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與互聯網+時代的道路選擇
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當一種事物正在進行的時候,
智者就有必要進行前瞻性的思考,未來需要做些什么;
同樣,當眼下的社會形態發展到某種極致狀態,也就到了思考應當開啟何種新模式的時候。
最近,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和長征五號連續飛行成功,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如期在浙江烏鎮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11月10日與神舟十一號的兩位航天員親切通話,又在11月16日通過視頻在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和高度的社會關注,使航天和互聯網成為持續熱議的話題。
互聯網+的發展方興未艾,正在向人類社會的幾乎所有領域滲透。但我們應該認識到,今天的互聯網+,是在人類已經存在、占有和把握的空間中展開的,同時,互聯網+作為現在進行時,展示了人類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探索在地球——這顆我們賴以生存和唯一可以把握的星球上,科技與文明發展的可能空間。而航天,是當前人類為掙脫地球束縛,拓展生存空間進行的最宏大的努力。一個向內挖掘人類在地球上的最大潛能,一個則向外開拓人類在地球外的嶄新道路。兩者在耐人尋味的時間點產生了一次令人遐想的交匯。
回顧歷史,人類的生存與活動空間是不斷擴展的。天文、地理、航海、航空、導航等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從溫暖濕潤的平原和森林逐步前進到更廣闊的空間,包括山區、海洋、沙漠,如今又擴展到了電磁空間、空氣空間和近地空間。
這種生存空間的擴展為各種行業、事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引發了人類由原始社會跨入農業社會,進而工業社會,直至信息社會的一次次飛躍。互聯網+作為信息社會的現實成果,正在逐步逼近人類在這一文明疆域所能達到的極致。
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當一種事物或社會形態正在進行的時候,智者就有必要進行前瞻性的思考,未來需要做些什么,正如上世紀80年代工業文明進入成熟階段,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預言了第三次浪潮——信息社會的到來,為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方向。同樣,當眼下的社會文明形態發展到某種極致狀態,也就到了思考應當開啟何種新模式的時候。
那么,航天能為“互聯網+之后是什么時代”這個問題提供答案嗎?抑或,能夠提供怎樣的答案?

當代社會,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直到今天,人類沒有停止過拓展生存空間的腳步,向極區、向沙漠、向深海的進軍從未停歇,當然,這些都發生在地球上,并已日漸狹窄。
現在,人類的視野和能力已經延展到了地球之外——人類早已登上了月球,把探測器送上了金星、水星、火星、小行星和彗星,飛得最遙遠的探測器發回了冥王星的照片......這說明,在宇宙里,有著更加廣闊的空間值得我們去探索和拓展。僅僅在太陽系,就有難以計數的天體,它們到底蘊藏了多少資源?我們只了解一星半點;人類能不能去新的星球上定居,繼而發展出怎樣的社會形態?一切都還是未知數;今天的互聯網還局限于地球之內,或許未來能夠建立星際網絡,可以叫做星聯網或者其他名字,把整個太陽系中的人類或其他智慧生命連接在一起。那時,人類的發展又會看到新的、無限的可能性。
這并非毫無根據的臆想,近年來,國內外許多有識之士對此展開了極富前瞻性、創造性的討論和思考,甚至已開始付諸行動,例如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已經啟動,盡管有人評價這一計劃是瘋狂的,但馬斯克以先驅者的姿態不為所動、毫不猶豫的堅定推進。在國內,特別是在航天界,走出地球搖籃,在茫茫宇宙尋找新的家園,站在俯瞰全球、經略宇宙的高度,引發人類社會的又一次大飛躍,已成為基本的共識和共同的愿景。
由此,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預測:互聯網+時代之后,人類或將迎來嶄新的、帶來無限可能的大航天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