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軍
·觀察·
在生態教育團隊中共生發展
王鐵軍
筆者長期從事名校長名教師成長機制與規律的整合研究,在省內外較早開展集體性個案研究,對于相關的教育實踐與研究成果頗為關注。拜讀蔡明老師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蔡明老師的相關著作文章后,受益匪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并決定從集體性個案研究的視角淺談個人學習的一些感悟。
個案研究已經成為當今中小學教育研究的主流范式。20世紀70年代美國奧瑞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教育與人類學系教授沃卡特 (Harry F. Worcott)發表了《校長辦公室的那個人:一項民族志研究》的重要著作,描述與研究了一位小學校長的真實故事,被學術界稱之為“經典之作”“先鋒嘗試”,產生廣泛的影響。沃卡特教授說:“本書提供了一個機會,甚至是一種催化劑,使得校長們可以稍微地以冷靜、客觀的角度來探索他們的角色……提供學會借鏡人類社會行為來追視自己的機會。”所謂個案研究,就是指以單一、典型的對象作為具體研究對象,通過對其直接或間接、深入而具體的考察,來了解對象發展變化的某些線索和特點。它包括內在性個案研究、工具性個案研究和集體性個案研究。集體性個案研究,相對于單一的個案研究而言,是通過對多個個案進行比較全面、深入而具體的考察,來了解研究對象發展變化的某些線索和特點,揭示其具有的普遍意義的一般規律,以推廣到對更大范圍的人和事的發展變化的認識上去。集體性個案研究的對象數量較多,研究范圍較廣,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全面整體性、系統整合性。集體性個案研究的對象是一個團隊,研究者也是一個團隊,這有利于相互交流,優勢互補,共生發展。可以說,集體性個案研究體現了一種團隊文化、集體文化。張家港市蔡明生態教育團隊的成長和發展的案例,已體現了集體性個案研究的特征。蔡明老師與他的生態教育團隊成員,既是研究者,又是行動者。在行動研究中,造就、成就了一批優秀教師。正如蔡明老師自己所說:“一個人可能走得更快,而一群人會走得更遠。生態教育是真正的‘向生而生’‘以生為本’,一切為了生長,照杜威的話來說,除此之外,別無目的。生態教育的理念可以引領更多的人,放大生態群體的共生效應,創設更好的教育生態環境。”他還說,“我常常想,我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因為我能與一群優秀的人相逢,我更是一個很幸福的人,因為不是我在推動他們走向更加優秀,而是我被他們優秀著。”
蔡明生態教育團隊的成功,或可稱之為“張家港現象”。一花引來百花開,萬紫千紅才是春。一個以生態教育命名的教師團隊,在短短的五六年時間里,涌現出4名特級教師,2名省級教學名師,12名蘇州市學科帶頭人,9名蘇州市名教師,2名姑蘇教育領軍人才。其中高中數學特級教師瞿高海后又 “另立門戶”,組建高中數學特級教師工作室。這種現象,不僅在省內,在國內也是罕見的。在教師隊伍建設,尤其是名教師培育、打造工作中,蔡明生態教育團隊的成長與發展是一個值得關注、值得總結、值得研究的典型范例。
蔡明生態教育團隊的成果,追根溯源,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有一位杰出的引路人,有一名稱職的專業領袖、精神領袖。蔡明老師在團隊建設與發展中起著擎旗引路的靈魂作用。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才識和言行,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團隊的成員,使他們心悅誠服地成為他的“追隨者”。這充分體現了蔡明老師的專業領導力量,展現了他的道德領導力、學術領導力和個性人格領導力。在顧明遠先生主編的《教育大辭典》中,對教育家有這樣的界定:“在教育理論或教育實踐方面有創見、有貢獻、有影響的杰出人物。”蔡明老師就是教育家型的教師,就是語文教育領域的教育家。追尋他的成長、成功軌跡,有以下三個重要人生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的“四步作文教學法”的探索時期,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的生態語文教育(生態作文、生態語文課堂等)研究時期,第三個階段是2011年以來的生態教育團隊(從創立張家港市中小學通式特級教師工作室算起)的培育與成功時期。