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強, 何萬國
(重慶文理學院, 重慶 402160)
?
應用型高校政產學研合作機制的調研與分析
楊正強, 何萬國
(重慶文理學院, 重慶 402160)

政產學研合作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也是促進應用型高??蒲心J接蓪W術研究為主向應用研究為主轉變的必然選擇。通過對兩類企業九個維度的調研發現,當前政產學研合作機制尚存校企缺乏聯動、互利互惠機制未普遍建立、學生頂崗實習待遇和安全缺乏充分保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等突出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政府應發揮自己的服務職能,提供資源及政策法規支持;應用型高校應對接企業行業需求,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企業應主動與高校合作,真正做到互利共贏等對策建議。
應用型高校; 政產學研合作; 機制; 問題; 對策
政產學研合作是一種“有效利用資源創造價值的方式”[1],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也是促進應用型高校科研模式由學術研究為主向應用研究為主轉變的必然選擇。潘懋元先生指出:“應用型大學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須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教育及實踐教學,突出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模式,這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選擇”[2]。然而,政產學研合作育人的現狀如何?其體制機制怎樣?這是應用型高校必須把握的重要問題?;诖?,本研究針對政產學研合作機制的有關問題開展了實證調研。
本研究充分利用在我校舉辦的國家人社部2014年度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先進材料與新工藝在制造工業中的推廣應用”高級研修班培訓的機會,對來自13個省市54個企業的54名學員就政產學研合作中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了54份問卷,收回了有效問卷54份,收回率為100%。其中來自國有企業的33份,來自民營企業、合資企業等其他企業的有21份。為比較全面了解目前政產學研合作機制概況,本研究從企業期望合作的高校類型、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或者期望、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最大的障礙、企業接收實習生到企業頂崗工作最擔心的事情、企業接收高校實習生需提供的保障條件、最需要政府解決的問題、最需要高校解決的問題、企業對實習生的期望、企業關于支付實習生的報酬情況等“九個維度”,國有企業、民營等其他企業“兩類企業”進行了統計和對比分析。
2.1 企業期望合作的高校類型
從調研總體情況來看,在54份問卷中,企業期望合作的高校類型排在第一位的是與行業特色本科院校合作,有41份,占75.9%;排在第二位的是與985、211高校合作,有25份,占46.2%;排在第三的是與一般本科院校的有8份,占14.8%,第四位的是與高職院校合作的有7份,占13%;其他的有 4份,占7.4 %。
從具體調研數據來看,無論是國企,還是民營等其他企業大都期望與行業特色本科院校合作,分別占了75.8%、76.2%。但在與985、211高校合作及一般本科院校合作問題上兩者有較大差異,國企期望與985、211高校合作的比例達54.5%,而民營等其它企業僅占33.3%。相反,民營等其它企業期望與一般本科院校合作的比例達23.8%,而國有企業僅占9%。
2.2 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或者期望
總體來看,在54份問卷中,認為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或者期望依次為:為季節性或特殊項目的要求的31份,占57.4% ;與高校建立或加強關系的有27份,占50%;企業借此履行社會責任有8份,占14.8%;為展示或樹立公司支持教育的形象的有7份,占13%;在于為物色滿意雇員的有6份,占11.1%。
從調研的具體數據看出,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及其他企業,在與高校建立或加強關系、企業借此履行社會責任等問題上,兩者參與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差異不大。但在季節性或特殊項目的要求、物色滿意的雇員等問題上,兩者差異較大。
2.3 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最大的障礙
從調研的54份問卷中,認為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最大障礙為:實習生缺乏公司所要求的基本技術或技能;想要的實習生不一定會留下來,為他人做嫁衣裳;現在的大學實習生不成熟或不可靠;缺少信息,找不到合適的大學實習生;政府沒有對接收大學生實習的企業提供成本補貼;缺乏對接收大學生實習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的政策。其比例見表1。

表1 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最大的障礙情況
從具體比例分析看,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等其他企業認為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最大的障礙主要在于:① 實習生缺乏公司所要求的基本技術或技能;② 想要的實習生不一定會留下來,為他人做嫁衣裳。另外民營及其他企業有42.9%的人認為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最大的障礙還在于現在的大學實習生不成熟或不可靠,而國有企業比例較少。其他方面差異不大。
2.4 企業接收實習生到企業頂崗工作最擔心的事情
