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
1917年,凱瑟琳·格雷厄姆出生于美國一個富有的猶太人家庭,童年時,父親預言她“將成為一個偉大的女性”。哥哥卻不以為然:“她不會成為女性,而是一位太太。”對此,凱瑟琳堅定地表示:“不,我不是,我將成為一名女性。”
凱瑟琳性格內向,膽小害羞,還有些自卑。可以想象,當畢業于哈佛大學、風度翩翩的菲爾·格雷厄姆向她求婚時,她是怎樣的受寵若驚。
婚后,凱瑟琳甘愿做“一位太太”,相夫教子。父親認為女人不適合做新聞,便將家族產業《華盛頓郵報》的管理大權和大部分股權,都交給女婿菲爾。盡管凱瑟琳從小熱愛寫作,大學畢業后曾做過編輯,但羞澀的她更喜歡在人們的忽視中自得其樂。
如果不出意外,人生定然就這樣走下去了。1963年,患躁狂抑郁癥的菲爾在自家農場自殺了。那時,凱瑟琳46歲,最大的孩子剛讀中學。
所有人都預言《華盛頓郵報》會出售。在當時,雖然新聞界已經有為數不多的女記者,但管理層都是清一色的男士。
“我不可能做得了。”凱瑟琳焦慮不安。不管是她自己還是外人,都覺得她靦腆、安靜的性格不合適經營一家大型報紙。
一個月后,凱瑟琳走進會議室,成了董事會上唯一的女人。盡管“穿著靴子的雙腿緊張得直哆嗦”,但她還是清晰而堅定地表明“我必須把這項事業繼續下去”的態度。
看不懂資產負債表,不明了公司運作過程,主管們不知道怎么和一個女老板打交道,編輯、記者們紛紛等著跳槽。“這是一個艱難而孤獨的過程,除了在黑暗中摸索前進外我別無他法。”
1971年,《華盛頓郵報》記者得到五角大樓有關越戰的“絕密文件”,內容極其敏感。報道還是不報道?在記者們的注視下,看上去緊張害怕的凱瑟琳脫口而出:“向前!向前!向前!”
“身處懸崖邊閉眼一跳,令人驚訝的是,我穩穩地落在了地上。”凱瑟琳贏了!這次報道直接形成了最高法院肯定新聞報道自由的一紙重要判決。《華盛頓郵報》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已經堪比著名的《紐約時報》。
1972年,《華盛頓郵報》兩名記者發現,共和黨政府試圖在民主黨總部所在的水門大廈安裝竊聽器破壞競選,在報紙顯著位置進行了報道。作為發行人的凱瑟琳被當時執政的尼克松政府警告不要“出風頭”,司法部長更是暴跳如雷極盡侮辱:“凱瑟琳·格雷厄姆的奶頭會被大絞肉機絞住的!”
面對威脅和將要到來的報復,凱瑟琳異常冷靜:“辦報者的責任,是盡力確保報道全面、準確、公正和質量最佳,我們已游到河水最深的地方,再沒退路了。”
《華盛頓郵報》對“水門事件”的追蹤報道終于喚醒了美國各大新聞媒體,輿論此起彼伏,尼克松被迫辭去了總統職務。《華盛頓郵報》獲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獎,聲譽遠達海外。
凱瑟琳改變了美國報業輕視女性的傾向,成功打入屬于男性的新聞行業,成為美聯社歷史上第一位女董事,從默默躲在角落到參與到男士們中談論世界大事。正如美聯儲前主席保爾·沃爾克盛贊的那樣:“一位如此害羞的女人成為華盛頓一股強大的力量,這實在令人詫異。”
因為羞澀,所以真誠、堅毅,這樣的力量,攻無不克。
凱瑟琳·格雷厄姆(1917年-2001年),《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董事會主席。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