功申報了4個國家級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集實驗教學、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科研試驗、技術培訓、新技術推廣與示范等多功能于一體,為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隨著協同育人力度的不斷加大,我校人才培養模式日趨多樣,校內外辦學資源進一步整合優化,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升,社會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的滿意度逐年提高。據麥可思公司調查,近3年90%以上的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的滿意度較高,認為我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比其他高校畢業生高;在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工作責任感、團隊合作能力和持續學習能力等指標上表現較為突出。此外,畢業生就業崗位與專業的吻合度以及就業滿意度均較高。
4.1 協同育人應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理念
在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當下,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等方面的功能日顯突出。政府、行業、企業等社會用人單位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特別是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倍加緊迫。高校在單一主體的傳統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下培養出的人才,已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長期以來,我國大學不但內部資源配置分散,各教學、研究單位自成辦學體系,而且對外聯系能力薄弱,實質性聯合辦學程度不高[11]。高校必須改變傳統一元的人才培養模式,打破高校與其他社會用人單位主體間的體制機制壁壘,實現人才輸出主體與人才輸入主體間無縫對接,解決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結構性矛盾,構建高校與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政、產、學、研、用”多主體間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
4.2 協同育人應建立合作共贏的長效機制
機制創新是協同育人的重要基礎,是高校開展協同育人的難點。協同創新的參與方是多元的,參與方的利益訴求各不相同,但不論差別有多大,所有參與方都應從中獲益,都應是協同創新的贏家[11]。沒有關照各方利益訴求實現合作各方共享共贏的體制機制,協同育人則難以持續有效地運行。沒有合作共贏,就沒有真正的協同育人,協同育人要從協同成果上確保協同各方的利益。
對于高校而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高校的根本使命;企業、行業等社會用人單位招聘到能夠直接上崗產生經濟效益的各類專業人才,降低企業的用人成本,是其合作的主要出發點[12]。為此,協同各方應找準契合點,將各方的利益有機統一起來,建立行之有效的協同育人模式,滿足合作各方的利益訴求,實現協同各方共贏發展的良好局面。
4.3 協同育人應以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為目標
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是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短板;實踐教學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對創新人才培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3]。當前,人才培養的質量一定程度上尚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的需求,畢業生進入社會仍需經歷一段“后大學教育”。這種“后大學教育”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成本和用人單位的用人成本。在協同育人過程中,應緊緊圍繞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導向,協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設置課程體系,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綜合協調發展。
4.4 協同育人應注重優勢學科建設
強大的學科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并為人才培養源源不斷地注入知識營養;沒有學科支撐,人才培養缺乏根基與基礎,人才培養的廣度與深度受到制約。強大的學科也是高校與協同單位開展合作的基礎與砝碼。只有具備合作方所需的優勢資源,對方才愿意與學校協同。沒有強大的學科優勢,高校開展協同育人則缺乏原創力,影響高校協同育人的質量、水平與效益。因此,高校應整合和凝練學科優勢,不斷壯大自身學科力量,擴大學科影響,吸引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等外部資源開展協同育人。
高等教育大眾化、市場化和國際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14]。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各高校面臨的共同主題。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企業、社會、科研院所等主體發揮各自優勢,協同開展人才培養。高校應與時俱進,進一步開闊育人理念,協調校內校外兩類資源,緊密圍繞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各級各類人才。
[1] 李素芹.應用型人才相關問題辨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 (1):13-18.
[2] 劉 英,高廣君.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 (1):127-129.
[3] 古廣靈.協同創新視閾下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討[J].教育與職業, 2014(21):36-38.
[4] 黃大乾,曹廣祥.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實踐教學體系改革[J].高等農業教育, 2012(11):58-61.
[5] 姚貴平.解讀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2(6):30-31.
[6] 李有亮.通識教育視閾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J].高校教育管理,2014(1): 59-64.
[7] 別敦榮,胡 穎.論大學協同創新理念[J].中國高教研究,2012(10):4-8.
[8] 馮 東.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若干問題[J].教育評論,2012(2): 33-35.
[9] 張兄武,徐宗寧,付保川.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策略探究[J].教育評論, 2011(2):12-15.
[10] 呂榮杰,祁樂樂,高 記,等.國內外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模式研究[J]. 教育評論,2015(2):38-40.
[11] 王子鎬.加強行業特色大學協同創新能力建設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1(24):13-15.
[12] 彭長宇,劉曉琴,代顯華.校政企合作,共育應用型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7):225-227.
[13] 牛慶瑋,胡 偉,劉 臻,等.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研究與實踐[J]. 中國大學教育,2011(10):70-73.
[14] 趙炬明.中國大學與院校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8):1-14.
·名人名言·
若無某種大膽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識的進展。
——愛因斯坦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for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sed 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FANGSan-hua,ZHANGYong-lianga,XIEQing-meib
(a. Teaching Affairs Office; b.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 China)
Cooperativ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rain applied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n effective means to solve disadvantages in traditional talents training mode. The traditional talents training mode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specification for training talents, obsolete teaching materials, the lack of “double division types” teacher. The imperfec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 restrict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talents.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xplores the mechanisms of training activel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by integrating the resourc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university, building platforms of general studies, implementing the reformatory and innovative measures of “school-and-enterprise double tutori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hilosophy of schooling, structural reform, training objective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lents training
2015-04-27
2014年度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實驗室管理專業委員會項目(GDJ2014038);2015年度華南農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JG15060)
房三虎(1977-),男,安徽定遠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
Tel.:020-85280047; E-mail:fsanhu@scau.edu.cn
G 642.0; G 482.0
A
1006-7167(2016)04-02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