從調研情況看,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及其他企業都特別擔心企業生產安全和學生安全問題,分別占的比例為59.3%與57.4%。另外擔心實習生造成技術泄露問題上,兩者有較大差異,國有企業擔心實習生會造成技術泄露的比例達到36.4%,而民營及其他企業僅占4.7%。
2.5 企業接收高校實習生需提供的保障條件
從調研數據總體來看,在54份問卷中,認為企業接收高校實習生需提供的保障條件依次為:需企業安排專門的技術管理骨干進行指導;認為需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需有嚴格的考核評價方式,需建立與高校共同管理實習生的機制等(見表2)。

表2 企業接收高校實習生需提供的保障條件
從具體數據比例看,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及其他企業大都認為接收高校實習生需提供專門的技術管理骨干指導。另外在三個方面兩者有較大的差異:① 在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問題上,國有企業比例達到72.7%,而民營等其他企業則占38.1%;② 期望有嚴格的考核評價方式上有差異,國有企業占51.5%,而民營及其他企業僅占28.6%;③ 在建立與高校共同管理實習生的機制上有差異,國有企業占27.3%,而民營及其他企業占47.6%。
2.6 校企合作中最需要政府解決的問題
54份調研問卷顯示,認為最需要政府解決的校企業合作問題為:① 政府需制定促進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同時需給予接收實習生企業以專項支持,兩項比例均達到55.6%;② 給予接收實習生企業以減稅等優惠政策;③ 給予接收實習生企業政府采購(見表3)。

表3 校企業合作中最需要政府解決的問題
從具體數據比例看,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等其他企業在認為政府需制定促進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但在給予接收實習生企業以減稅等優惠政策、給予接收實習生企業以專項支持等問題上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給予接收實習生企業以減稅等優惠政策問題上差距較大,國有企業所占比例達到63.6%,而民營及其他企業占42.9%,相差近21個百分點。
2.7 校企合作中最需要高校解決的問題
從調研的54份問卷看出,認為最需要高校解決的問題為:校企共同研發,高校能提供專利及相關技術;建立與企業穩定的溝通機制;期望高校能加強對學生的責任感、忠誠、保密等教育;期望高校派教師到企業對實習生進行指導和管理;期望高校能提供一定的經費資助。分別所占比例為66.7%、55.6%、35.2%、29.6%、13%。
從具體數據比例看,國有企業和民營等其他企業在“共同研發,高校能提供專利及相關技術”問題上差距較大,國有企業有強烈愿望,所占比例達到87.9%,而民營等其他企業所占比例僅為33.3%。在其他方面有一些差距,但差距不大。
2.8 企業對實習生的期望
從調查總體情況看,企業對實習生的期望排在第一位的是遵守企業規章制度,所占比例達到74.1%。其次依次為:保守企業秘密;具有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和協調能力;對企業忠誠,忠于職守;能勝任其它相關工作;適應非對口專業工作。
從國企與民營及其他企業對實習生的相關期望的比例看,除了在“能適應非對口專業工作”問題上差別不大之外,其他均有較大差異,如在“實習生能遵守企業規章制度”問題上,國企所占比例達84.8%,而民營等其他企業達57.1%,相差近28%。
2.9 企業關于支付實習生的報酬情況
從54份調查問卷看出,有33.3%的企業給予了實習生當地政府規定最低工資的60%以上工資(或者800元以上的工資);有25.9%的企業不支付實習生報酬,也不收費;有24.1%的企業給予實習生800元以下的生活補助;另外有7.4%的企業收取實習生指導與管理費(見表4)。

表4 企業支付實習生的報酬情況
從具體數據比例來看,目前國有企業關于支付實習生的報酬情況不容樂觀,給予實習生當地政府規定最低工資的60%以上工資(或者800元以上的工資)的僅占27.3%。而民營及其他企業給予實習生當地政府規定最低工資的60%以上工資(或者800元以上的工資)的占42.9%,相對情況較好。
3.1 學校熱企業冷,校企缺乏聯動
從調研反映出,目前關于校地校企合作存在學校熱情較高,而企業較冷,校企缺乏聯動等問題。造成此局面的根源在于學校學科專業沒有特色和優勢,政府沒有支持政策,企業參與合作的動力不足。調研也反映出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等其他企業大都期望與行業特色本科院校合作,其原因就在于行業特色本科院校與企業行業有著天然的聯系,其學科專業特色鮮明,具有較大的優勢,與此類院校合作能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實惠。另外,企業逐利傾向明顯,在勞動力不充足時愿意吸收學生頂崗實習,在勞動力充足時就不太愿意吸收學生頂崗實習;支付學生薪水、安排師傅指導、對實習生進行管理等,意味著成本增加,希望得到相應的回報和利益。同時,由于歷史原因,企業科技研發的人力、財力投入都相對較少,科技成果轉化的周期長,科技抗風險能力較弱[3]。中小企業常因不具備資金實力和高水平的科研隊伍,對科技成果的需求及其轉化動力明顯不足,當然給學生提供實踐條件和聯合培養人才動力也缺乏。另外,由于各方目標的差異,特別是研發理念上的差異,嚴重影響了企業合作開發的信心,很多時候學研方在技術創新上“紙上談兵”,導致較難形成合力[4]。
3.2 高校相對比較封閉,未普遍建立互利互惠機制
高校教師與科研人員往往對企業缺乏了解,難以幫助其解決技術難題,不能促進技術革新和產品升級換代,難以贏得企業的信任;校企共建的實習基地、研發平臺,責權利不明確;校企共建基地不能滿足學生實習需要,相當比例學生只能分散實習,實習質量難以保證;除了少量穩定的企業外,高校與企業還未建立穩定的聯絡溝通機制。另外,高校科研往往以學術研究為導向,過于注重論文、項目申報評估,對應用技術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重視不夠。雖然從表面上看我國每年科研成果不少,但有實用價值、能轉化為生產力的技術成果并不多,科研成果遠離企業需要,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也不能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產生支持和助力作用。再有,校企合作的深度合作還不夠。盡管學校在推進政產學研合作上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巨大進展,但仍然存在簽訂合作意向協議多、實質落實少,基于實習的合作多、深度合作少,分散基地多、綜合利用與管理基地少等問題。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高校對企業在產學研合作教育中的責任還存在錯位認識,認為企業也應和高校一樣把人才培養作為日常工作的重點才算正常[5]。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目前相當部分高校還沒有專門的產學研合作的管理部門,一般都是由教學及其他相關管理部門兼管[6]。
