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田
大學好友英子畢業后回了她的家鄉,在縣城一家運輸公司做秘書,工作并不輕閑,薪水也不豐厚。后來嫁了人,老公是當地一家藥廠的車間工人,上三班倒,日子就這么不咸不淡地過著。閨蜜幾個聚會,自覺收入比她高的我們,搶著在金錢上多擔待一些。前不久,她老公所在的藥廠上市,小職員的7000原始股上市擴大3.4倍,十幾個漲停板之后,市值達到300來萬元!她瞬間成了有錢人。雖是好友,但對這種一夜暴富還是免不了羨慕和嫉妒!

另一朋友的兒子,今年高考,因為化學競賽得過全國獎,參加清華大學的自主招生被預錄取。6月下旬高考成績出來,他毫無懸念地過了自招線,成了清華學子。回頭看看自家不肯努力學習的孩子,真是失落得很。
單位里一女同事,嫌工作煩瑣還得看領導臉色,義無反顧地辦了辭職,從此在家養花種草,每年出國玩一個地方。當我熬了三個晚上改了三遍的文稿仍被否決時,我傷心自己怎么就沒有她這樣的勇氣。
別人的生活好像都很光鮮,很滋潤,唯獨自己不如意的事常八九,錢不如人家多,孩子沒人家的優秀,老公不如人家的體貼又多金。社會心理學家說,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定義自己的社會特征(如能力、智力等)時,往往是通過與周圍他人的比較,在一種比較性的社會環境中獲得其意義的,而不是根據純粹客觀的標準來定義。
既然社會比較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我為自己的自尋煩惱找到了注腳。叔本華早就說過,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社會心理學家又說,社會比較不可避免,但同樣的比較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痛苦的。對于不滿足于現狀的人,所有平行、上行、下行的比較看到的都是自己不如人家,造成負向效應;對于豁達樂觀的人來說,所有的社會比較都可以成為自我滿足的策略。
記得兒子小時候,我苦惱于他學習成績不好,他居然振振有詞地反詰:“人哪有十全十美的?我身體健康、懂禮貌,難道還不夠?”我非常汗顏。
所以,每當我羨慕別人的生活時,我就會問自己幾個問題。第一,是不是自己的欲望又過度膨脹了?經濟從容、時間自由、婚姻美滿、孩子優秀?醒醒,你以為你是誰,一份穩定輕松、掙錢又多的工作和一個永遠寵愛你的高富帥老公一樣不現實。我告訴自己:這世上沒有完美的人,沒有完美的人生。我們看到別人光鮮亮麗的生活也許只是華袍的正面,翻過來,一樣有針腳錯綜復雜、顏色黯淡的底面。
第二,我到底想要什么?人生很多時候會讓我們做選擇題,事業成功和家庭穩定,孩子的學業優秀和身心健康,經濟豐厚和精神豐滿,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那么抓住自己最在意的東西就好。
第三,假如對現狀不滿意,我能改變什么?如果不能或不想改變,那么就微笑著調整讓自己滿意的標準。
生活本不容易,記得提醒自己不在煩惱里糾纏。
(摘自《寧波晚報》2016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