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衛列
“先污染后治理”是個舊得不能再舊的話題。然而,近期中東部地區持續大面積重污染天氣再度把這個問題推到我們面前。
發達國家雖然在傳統工業文明的經濟發展模式下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但“六大污染事故”、“八大公害”、“十大污染事件”對生態環境和公眾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傷害歷歷在冊。盡管我們一再強調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各地發展的實踐用無情的事實說明,我們還是踏上了這條路。
大氣、水、土壤等污染正在侵蝕中國發展的根基,使中國步入史上污染最嚴重的時期。面對環境污染問題,頂層設計已經明確走生態文明的綠色發展模式之路,國家頻頻推出治理措施,“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以及號稱“史上最嚴”新環保法等陸續頒布。然而,多年以來市場經濟發展對“利”不擇手段的追逐,加上地方管理體制缺陷、管理方法和考核制度落后及監管執法不到位,使“法”在“利”面前缺乏約束力,合法不合理的排放和違法偷排不斷增加成為各地普遍現象,就是在重霧霾來臨時的限停產措施下,很多企業依舊頂風生產、排放不減。一些地方甚至存在“先污染不治理”的現象。
“部門利益、集團利益、地方利益、個人利益”當頭是造成污染肆虐的根本原因。“生態文明”在一些地方被當成政治口號來喊,地方主管部門拿生態文明當政績,地方政府則以此來爭取更多的資源。
如果“錢越掙越多,幸福感越來越低”,社會發展的意義何在?非常時期用重典,地方政府有必要緊張起來,嚴厲打擊環境犯罪,打破利益集團對經濟發展的左右,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防控環境風險。加大中央環保督察和環境執法的力度,同時徹底改變GDP至上的考核方式、破除部門間各自為政,嚴格行政問責制度。
“生態文明”不是沒有好榜樣,浙江省的“五水共治”,運用系統思維、打破政府行政壁壘,從省到縣建立工作機構,強化領導責任擔當,各地根據省里統一部署細化明確任務,突出重點污染行業整治,全面落實河長制,通過電視、報紙和新媒體等專題節目揭短亮丑……從制度層面讓浙江的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新的治國理政價值觀念已經擺在我們面前,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門不能再用工業文明的思維方式去建設生態文明,繼續念歪“生態文明”這部真經。▲
(作者是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