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
郝永強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腫瘤學組委員、骨質疏松學組委員,國家衛計委醫管中心3D打印醫學應用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上海市康復醫學會骨科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擅長骨與軟組織腫瘤的個體化保肢及肢體重建,病理性骨折的規范治療,疑難性骨病、骨質疏松癥及相關骨折的治療。
專家門診:周一下午,周三上午
醫生手記
這是一位47歲的中年男人,來就診時,右髖部有一個非常大的“洞”,深達骨頭,不時有稠黃的膿液流出,并散發著異味。
原來,20多年前病人因右髖部軟組織腫塊接受了腫瘤切除手術(術后病理報告為“滑膜肉瘤”),并進行了放射治療。由于大劑量的放射治療,從2002年開始,病人手術局部皮膚受損,變得晦暗、破潰,長期無法愈合,最終形成了一個深達骨骼的巨大創面。并且,由于右髖關節長時間無法活動,最終僵直融合,變成了一個“死關節”。10余年來,腫瘤以及創面的折磨讓病人痛不欲生,輾轉到我院就診。
面臨這種復雜的情況應該怎么辦?一方面,當前治療的最重要問題是巨大創面的修復及骨髓炎的根治;另一方面,從更長遠的角度考慮,病人還面臨著髖關節功能的恢復問題。
在積極控制感染、創面清潔換藥的基礎上,我們匯同整形外科的專家一同探討創面的修復,最終確定了采用背闊肌皮瓣覆蓋修復的方法進行治療。手術中,骨科醫師對創面進行徹底清創,清除所有感染和壞死組織;整形外科醫師巧妙地對病人胸背部的帶血管皮瓣組織(供區)進行了精心設計,將其轉移到右髖前方創面區域(受區),吻合血管完成修復。術后,創面愈合良好,順利拆線時病人終于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我們的治療目標遠非如此。盡管目前病人能夠通過康復鍛煉不扶拐下地行走,但由于關節融合而跛行,功能并不滿意,我們希望擇期通過個性化人工關節手術解決這一難題。
滑膜肉瘤是源于關節、滑膜及腱鞘滑膜的軟組織惡性腫瘤,以四肢大關節為好發部位,也可發生于前臂、大腿、腰背部的肌膜和筋膜上,主要癥狀以局部無痛性腫塊為主,病因及組織來源尚不明確。這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的腫瘤,5年生存率為20%~50%,晚期因遠處轉移,病情輕重不一,預后相對較差。
對滑膜肉瘤,手術切除是最重要的治療手段,初次手術要力爭廣泛徹底。有淋巴轉移者,在腫瘤切除時應施行淋巴結清掃術;有肺部轉移灶,也可行局部切除。局部切除不徹底者,可輔以放療,目前化療效果尚不肯定。一般地說,位于肢體遠端的小而表淺的病變、對新輔助療法反應滿意者,復發風險低,而深部的、位于肢體近端和軀干周圍的較大病變,即使對輔助治療有滿意的反應,局部復發率也較高。
手術治療或放療后,往往存在切口愈合不良或皮膚潰瘍等并發癥,若持續不愈合并范圍巨大,也需要手術治療,包括清創手術、游離植皮手術或皮瓣修復手術等。腫瘤累及四肢大關節的病人,如果腫瘤切除術后導致大關節(如髖、膝關節)發生骨性融合引起功能活動障礙,還應當積極考慮關節功能重建手術,人工關節置換可以顯著改善肢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