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胡湘華
英語學習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和漸進性的特點,過程直接指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即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zhì)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的發(fā)展;豐富的語境創(chuàng)設,富有意義的教學活動設計,成為英語教學的關鍵[1]。鑒于英語學科的特性,依照《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對國家教材中缺少經(jīng)典、完整的英文原篇這一問題,筆者所在學校結(jié)合具體學情于2014年9月開始,初步嘗試進行高中英語教學改革,不僅講授國家教材,還以分層設課、翻轉(zhuǎn)課堂的模式開展英文原著教學,并在虛構類及非虛構類文本的教學模式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本文從設課方式、讀本選擇兩個宏觀方面介紹學校在原著閱讀教學方面的探索,以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為例,對非虛構性議論文體裁文本的課程實施進行微觀探討。
一、設課方式:分層設課、翻轉(zhuǎn)課堂
以原著閱讀為主的英語課程,主要采用分層設課、學生自主選課的方式,班容量為25人。高一年級設置基礎、初、中、高級四層,高二年級設置初、中、高三層,課程采用學段制,每學段10周,前9周授課,第10周考試。學生根據(jù)個人興趣,參照學段初期診斷性測試的成績評級、課位及師資安排,自主選報課程,選報同一門課程的學生在所選課位到達相應專業(yè)教室上課。
除采取走班選課制外,翻轉(zhuǎn)課堂這一預學在前、講授在后的教學模式也有別于傳統(tǒng)課堂。在該模式下,學生須在課前借助導讀學案自主學習預定的閱讀內(nèi)容,預學后帶著思考和疑問參與課堂討論。根據(jù)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學習能力可劃分為六個層級:知道、領會、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翻轉(zhuǎn)課堂會延伸至后四個層級,實現(xiàn)課堂以教師為主體到以學生為主體的轉(zhuǎn)變,照顧到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滿足他們對學習內(nèi)容多樣性的需求,有助于學生提升學習興趣,深化學習內(nèi)容難度,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二、選材依據(jù):經(jīng)典原篇、四維考量
語言學家Krashen在語言監(jiān)察理論(the Monitor Model)中曾提出i+1輸入假說,該假說的要點有四:大量的輸入為語言習得的首要條件;語言輸入需可被理解;略高于學習者現(xiàn)有水平;輸入的語言必須真實、有意義[2]。Johnson和Willis等學者指出,真實的語言輸入更有利于語言能力的形成,有助于讀者整體把握語篇結(jié)構,欣賞語言之美[3][4]。以i+1輸入假說為理論基礎,結(jié)合學校大部分學生英語水平較好、有簡易英文讀本閱讀經(jīng)歷這一學情,高中英語課程選用英文原著進行教學。
確定了原著閱讀這一方向,如何篩選出略高于讀者水平的文本,成為需要思考的問題。該問題的核心是實現(xiàn)文本難度(Text Readability)與學習者水平(Reader Ability)的匹配。經(jīng)查閱文獻,筆者發(fā)現(xiàn)主要有四個因素會影響文本難度:詞匯難度、句式復雜程度、文本體裁和文本題材。綜合考量這四個維度,可以基本確定文本難度,再通過診斷性測試了解學生英語水平,對二者進行比對,便可初步選出略高于讀者水平的原著讀本。
三、課程實施:以英文原著讀本Outliers:The Story of Success為例
明確課程安排和選材依據(jù)后,如何設計課程,成為課程研發(fā)的核心。本文以Malcolm Gladwell所寫的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一書為例,從課程實施的四個方面介紹英文原著閱讀教學實踐的做法和反思。
1.教材編注:單詞分類,掃清障礙
閱讀英文原著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讀本詞匯量過大,當讀者遇到滿篇生詞、深感不知所云時,他們會自動關閉情感“過濾器”的接收“閥門”,任憑文本再生動優(yōu)美,他們只會充滿抵觸情緒。如何幫助學生掃清閱讀中的詞匯障礙,顯得尤為重要。
除了在選材時注重詞匯難度級別與讀者水平相匹配外,筆者還對讀本的詞匯進行了分類處理,一類是高中階段無需掌握的超綱詞匯,一類是課標要求的必會詞匯。超綱詞匯采用加腳注,標注音標、詞性及文中對應詞義的方式,減少學生不必要的負擔,同時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資源;課標詞匯則用粗體標出,附配套的詞匯學案(見圖1、表1)。學生須按照閱讀進度完成學案對應內(nèi)容,不僅可以監(jiān)督學生的閱讀進度,還可以通過英文原著讀本創(chuàng)設真實、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鍛煉學生猜測詞義的能力。若配以相應的詞匯測試,能進一步幫助學生掌握詞匯的用法。
除詞匯易造成閱讀障礙外,較長的文本也容易給講授過程增添不便。具體來說,由于英文原著讀本的段落較多,講授時須耗費時間指明內(nèi)容所在位置。為方便在閱讀和討論過程中快速指明所述內(nèi)容,筆者在教材整合的過程中為每個段落加注段落編號(見圖1)。
2.導讀支架:循序漸進,梳理框架
完成讀本編注以后,教師需要設計能夠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的導讀學案。導讀學案要實現(xiàn)“支架”功能,幫助學生完成文本預讀任務。支架式教學源于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支架原指建筑行業(yè)中的“腳手架”(scaffold),后被引入教學中,形象地將教師所提供的幫助比喻為輔助學習者積極建構知識意義的“腳手架”[5][6]。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需要實現(xiàn)特定的教學目的,設計導讀學案時需要從所側(cè)重的教學視角逐層深入遞進,為學生搭建任務臺階,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完成預讀任務。
以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一書為例,鑒于其文本體裁為議論文,故在設計導讀學案時以幫助學生理清議論文語篇結(jié)構和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為主要目的。在設計每一章節(jié)的導讀學案時,均會設計“主要內(nèi)容及功能”這一題目,以表格為主,督促學生在閱讀長篇議論文的過程中能關注各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及對應功能,閱讀后能梳理出一條主線。
在設計具體的開放性導讀問題時,應圍繞議論文的三大核心要素,即論點、論據(jù)、論證,通過設問幫助學生解讀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學會搜尋論據(jù),辨別論證方法,運用所學的論證方法闡明個人觀點。具體的題目類型有:主要內(nèi)容和邏輯梳理;文化背景(解碼句子、名詞解釋);細節(jié)定位(理清關系,收集論據(jù));觀點態(tài)度(解讀作者觀點、態(tài)度);深層理解(運用議論方法闡明個人觀點);開放性問題(聯(lián)系實際生活+自己提出問題)。
在設計具體問題時,筆者綜合借鑒了布魯姆提出的教育目標分類法,按照意(making meaning)、繹(making inferences)、議(making contribution)、疑(making questions)四個思維深度逐層遞進的過程為主線設置導讀問題[7]。在具體設問的過程中,通常圍繞某一核心話題逐層設問。例如:
(1)In the 1940s and 1950s, what kind of people were wanted by prestigious law firms?