3.3 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的待遇和安全缺乏保障
從調研反映出,政府未能規定頂崗實習的最低工資,工資待遇得不到保證,不同企業工資待遇差距大,甚至有的企業沒有待遇;實習崗位與所學專業不匹配,工作簡單單一,技術性不強,離學生期望較遠;學生實習期間的安全問題由誰負責,責任不明。
3.4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實效。尤其一些根本性的、關鍵性的問題,非高校或企業自身能夠解決,需要政府給予政策支持才能解決,如制定法律法規來規定企業、學校和科研機構各方權利與義務,利用政策手段調動企業吸收實習生的積極性,保障學生實習期間的待遇與安全等。但調研反映出政府支持尚未到位,或者說力度不夠??偟膩碚f,目前政府出面統籌協調校企合作、聯合辦學、制定人才規劃的作用缺位[7]。政府的“不作為”就會導致出現游離于市場和政府治理之外的“真空”[8]。
4.1 政府應提供資源及政策法規支持
從調研情況看,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及其他企業對政府給予了很高的期望,政府相關部門應予高度重視,采取相應的舉措。① 針對企業生產中存在的實際技術問題,政府應該支持校企合作攻關項目,并予以資源扶持。② 政府應充分發揮橋梁作用,為企業和高校牽線,提供交流平臺和機會,如開辦研修培訓班等。③ 對學?;蛘咂髽I要簡化辦事流程等,避免學?;蛘咂髽I人員辦理各類證件等事宜費時費力。④ 應出臺有利校企雙方的優惠政策。比如創業政策、梯度式稅收減免體系、信貸機制等[9], 從而充分發揮政府政策主導作用。⑤ 應制定和落實相關法規。美國是產學研合作創新立法最完善的國家,制訂了《產學官合作促進稅制》(2002年)等系列法規[10]。這方面我們可借鑒,一方面在修訂《教育法》《勞動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等國家層面法律法規時,對校企合作進行補充和完善;另一方面要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等,制訂《校企合作促進條例》,對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學生等各方的責任與權利進行明確的規定。
4.2 應用型高校應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① 教師要走出校門,深入企業了解企業難題,不要只是在論文或者成果方面做些表面文章,要結合企業生產中存在的技術困難,并結合企業實際生產條件進行合作攻關。同時應加強應用研究,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務[11]。② 誠心與企業合作,對合作取得的科技成果進行交底,使企業能夠順利實現產業化;對新技術進行產業化轉換等。總體來說要共建產業, 雙方共同投資, 最后利益共享[12]。③ 需建立一個統一的新材料、新技術數據庫。對高校的新技術進行宣傳報道,便于企業了解、尋找其所需的信息和相關技術,尤其是要讓企業了解學校的特長。④ 要跟蹤前沿技術,引領技術發展,幫助企業轉型升級。⑤ 應讓學生了解企業的需求,在大一時就到企業去實習,了解企業需求后再回到學校學習,從而產生學有所用的動力。在此方面,可接借鑒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做法。滑鐵盧大學的“工”與“學”在時間分配上比較均勻,其學制共4年零8個月, 每年分為秋、冬、春3個學期, 每個學期4個月。而且每年均有1~2個學期實習機會,組成如“學—學—工”、“學—工—學”、“工—學—工”等模式,學生可結合實際進行選擇。學習與工作在時間上比較平均, 兩者都有學分要求, 同樣重要, 不可偏廢[13]。⑥ 學校還要加強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從調研反映出,企業都希望接收能吃苦耐勞、能保守企業秘密、綜合素質強的學生。
4.3 企業應主動與高校合作育人
企業是推動校企深度合作的主動方,企業的主觀意愿態度決定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與成敗。鑒于此,需采取以下舉措:① 清醒認識,與高校加強溝通聯絡。企業應當對當前產品升級、進行結構調整以不斷滿足變化的市場需求,對政策法規等形勢要有清醒的認識。要增強對高校的信任,加強與高校的溝通聯絡,積極配合高校并采用學校提供的新材料、新工藝,對自身的技術改革進行大膽嘗試。在促進新技術的市場化轉換的同時,把社會發展和企業發展現狀及時反饋給學校。另外,還可參與應用型高校實驗課程設計與改進,提供切合企業需求的課題讓師生做種典型的研究和練習[14]。② 轉變思維,去除“拿來就用”的思想觀念。企業應具備一定的前瞻性,提前了解,投資具有一定市場前景的技術,將相關的技術儲備納入企業的發展規劃中,同時提供項目、場所、資金、實驗平臺及人才保證,尤其能提供合作的專項資金作為項目開發。③ 企業領導人要具有獨到的戰略眼光。企業定位要準確,要解決企業急需的問題,如研發人才的選拔問題、資金投入問題等。④ 加強對實習生的培訓和管理。企業要把實習學生按照員工來培養,特別是關鍵技術的難點,故障產品的案例講解等方面的指導等。要讓學生在“企業課堂”里真正有效學習和實習[15]。同時還要關心愛護實習生,建立相關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
[1] 左健民.產學研合作與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J].教育發展研究,2013(1):76-80.
[2] 潘懋元,車如山.略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3] 劉 佳.校企合作聯動機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7):87-90.
[4] 林偉連.產學研合作共同體:內涵特征與構建路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47-51.
