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陽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10-000-01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和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國有企業團青工作正面臨著逐步被弱化的趨勢。本文將結合當前國有企業團青管理工作的現狀進行探討,有針對性地提出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 團青管理 國有企業 發展
國家大力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造后,國有企業改革十幾年來方興未艾、如火如荼。在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化企業建設進程中,國有企業職工的思想,特別是團員、青年職工的思想受到了較大沖擊,其價值觀、人生觀、職業觀等都隨著社會大環境的改變而悄然變化,這就為企業的共青團組織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
一、當前國有企業團青管理工作面臨的困境
(一)國企轉換經營方式,團青工作任務愈加艱巨
轉制后,企業從市場定位、經營理念、管理方式等各個方面進行積極調整,工作重心迅速向提高經濟效益、增強核心競爭力,爭創企業利潤最大化轉變。服務企業轉換的經營形勢,管理機構精簡,冗員裁撤顯然成大勢所趨。始終依托國企黨建臂膀下的共青團工作,自然難以回避企業專職團干部精簡的現實。于是,企業團委里由三兩個專職團干部變為一個,依然獨立開展工作,但部門已被合并;有的企業連一個專職的團干部也不設,一律兼職。而由于企業改革所帶來的團青工作任務卻不曾減少,團員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團組織的建設任務甚至較以往更為復雜艱巨。如何在兼職團干部為主體的團組織里,進一步加強團的自身建設;如何調動激勵團員青年在企業轉機建制過程中建功立業;如何緊緊圍繞企業中心工作,創新團青工作的方式方法等問題接踵而來,使團青工作的任務愈加艱巨。
(二)經濟效益當先,團員青年隊伍日益萎縮
當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工作進展到一定程度,越來越多的現代化管理理念涌入企業,經濟利益的巨大吸引力,不得不使企業隊伍梯次建設的步伐放緩。國有企業不僅僅要計算產品的投入產出率,也要計算人員的勞動生產率。的確,為提高勞動生產率,控制企業冗員,減少新增職工,按照定員組織生產這些理念無疑是正確的,但正確的理念不代表不會產生副作用。事實上,越來越多的職工感覺到自己身邊的年輕職工變少了,有的基層班組十年八年也不進一個新人。每年企業接收的新職工與離開團青組織的人數基本是“進少出多”,這就使團員青年的隊伍日益萎縮。團組織工作對象的減少,無疑對團組織的作用發揮帶來了一定影響。
(三)信息渠道多元化,團員青年思想更加活躍
企業問卷調查和座談交流等活動顯示,轉制后國有企業團員青年的思想狀況呈現三個特點:一是樂于接受新事物,充滿對知識的渴求。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大量的新生事物通過各種媒體傳輸到廣大團員青年當中,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強,對社會上各種現象反映敏銳。二是關心企業的未來,渴望在崗位上實現自我價值。企業的大多數團員青年能把實現自身價值與企業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對企業的發展前景特別關心,渴望企業提供發展的平臺,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實際鍛煉,喜歡把自己的企業放在同行業中去衡量,也樂于把自己的得失放到同齡人中去比較,思維較活躍。
二、國有企業團青管理工作發展的對策
(一)強本固基,增強團青組織自身建設
“打鐵先要本身硬”。要發揮好團青組織的各項職能,一要加強團青組織的自身建設,特別是重視基層團青組織的建設,著力把基層團青組織建設成為服務青年的前沿陣地,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二要圍繞企業生產經營中心,大力開展青年喜愛、企業支持的活動,通過活動“攏人心、聚人氣”,提高基層團組織的號召力。三要完善團青組織、團員青年量化考核制度,制定詳細、可操作性強的量化打分制度,強化基層團青組織管理。
(二)加強系統培養,建設一只富有戰斗力的團干隊伍
首先要提高團干崗位的吸引力,生活上關心到位,工作上幫助到位,待遇上積極爭取,把團青干崗位變成“香餑餑”,切實提高團青崗位的榮譽感,把優秀的團員青年吸引到團青崗位上來。其次是優化團青干部培養和考核機制,建立完整的團青干部培養計劃,注重培養實效,及時進行系統的考核,檢驗培養效果,促進團青干部之間的學習和交流,形成良好的競爭氛圍。最后要積極探索團青干部離職轉崗機制。讓團青崗位形成良好的循環軌跡,能夠更好的發揮團青組織作用,更好的體現團青崗位鍛煉的優勢。
(三)加強典型選樹,建立一支輻射帶動作用強的青年先模隊伍
優秀青年典型是青年的榜樣,是青年學習的目標,是引導青年成長成才的引路燈。
三、結語
本文針對目前團青工作的狀況和面臨的問題,必須結合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抓住企業團青工作的新特點。堅持在黨的領導下,以服務青年成長成才為切入點,實現更好的服務企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永.國有施工企業團青工作的幾點思考[J].山東工業技術,2015.02.
[2] 岳寒冰.國企團青隊伍建設的研究與思考[J].人力資源管理,2016.08.
[3] 王強.企業團青工作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