(2)Do other professions also have a preference for people with certain “antecedents”? What are the professions and what preference do they have?
(3)How do you think about this phenomenon?
該問題設置分為三層,由事實題入手,首先,讓學生找到讀本中對美國20世紀四五十年代頂級律所招收員工的理想類型進行描述。其次,找到邏輯關系,推演到現(xiàn)實生活背景下,議論何種工作對雇員有某種特定偏好。最后,落實到開放性問題,追問學生對該現(xiàn)象的看法。
3.課堂形式:文本細讀,突出亮點
在設計導讀學案時,教師要注重學生對議論文這類語篇的整體把握,幫助學生抓住一條主脈;在設計課堂活動時,注重突出亮點,幫助學生加深對某一知識點的理解。綜合來說,即在學習時拎得清,學習后記得住。
這里運用一個范例展示如何巧妙借用英語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合理選取角度,突出亮點。以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中對華爾街頂級律師Joe Flom的描述為例。Joe Flom其貌不揚,受猶太人身份限制,在1940年間很難在美國頂級律所謀得職位。書中這樣描述Flom:“He is slender now, but during his heyday, Flom was extremely overweight. He waddles when he walks. He doodles when he thinks. He mumbles when he talks…”作者用三個押尾韻的動詞生動地刻畫出Flom笨手笨腳如同鴨子般搖擺行走的步態(tài)、思考時亂涂亂畫的隨意及說話時口齒不清的窘態(tài),-dle和-ble這些尾音在言語間顯出幾分調(diào)皮,又透露出作者對Flom的戲謔。
在講授修辭的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圖片、朗讀等形式輔助學生猜測詞義,幫助學生體會修辭之美。若做進一步引申,則可介紹與押尾韻對應的壓頭韻,如wind, whipping, wildly,不妨讓學生嘗試朗讀,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可體會到w這種送氣音將風送出的感覺,描繪的大風呼嘯的情境會瞬間浮現(xiàn)出來。語言的使用為達致某種目的服務,在實現(xiàn)作用的過程中又彰顯其無限的魅力。
4.效果反饋:篇章結(jié)構、文章內(nèi)容、閱讀興趣
課程結(jié)束后,筆者收集了班上所有學生對課程的反饋。大部分學生表示掌握了一定的非虛構類文本處理方法,學會了用鎖定關鍵詞句的方法把握段落和文章大意并概括成句,養(yǎng)成了劃分層次的思維習慣,基本能夠判斷各段對全文的作用及各段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在選材方面,他們也給予充分肯定,表示讀本內(nèi)容豐富,角度新穎,教會他們以從未關注過的角度看待問題。在閱讀興趣方面,學生表示對英語原著閱讀的興趣有所提升,發(fā)覺英語閱讀不僅有意思或幫助提升某方面的語言技能,還可以幫助他們了解各個方面的知識?;蛟S,這才是真正地把英語運用到生活中。
雖然課程得到很多積極正面的評價,但在實施過程中也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問題。首先是時間分配問題,如何讓翻轉(zhuǎn)課堂做到注重方法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課下效率、不讓概述性問題占用學生過多課余時間及提高課堂效率,做到課上充分展開討論又兼顧進度,不至于拖沓。究其根本,如何設計核心問題(Essential Question)為重中之重,若能化繁為簡,減少題目數(shù)量,增加含金量,為下一步我們要探索的內(nèi)容。其次是國家課程與原著讀本相結(jié)合使用的難題。在實踐過程中,筆者曾嘗試將國家課程放在學段中期開設,也曾嘗試將國家課程放在學段末期開設,但效果不盡如人意。如何有效兼顧國家課程和所選原著讀本,還須進一步嘗試和摸索。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質(zhì)內(nèi)涵[J].課程·教材·教法, 2016 (5).
[2] Krashen, D. 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lifornia: Pergamon Press Inc, 1982.
[3] Johnson, P. Effect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Building Background Knowledge[J]. TESOL Quarterly, 1982, 16(4).
[4] Willis, J. Concordances in the Classroom without A Computer: Assembling and Exploiting Concordances of Common Words[A]. In B. Tomlinson (Ed.), 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44-66.
[5] Bruner, J. S. The Ontogenesis of Speech Acts[J].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1975 (2).
[6] Vygotsky, L. S. Intera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J]. Mind in, 1978 (3).
[7] 陳則航.批判閱讀與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 [J].中國外語教育, 2015 (2).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