[5] 張 煉.我國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政策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0(5):10-12.
[6] 齊艷苓. 政府、企業、學校三方聯動的產學研合作機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9(5):46-48.
[7] 張志強. 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4):62-66.
[8] 李世超,藺 楠.我國產學研合作政策的變遷分析與思考教育發展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11):21-26.
[9] 徐志強.高校創業型人才培養的雙螺旋模式[J].教育發展研究,2015(5):30-34.
[10] 范福娟,崔瑞鋒,苗玉鳳.主要發達國家政府在產學研合作中的職能特點分析與借鑒[J].中國高??萍寂c產業化,2010(1-2):36-38.
[11] 管金星,朱為鴻.我國地方本科院校發展創新之路[J].重慶高教研究,2014(2):41-44.
[12] 蔣 丹.論我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71-75.
[13] 張昌凡.產學合作教育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33-37.
[14] 張玉英,馬 軍,王曉軍.加強實驗教學中心建設,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11):90-94.
[15] 柳友榮,項桂娥,王劍程.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模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5):64-68.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Education Mechanisms of Cooperative of Government, Enterprise, University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 about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YANGZheng-qiang,HEWan-guo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ongqing 402160, China)
Political cooperative is the only way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and also to promote applied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by changing academic research-based study to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Through a survey which is with nine dimensions of two types of enterpris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political research coope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school and the enterprise lacked the surviving joint, mutually beneficial mechanism was not widely established. Treatment of student internships lacked adequate security safeguards, policy support is not enough. For these problems,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its service functions, provide resources and suppor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deal with access business needs of the industry, help enterprises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Enterprises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cooperate with universities, perform a win-win and other countermeasure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cooperative of government; enterprise; university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 mechanism; problems; countermeasure
2015-06-15
重慶市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試點重點項目(CQGZ2014A04);重慶市高教學會科研項目(CQGJ13C324);西部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及師資培訓項目(XBZJ010)
楊正強(1972-),男,四川宜賓人,碩士,講師,辦公室主任、副所長,主要從事教育管理、院校發展研究。
Tel.:13650580528; E-mail:wlxyyzhq@163.com
何萬國(1965-)男,四川安岳人,碩士,發展規劃處處長,教授,主要從事教育管理、院校發展研究。
Tel.:13983490047; E-mail:842729375@99.com
G 482.0
A
1006-7167(2016)04-02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