這三個階段,是蔡明老師的教學教育思想、理念不斷積淀、不斷升華的過程,是他的教育視野、教育境界不斷放大提升的過程。正是在不斷嬗變過程中逐步形成他獨樹一幟的生態語文教育、生態教育的思想理念。生態教育團隊的創建與實踐,對于蔡明老師自身發展同樣是很重要的。創建與實踐生態教育團隊的成就與價值,并不亞于生態語文教育研究的貢獻。三個發展的重要階段軌跡,既是蔡明老師成長發展的軌跡,也可以說是生態教育團隊的成長發展的軌跡。蔡明老師在團隊中既為成員樹立了榜樣,同時又以自身示范作用引導成員行走在成功之路上。蔡明老師總結了名教師專業發展的五條經驗:生態教育課題研究是通式名師成長的理念引領與重要平臺;讀教育名著和名師成長的書是通式名師快速成長的一條捷徑;立足課堂和教學反思是通式名師成長真正的保證和秘訣;上課、講座和組織各種研討活動是通式名師成長的重要推動;論文、論著是通式名師成長的“關鍵性的提升”。這五條可以說是蔡明老師的切身體會和經驗感悟。蔡明及其生態教育共同體的成長與發展給予我們的啟示是:第一,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名師的成長需要有先進的科學的價值理念的指導,這是成長與發展的靈魂。蔡明老師說:“回顧與反思幾十年的語文教學,皆受教于葉圣陶的教育思想。”正是在學習、傳承葉圣陶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形成蔡明老師的生態語文教育思想。第二,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是名師成長肥沃的土壤。離開教育改革實踐,名師成長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第三,教育科研、教育實驗是名師成長的墊腳石。名師成長需要教育科研,需要教育實驗。不開展教育科研,不開展教育實驗,名師的教育教學實踐就不可能達到更高的境界,就不可能有高度,有厚度,有深度。第四,團隊學習、合作學習、倡導合作文化是現代名師成長的必由之路。在團隊中,在共同體中相互學習、借鑒,互通有無,共同提高。這體現了互動發展的理念。第五,名師和學校共生發展。學校是教師成長的根基,是教師的立業之基,成才之本。學校為名師成長提供理想環境,是名師實驗、實踐自己教育思想的試驗田。名師成長之路就是以學校為本位的發展之路,名師成功之花必定植根于學校這塊沃土之上。

蔡明生態教育團隊的成功,還在于有一批優秀的團隊成員。張家港市江帆小學校長徐芳、梁豐高級中學數學特級教師顧云良、張家港市外國語學校教科室副主任徐艷霞三位老師的成長故事,描述了他們在蔡明老師的引領下,在生態教育團隊中共生發展的過程及其感悟,向我們展示了生態教育團隊成員們積極向上、奮發進取、執著追求的精神風貌。我贊賞徐芳老師的“成長,做最好的自己”。她的故事揭示了名師成長與發展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即主動發展、自主發展。名師成功是教師主體主動發展、自主發展、自我建構的過程。作為認識和實踐的主體,教師必然具有主體性。這種主體性是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同教育對象、教育同事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動性,即主動性、目的性和自主性。教師的成長與發展是積極、能動發展的過程,而不是消極的、被動的過程。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外部條件在教師的成長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它畢竟是一個條件性的因素,要把條件性因素轉化為現實性因素,還要靠我們教師自身。任何教師成功的核心因素是自身內部特有的矛盾運動,是自身努力的結果。可喜的是,蔡明生態教育團隊的每位成員都能珍惜發展的機遇和條件,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性、主動性,展現了新生代教師卓越的形象和風采。他們都有強烈的成長、發展意識,有強烈的成就動機和成功欲望;他們都有對教師的職業認同和角色自律,具有愛滿天下、奉獻教育的情懷,有熾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們都能刻苦學習,勤奮鉆研,具有比較扎實的教育專業理論基礎和技能;他們都有“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開辟精神和“敢探未發明的新理”的創造精神,勇于創新,敢于實踐,尊重教育科研的價值,結合學校和個人實際開展校本研究和行動研究,開展真實的課題實驗研究;他們都能追求卓越,超越自己,超越平庸,走自己的路,走特色化個性化之路。幾位老師說得好。徐艷霞老師說:“我像一條山間匯聚的小溪,原本只想把潺潺的歌聲唱給自己聽,是蔡明老師把我引入大江大河的大世界。在生態團隊這個溫暖的大家庭里,我以歌聲匯入澎湃的生態潮流中。”徐芳老師說:“生態教育團隊,讓我的周圍總有一個極具有向心力的‘磁場’,總有一片呵護我蓬勃成長的陽光。而在反思中提高,在研究中成長,在錘煉中升華,在探索中進步,在‘積知’中‘成智’,將是我永恒的行走路徑。”這些話語代表了生態教育團隊全體成員的共同心聲。
