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往哪里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文人的使命擔當和自覺追求。劉金玉老師在堅持語文高效教學的同時,始終胸懷樸素的教育理想,讓自己站在語文教育的中央,走屬于自己的“正語文教育”之路。
【關鍵詞】正語文教育;高效語文;教學激情;發聲者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54-0079-01
【作者簡介】張春華,江蘇省天一中學(江蘇無錫,214101)副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
如同洋思中學“樸素的教育奇跡”一樣,劉金玉也是樸素的。但是,你一旦和他交流語文,交流教育,瞬間就會被他胸懷教育的責任感和縝密的思維所吸引,被他澎湃的教育激情所震撼。他從洋思走來,他在洋思成長,帶有洋思“先學后教”的清晰印記。但是他又不囿于洋思,他對語文教學乃至教育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在全面梳理教與學多種因素的前提下,他嘗試厘清語文教學的多種關系,形成自己的“教育學”——“正語文教育”。
劉金玉的“正語文教育”是植根于“高效教學”而不是崇尚空談的。讀著劉金玉的文字,就如同聆聽他指點語文江山,如同與他對話語文本質、正道的鏗鏘。他的課堂不僅對學生今天的考試負責,更為學生終生的學習品質奠基。他的文字和他的課堂一樣,洋溢著呵護生命成長的激情,充滿著引領學生積極學習的活力。他出版的系列著作都是多年來教學實踐與創新的結晶,他參與以及主持的語文教學研究之所以獲得江蘇省乃至全國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都是基于他對教育本源正道的認識與實踐。
劉金玉是敢于董道直行的“勇者”。他是一個堅守教育理想又敢于不斷突破自我的教育人。“正語文教育”恰是他突破自我并為當下語文迷途找到的新天地。他對“正語文教育”的認識不是孤立的,而是全面的;不是只有否定和批判的,而是有清晰解決問題方案的;不是崇尚概念以奪人眼球的,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的。這種有“破”有“立”的深刻反省和躬身實踐,成就了他突破自我和完善語文教育的路徑建構。
劉金玉是慷慨激昂又富有理性的“發聲者”。在很多場合,他都敢于表達他對教育、對語文教學的真知灼見。他發出的聲音之所以能夠贏得很多教育同行的共鳴,在于他對教育現狀的剖析是透辟的,對語文建設的思路是清晰的;我更欣賞他的聲音能引起大家對教育和語文的深度關注,讓語文人在激情辨析中求真,在務實實踐中反思,在反思創新中回歸正道。他提出了“正語文教育”的核心素養是“交際好、讀好書、寫好文、做好人”,將學語文與立德樹人有機結合。他沒有因“成一家之言”而窄化語文學科的內涵,也沒有因為強調“正語文教育”而讓自己作繭自縛,更沒有遮蔽“人”的存在和成長的使命。
更可貴的是,針對當下語文存在的種種“不是”現象,他提出了“正語文教育”的“是”的策略,并形成了實踐層面的系統化設計:從課堂教學到教材建設,從文本解讀到語文活動,從課外閱讀到口語交際,從綜合性學習到素養評價。他的語文是“用語文的方法教學語文”,突出了“教語文規律,教語文方法,教語文習慣”的長遠目標,為探尋“正向、正行、正果”之夢,建構了相對系統的“求正、扶正、匡正”之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就在這樣的浸潤中滋養豐厚,教學質量也在水到渠成中提升。
我想,當我們在關注蘇派教育的時候,不應忽視洋思三十多年“先學后教”的“本土化”實踐經驗;當我們關注蘇派語文教學名家的時候,也一定會關注劉金玉這個“樸素”的“正語文教育”的倡導者、實踐者、研究者和完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