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聲



拍攝頂尖科學家是一件很酷的事,攝影師可以和最聰明的大腦一起工作,但同時也頗費思量。一方面,雖然他們的學術成就和研究內容正在或將要改變世界的某個方面,但是理解科技前沿并能夠在照片中加以表現,攝影師需要比拍攝其他名人做更多的案頭工作;另一方面,雖然很多頂尖科學家經常接受媒體采訪,但是相比文娛名人,有特點的環境肖像并不多見,可借鑒的影像資料也不多。
2013年11月,新華社攝影部開始有計劃地拍攝各領域的頂尖科學家,至今仍在繼續。以下,我們采訪了攝影記者金立旺,分享如何用環境肖像表現中國學術脊梁。
什么時候開始拍攝這個系列照片?選擇拍攝對象有什么標準?
最早一次拍攝是在2013年11月11日,正好借助首批“萬人計劃”名單出爐的機會開始拍攝,第一個拍攝對象是盧柯院士。拍攝比較集中的時間段是2014年3月~7月。拍攝對象都以科技界德高望重的院士為主,比如獲得過國家科技大獎的吳文俊、閔恩澤、鄭哲敏等院士,同時也拍攝在一段時間內有新聞性的院士,比如當時入選萬人計劃的盧柯、周忠和院士等。
如何制定拍攝計劃?
在拍攝之前,我們有一個小團隊進行策劃,列出擬拍攝名單,并收集每位備選拍攝院士的年齡、經歷、成就、愛好等背景信息,以及以前拍攝過的照片,然后針對每位院士提出多種拍攝創意,進行頭腦風暴。之后,會把需要對方配合的內容,比如拍攝場地、服飾衣著、道具設備等,結合“框架式”的10個采訪問題,初步形成拍攝方案,通過中科院的工作人員發給院士秘書或院士所在研究所辦公室負責人,由他們提前協調安排。
如何確定和安排拍攝流程?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物的拍攝需要花費多長時間?各個環節各需要多長時間?
條件許可的話,我會對院士所在研究所辦公室、實驗室、野外工作臺站或家里進行踩點。拍攝當天,一般會提前半小時左右抵達,在拍攝場地按照創意設置背景及燈光效果,試拍之后,才邀請院士本人參加拍攝。通常每個畫面拍攝約需要30分鐘左右。一個創意拍攝完畢之后,請院士先休息,調試好下一個畫面后,再邀請院士過來拍攝,如此反復。通常采訪每位院士時都準備2~3個拍攝創意。拍攝靜態照片需要30分鐘至2小時不等。拍攝完畢之后,我們會布燈錄制視頻,就之前提供的10個問題進行采訪,需要一小時左右。
對于不同的被攝對象。拍攝靈感從何而來?
所謂靈感并不是空穴來風、拍腦袋就能想出來的。好的創意至少有三個基礎:首先是對被攝對象的熟悉程度。你越熟悉被攝對象,就越有可能想出新創意,特別是在了解一些細節的時候,每個細節都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創意來源。其次是攝影技術水平,使用不同的相機、鏡頭,不同的曝光模式及布燈效果都可以拍出新效果。再次是對視覺素材的積累程度。頭腦里對國內外人像攝影發展史及當代肖像攝影大師的作品有一定的積累,不是模仿,而是借鑒。在拍攝之前,根據個人情況,可以反復翻看一些作品,進行“預想化的拍攝”,把自己的感覺清晰化。
請舉個例子吧。
周忠和是世界知名古鳥類專家,但準備過程中我們發現,他最先研究的卻是古魚類化石,之所以從古魚類化石轉向古鳥類化石的研究,他說那是“一個偶然的機會”。1990年,他與兩位同事在野外發掘時發現了長江白鱘祖先的魚類化石。之后,他一個人又回到發現地點希望能有更多收獲,結果沒找到更多魚類化石,反而找到了兩塊烏的化石。后來證明這是迄今為止已知的類似化石中保存最完整的、距今1.2億年左右的鳥類化石,其中一件被命名為“華夏烏”。
2013年,周忠和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首批名單,是僅有的6名杰出人才之一。拍攝是在2013年11月17日,中科院當天組織了集體采訪,十幾家媒體在上午聚集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一間會議室。