蔡明生態教育團隊的成功,還得益于張家港市教育局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良好的教育環境支持以及教師發展的激勵和管理機制。這些問題,朱治國主任已有專門的文章論述(《山成峰,樹成林——張家港市特級教師工作室紀略》載于《江蘇教育》(教育管理版)2013年第4期),筆者不再贅述。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蔡明生態教育團隊的成長與發展,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張家港市的教育現代化已經走在全省全國的前列。20世紀90年代,在高標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張家港市就不失時機地提出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目標。1999年,周德藩、彭坤明和我共同主持編寫《21世紀校長繼續教育文庫》,由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組織出版。其中有我撰寫的《教育現代化論綱》一書,書中就把張家港市教育現代化作為個案加以研究,并附錄了張家港市教育局的《張家港市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的實踐與思考》的研究報告。這篇報告明確提出,教育現代化的本質特征是人的現代化,是隊伍的現代化,師資隊伍建設是教育現代化的工作重點。“教師是現代化教育思想的載體,是教學體系、教育管理現代化的具體實現者。先進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都必須依靠教師去操作應用。建設一支教育現代化的師資隊伍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現代化的重點和關鍵。”張家港市出臺一系列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文件,加大投入力度,探索現代化師資隊伍的運行機制。這些舉措為張家港市教師隊伍的建設,為蔡明生態教育團隊的成長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今,在新的歷史時期,張家港市進一步地倡導英雄文化,把名師培育工程作為抓手,把蔡明生態教育團隊作為典型,帶動全市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江蘇教育》本期刊登的這一組文章,真實地呈現了張家港市名師隊伍建設的豐碩成果。
衷心祝愿在教育家辦學的旗幟下,蔡明生態教育團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教師專業發展之路愈走愈寬廣。
(作者系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教授)
圖片新聞
江蘇省第八屆中小學(小學組)音樂課評比活動在靖江舉行

2016年10月27日—29日,江蘇省第八屆中小學(小學組)音樂課評比活動在靖江市濱江學校舉行。本屆活動以優秀課展評為主體,同時融入專家講座、選手交流、教學評析等內容。全省500余名小學音樂教師參加了活動。
活動邀請了南師大音樂學院馮德鋼、胡行崗教授等專家以及省市教研員組成專業評委組進行現場評審。優秀課評比分中低、中高兩段同時進行,省內各大市共推選27名選手同臺交流、展評。參賽教師們精心設計教學,在教材二次開發、教學情境的創設、學生音樂實踐活動設計等方面特色鮮明,充分展現了參賽選手的音樂綜合素養和我省小學音樂教學改革的成果。活動期間,旅加著名音樂教育家廖乃雄先生為全體與會人員作音樂教育教學專題講座。
(江 教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