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碧勇
摘 要: 有效地講評試卷是鞏固教與學成果的重要體現,教師應該在講評前對試卷做系統的分析,以便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對于易錯題的講評一定要強調審題的重要性,通過對比題強化訓練,突出題目中的關鍵詞。教師以有效講評,使學生達到鞏固知識結構的目的。
關鍵詞: 講評 審題 錯題
一、用正確的心態對待考卷
考試是檢查學生學習情況和教師教學情況的一種反饋手段,而考卷就是一部“體檢機器”。考得好只能說明最近階段學生的學習狀態不錯,這的確是很好的激勵。考得不夠理想一定要分析原因,是屬于知識點的問題還是粗心大意。因此,當教師發給學生考卷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把錯題重新做一遍,要做在本子上,時間不宜過長,連同解題過程和草稿紙都交給老師,以便教師課后進行有效分析,有針對性地輔導。然后告訴學生,很慶幸這些錯題在這張卷子出現,我們還有機會彌補不足。教師要鼓勵多于責罰,幫助學生及時補缺補漏,反思教與學中的不足之處。
二、有效地進行課堂講評
講評考卷不必每道題都講得很詳細,比較容易的,正確率高的題目可以略講,對一下答案就行了。重點應放在易錯題和知識點缺陷的題目。易錯題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知識點缺陷應注重解題思路,做到舉一反三。
細心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由于小學生心智發展不成熟,做題容易囫圇吞棗,甚至還沒看完題就下筆,造成很多失誤。因此,在每次講評考卷時,都會提問:這題的失誤點在哪?
1.判斷題
教師要讓學生說出對錯的理由,增強判斷的底氣,判斷錯題一定要讓學生訂正,遇到概念性題目要回顧相關知識點。如“得數是1的兩個數叫互為倒數()”這題必須把“得數”改為“乘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延伸出題,“乘積是1的幾個數叫互為倒數()”“乘積是1的兩個數叫倒數()”。又如“圓周率是圓的直徑和周長的比值。()”,“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14倍()”。
2.選擇題
教師可以教一些簡單的排除法,但小學生不宜普遍應用,很多題目還是需要計算出實際的結果,教師還要強調選項序號的規范書寫,如把“A”寫成”a”或“①”,千萬別犯這樣的低級錯誤。選擇題往往比較喜歡出一些模棱兩可的易錯題,如:已知小圓直徑是大圓半徑的1/2,大圓的面積是小圓的( )。A.1/2 B.1/4 C.2倍 D.4倍 E.16倍。如果學生不注意審題,就很容易認為小圓半徑與大圓半徑的比是1:2,則小圓面積與大圓面積的比是1:4,誤選為D。
3.填空題
填空題是我講評考卷最重視的題目之一,因為它的答案唯一,沒有計算過程,只有結果,寫錯了就不能得分,失分率極高。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審題,明確解題思路,最重要的是計算一定要精準。每次講評填空題,是否要寫單位,求半圓的周長要注意圓周長的一半加直徑,求半圓的面積要注意除以2,看到求圓錐的題目就要注意乘1/3,諸如此類易錯點,我都一一強調。有些題目講評完后還需要改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例如“一個圓的半徑增加3厘米,它的周長比原來增加()厘米。”這題可以直接用求周長的方法進行計算:3.14×3×2=18.84厘米,原題可以把“半徑”改為“直徑”,那列式就不能乘2了,如果把“周長”改為“面積”呢?是不是可以用求面積的方法直接進行計算呢?通過計算比較,顯然是不能跟求周長的方法一樣計算,要用假設具體數字進行計算。這樣訓練,學生的解題思路就能明確區分開來。
有些題目相似度確實很高,學生容易混淆,最易發生失誤,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出分辨率高且容易記牢的解題思路。比如,“在圓里畫一個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是圓的( )?”和“在正方形里畫一個最大的圓,圓的面積是正方形的( )?”這兩道題學生最容易混淆,答案是157/100,200/157,157/200,還是100/157.單純靠死記硬背真的很容易做錯,教師引導學生發現規律:不管是哪道題,圓總是可以看作157份。在同一道題目中,如果正方形比圓大,就看作200份,反之,比圓小,正方形的面積就看作100份。這樣,不管題目怎么出,只要確定圓與正方形面積的份數,就可以很清楚地寫出它們的倍數關系。
4.計算題
重點是講解易錯題和簡便計算,很多“直接寫出得數”的題目都比較容易出錯,要告訴學生不可輕“敵”。簡便計算是計算題的重點也是難點,簡便計算一定要注意先觀察題目,找到合適方法再下筆,教師課后可以出一些類型題進行鞏固訓練。如果不能簡算,就一定要按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文字題一定要強調列綜合算式,不可分步列式。另外,教師應強調,數學離不開草稿紙,有計算就要草稿,一定要提高草稿紙的地位。
5.操作題
操作題做之前先把題目看清楚,按要求操作,畫圖強調用鉛筆,以便修改,例如“在長方形里畫一個最大的半圓,并計算出半圓的周長和面積”,如果學生把半圓誤認為整圓,就全錯了。
6.解決問題
只列式不計算的題目要強調列綜合算式,列方程要寫解設,最重要的注意點是問題求什么,如問題求百分數還要在后面乘以100%。
解決問題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教師在講評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引導學生理清題目的數量關系,一定要把解題思路講清晰透徹。遇到難點,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如“一個長方體,長8分米,寬8分米,高12分米,把它削成一個最大的圓柱,這個圓柱的體積是多少立方米?”這題的關鍵點是怎么削才會使圓柱最大,從這組數據來講是比較明顯的,把8分米作為圓柱的底面直徑,12分米為高的圓柱最大,但是如果是其他數字呢,怎樣才能很容易找出規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小組討論,進行猜想、計算、比較,最后得出結論:1.兩個數字相同的,取相同的數作為圓柱底面直徑,不相同的為高。2.三個數字間隔相差一樣,如6,7,8或6,9,12,要取中間的數為底面直徑,最小的數為高。3.其他數字看具體情況而定。這樣,學生不僅鞏固了知識,還拓寬了知識面。
在講評一些容易失誤的解決問題時,我總是會出一些對比題,當堂訓練,學生也不會覺得講評課乏味,更重要的是它能加深對題目的理解,我總會問:這題還可以怎么考?例如,“有一個底面直徑為20厘米的裝有一些水的圓柱形玻璃杯,若將一個圓錐形鉛錘完全浸入杯中,水會溢出20毫升,再把鉛錘撈起,杯中水面距杯口3厘米,求鉛錘的體積。”很多學生做這題就失誤了,用圓柱的底面積乘3還加上20毫升,教師分析講解完后,問學生:如果還要加20毫升,那么應該怎么出題?學生躍躍欲試,可以改為“有一個底面直徑為20厘米的裝有一些水的圓柱形玻璃杯,已知杯中水面距杯口3厘米。若將一個圓錐形鉛錘完全浸入杯中,水會溢出20毫升,求鉛錘的體積。”這題就要用圓柱的底面積乘3再加上20毫升。
三、結語
我們一直在努力尋找所謂的重點題,對于學生而言,所有錯題都是給學生“私人訂制”的重點題。講評完后,教師引導學生摘錄考卷中易錯的題目,形成《錯誤題集》,以便平時隨時復習。
參考文獻:
[1]王全夫.淺談新課標下的試卷講評[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A),2008(03).
[2]曹虎.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上,2012(08).
[3]虞慧.順應學生的思路教好數學促其成才——以倒數的認識一課為例[J].成才之路,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