按照慣例,先是周忠和院士用PPT的形式介紹團隊和研究經歷,然后集體提問采訪。在他放PPT的時候,我特意留心了他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一篇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研究烏類卯巢起源的獨創成果非常吸引眼球。當時我就在想,如果能把這張圖片全屏放大,讓他站在前面拍攝就好了。在他接受集體采訪的間隙,我和同事在古脊椎所的朋友帶領下踩點。最后預設了四個畫面:1在投影儀前;2在化石標本館里和化石在一起的畫面;3他和“華夏鳥”化石在一起的畫面;4他在研究所外面的恐龍模型和樹叢邊。
我們在他辦公室看到了“華夏鳥”復原模型。如何把他與它聯系在一起?當時正好是中午時分,光線從樓道窗戶邊投射過來,陽臺上一盆綠植的影子在墻上搖曳,頗有感覺。何不把模型拿過來,把它也投影在墻上?我們找了幾個角度,最后比較恰當地安排好位置之后,請周院士過來,利用現場光拍攝了幾張。
我們還看到研究所外布置了一些恐龍雕塑,在都市里非常顯眼。我們用了兩只閃光燈,一只照射在周院士身上,一只照射在恐龍上,壓低整體曝光,請周院士做出探頭張望的姿勢,最后獲得了比較滿意的照片。
怎樣和被攝對象交流?
和被攝對象交流其實在開始查閱他們的背景資料時就已經開始了。形成的拍攝方案就是對他們的一個認識。院士們也會從中看到我們的付出及準備的充分程度,對我們會形成一個判斷。同時,在前期,我們也會通過中科院工作人員傳達或者“灌輸”拍攝的意義,以及我們團隊的專業性,讓院士及相關人員重視這次拍攝。在具體拍攝的時候,根據不同院士的性格特點,我們也會進行現場溝通,有些是直接溝通,有些是間接溝通,最后基本上都能達成目標。
在拍攝過程中。會面臨哪些困難?如何解決這些困難?
首先,不好約拍攝時間。拍攝院士最大的困難在于和他們約定拍攝時間。因為他們都很忙,我們也有其他采訪任務,所以約定拍攝時間是最大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方案盡可能做細一些。
其次,讓院士接受“大膽”的創意。沒有大膽的創意,照片就不太可能讓人眼睛一亮。院士們眼界開闊,一直在科研創新的前沿,其實,他們很樂意接受富有創意的拍攝方法。作為攝影師,不能首先進行自我約束。在做說服工作的時候,要有堅實的專業基礎,拍出樣片,直接拿效果說話,通常會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再次,拍攝過程中還會遇到人手不夠、需要照顧院士身體、調整拍攝節奏等問題,通常都需要我們在現場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處理。
拍攝時最常用到哪些器材?
拍攝器材主要有:佳能EOS-1 D X和EOS 5D Mark III機身,24~70毫米變焦鏡頭,35毫米和85毫米定焦鏡頭,變焦鏡頭使用的最多。還會用到三只佳能600EXRT閃光燈,普威引閃器和接收器4個(后來基本只用佳能閃燈互相引閃,不用引閃器),2米高的黑白面的背景板(也可以做反光板使用),五合一反光板,閃光燈柔光箱,以及若干支架。
你喜歡在室內拍攝還是在室外拍攝?在布光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選擇室內還是室外,主要看哪里的環境能夠表現被攝者。受條件限制,大部分照片是在室內拍攝完成的,主要是他們的實驗室、家里或者辦公室。有條件時,我會盡量在和院士研究領域相關的野外臺站或者戶外環境里拍攝。
這些照片是否經過后期處理。做了哪些調整?
我的理念是盡量把工作做在前頭,在布光和拍攝的時候解決問題,后期處理不多。
在你看來。什么樣的人像照片能被稱作“好照片”?
好的肖像要拍出被攝對象的特點,最理想的狀態是被攝者本人散發出來的特質能夠充溢整個畫面,而其他一切都是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