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經滄海
張家界、黔東南、皖南、九寨溝……王翎芳尋找優質水果的足跡遍步中國各地。她以獨特的方式定格每一個地方的味道——制作果醬。
王翎芳是愛奇藝旅游頻道《翎芳魔境》制作人及主持人,旅游觀察家,騰訊旅游微博臺灣宣傳大使。小小一瓶果醬,融入了她的感情和記憶。“我的果醬不是商品,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分享。”她說,愛,是懂得為自己花時間,為自己釀一壺酒,為自己腌一罐果醬,讓自己滿足地笑出聲來。
用果醬定格世間味道
王翎芳的故鄉在臺灣淡水的一個鄉村。一棟冬暖夏涼的老屋里,她居住了幾十年,在這里閱讀、下廚、宴客,偶爾出去旅行。春天一來,屋外整座山丘野花漫布,假日黃昏,相隔數十里的鄰居相約驅車前來,帶來的是自家農場種的葡萄所釀的紅酒。每當春泥翻滾,新綠充斥,屋外的世界便被打開了。
王翎芳遂從倉庫找出一張巨大木桌,家人鄰居合力扛到廚房后院,鋪上洗得發黃的純棉布,采些野花撒上,擺上不成套的木制老餐椅、陶制餐具,從火爐上端出整鍋燉牛肉,從烤箱中移出豬肋排,從陶鍋中分出番茄海鮮湯,從后院摘了野菜拌成色拉。家人鄰居們無視光陰驟逝,陷落餐椅上,且食且聊,僅廚房寥寥星火燃著一鍋果醬,甜甜微酸穿越孤寂大地。
等烤爐里的面包上來的時候,王翎芳的拿手果醬也上場了。一木匙果醬抹上面包,甜、燙、酸,那是打劫了當晚所有美食記憶的終極味道。
第一瓶果醬,是王翎芳經歷了無數次熬煮實驗制作出來的。熬制果醬并非復雜的操作,一個厚底煮鍋、一只木匙就足夠,冰糖和葡萄酒該在何時加入又需要多少全憑感覺,不加一滴水原味熬煮。唯一折磨的,大概是在熱氣蒸蒸的鍋子前,近兩小時攪拌。枯燥的動作,偶爾濺起的灼燙,足以耗光大多數人的耐心。但王翎芳覺得,完成這個過程,也是一種修行。
王翎芳把果醬取名為“檸檬心手作果醬”,因為無論以什么水果為主熬制果醬,她都會選擇相同比例的檸檬加入,不去皮,不剔籽。檸檬香、些許苦,都在其中。淡淡的苦味藏在舌根,但正是這點苦味,才讓果醬的甜不至于太過濃烈厚重,“也許是有點苦啦……但這不就是人生嗎?”她說,人生不能只取甜棄苦,人生如同檸檬,苦的部分才是營養精華,要鼓勵人們去經歷而不是逃避。
小小一瓶果醬,還融入了王翎芳的記憶,里面有友情和親情相聚的味道。味道,往往是個精準的導航,人們無論走到哪里,時常會因為某種原因,忽然憶起那熟悉的味道,憶起某段故事。
由于水果難以保鮮,往往無法保留其最佳狀態,于是王翎芳將自己的果醬計劃擴大。近兩年,她把工作重心從臺灣遷到北京。因為制作《翎芳魔境》這檔節目,她有了更多的機會旅游,帶著那把在淡水做果醬的木匙,尋找最古老、最傳統的市場,買最喜歡的食材,跟當地的朋友借廚房,做最喜歡的果醬。
這個過程不只是水果與果醬的相遇,更是一顆心與另外一顆心的相遇。
“移動中的果醬”實驗
走過巴城、昆山、浦江、武夷山……王翎芳定格了每個地方的味道。她說:“果醬對于我,已經不只是食物,而是一種重溫當地人、事的情懷。”
2015年5月,王翎芳帶著果醬木匙去往云南紅河州。在王翎芳眼中,高山大河造就了紅河州跌宕多姿的自然風光,千年中華文化涵養出紅河州恬淡、深厚的儒雅之氣。哈尼梯田、建水古城、建水紫陶……王翎芳在紅河州所做的,就是把在那個地方醞釀的所有情感釋放,再濃縮進一瓶果醬。
在這次旅行中,王翎芳在紅河州的四個地方,選擇了四種最有特色的水果,分別是蒙自的桑葚、彌勒的油桃、紅河的芒果,還有建水的葡萄,來完成“移動中的果醬”的又一次實驗。
比果醬更用心的,還有專屬設計的果醬瓶。用以承載果醬的建水陶瓷瓶,來自一對建水紫陶手藝人。他們用當地的五色土,以“陰刻陽填”技藝,將西式油畫風格的水果圖案塑于瓶身。王翎芳希望,當有故事的果醬吃完之后,剩下的果醬瓶也意味深長,它來自養育了那些水果的土壤。
9月,在云南的彌勒,受彌勒寺明空和尚的邀請,王翎芳步入平時并不接待外客的住持院中,和明空大師一起采摘后院聽著晨鐘暮鼓、梵音經語長大的油桃,作為彌勒果醬的食材。于是酸甜果醬味中,有了一絲靈氣,勾起人心中質樸的感激之情,感激一餐一飯,感激朝陽暮暉,感激每段旅程中難能可貴的遇見。
在浙江有百年歷史的“衢州書院”,衢州友人夜訪王翎芳下榻處,歡喜相見。她將新摘下的桑椹攜于袖下,帶來供夜茶茶席,然后將古樸書房變身廚房,以當地食材制作了一鍋果醬。甜酸的味道穿越百年書院,留下回味雋永。
滋養共同的哲學與情意
云南紅河的哈尼梯田早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那片波光粼粼、春光乍泄的梯田,是哈尼族千年來與自然博弈的寫意。王翎芳踩著清晨的露珠,聞著稻香走過這里的時候,突然萌生了一個創意。
王翎芳在水田邊擺了一桌宴席,和勞作的村民們分享食物。如同哈尼族婦女準備食物一樣,王翎芳蹲在窄小的廚房里,輕輕地扇著柴火,以當地的小芒果配上檸檬,慢慢熬成果醬。這里的芒果不太甜,有一種讓人念念不忘的獨特味道。果醬熬好后,和當地的生態美食一起,被端上水田邊支好的長桌。王翎芳信手撿來兩根稻草,放在紅米上,以玫瑰花做妝點,紅綠相映。村民們沿著田壟緩緩走來,唱起哈尼民歌。王翎芳感覺找到了最純真、最貼近自然的飲食狀態。
“直至今日,我仍舊時刻感受著不遠處的城市邊際,我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美麗棲地……農事未了,只剩果醬。”王翎芳在日志中這樣寫著,這是她與果醬的心靈對話。多年來,在不旅行的日子里,她每月都能制作200瓶“檸檬心手作果醬”分享給親朋好友。
2016年9月,王翎芳再次啟程,前往荷蘭,尋找當地的當季水果,將她與果醬的“儀式”一直延續下去。她的果醬也將繼續旅行。也許有一天,它恰好經過你的城市,而你也恰好正在熬制屬于自己的那瓶果醬,那么你們一定可以找到一種相同的生活哲學,用一瓶鮮活的果醬犒勞為生活奔波的自己,用一瓶果醬把一個地方的溫度、熱情傳遞給另一個地方,來滋養人生的美好和情意。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趙瑩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