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楠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增長和國際影響力的逐步提升,“漢語熱”迅速升溫,許多國際友人都熱衷于漢語的學習,對外漢語推廣已成為一門炙手可熱的學科。在國際背景和跨文化交流的環境下,針對外國人的漢語言推廣中漢語言文化元素地位與日俱增。對外漢語推廣中如何處理好漢語推廣與中國文化推廣的關系、如何選擇文化推廣中的內容,以及如何在對外漢語推廣中實現中國文化的傳播等問題,已成為當前對外漢語領域備受關注的熱點。
在幾年的對外漢語教學中及漢語言教學進修學習中,我有了一些體會,并且進行了基于文化元素傳播的漢語教學嘗試,在此總結并與同行同事進行探討。
一、漢語文化元素傳播的意義
如今全球化發展趨勢日益凸顯,在這一形勢的影響下,國與國之間利益的范疇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語言是人類表達觀點和思想的有效工具,也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的最明確和最直接的方式。目前漢語傳播已在全球多個國家開展,受到許多國際友人的歡迎。但是,傳統的對外漢語推廣還停留在語言的層面,不能培養具有較強文化能力的漢語人才。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底蘊作為支撐,貫穿于語言傳播范疇中,才能使語言流動的范圍更廣,影響更深遠。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影響因素,對于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等方面都有著越來越大的影響,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美國哈佛大學約瑟夫·奈教授認為,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除了經濟、科技、軍事這些“硬實力”外,還包括“軟實力”,即一個國家的文化、意識形態等。在約瑟夫·奈看來,中國“軟實力”最強的應該是傳統文化層面。他指出,中國孔子、老子等哲人的思想就很有感召力,目前全球有400所孔子學院在教授語言、傳播文化,這是中國“軟實力”非常成功的案例。但目前中國還沒有完全發揮民間的力量,要讓民間的人才在國際舞臺上有更多展現中國的機會,這樣中國文化才能在全球更有影響力。對外漢語傳播處于文化推廣的前沿陣地,通過漢語的傳播自覺地推廣中國文化,對于中國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為我國的崛起創造有力的國際外部環境,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從文化的多元角度來看,當今世界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發展的經濟共同體,多元文化現象無處不在,各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溝通與互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發展和文化進步的根本動力。從人類歷史的發展經驗來看,正是因為有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彼此吸收,人類社會才能夠持久地不斷向前發展。中國具有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明史,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好對外漢語傳播這個平臺,自覺地向世界介紹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弘揚本民族的文化,不僅有助于本民族的發展,而且從長遠看,對整個人類都有裨益,能為世界文化的建設作出貢獻。因此,對外漢語推廣應從中國文化傳播的高度,從世界多元文化發展的高度,在傳播中自覺地將漢語知識教育與中華傳統思想文化教育相結合,將中國文化潛移默化地傳播出去,既可以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發展作出貢獻,又可以增進世界各國對中國的了解,提升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傳播更深更廣的中國優秀文化成為我們的歷史使命。因此,我們在積極推傳播進漢語傳播的同時,開發有利的文化資源,將文化元素貫穿于其中,使我們的語言和文化向更高、更遠、更廣闊的方向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二、語言文化元素的選擇
語言與文化之間相依相存,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因為有了語言而得以表達和傳播;文化是語言的根基,語言因為有了文化而得以存在和發展。語言不僅僅只是一套符號系統,其言語的表現形式更多地受到語言賴以存在的社團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的制約和影響。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幾乎所有語言學家都意識到了文化對語言的影響,無一例外地承認語言與文化不可分割的關系。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Sapir,E.)在對語言與民族文化、風俗習慣和信仰之間的關系展開調查之后得出結論:“語言也不脫離文化而存在,就是說不脫離社會流傳下來。”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Hmuboldt,B.V.W)認為,一個民族的語言和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每個民族都會把某些獨特的文化意識不可避免地帶入自己的語言當中,并在自己的語言里形成一種特殊的“世界觀”,反過來又會制約人們的言語活動。他認為語言學不僅要研究個人言語時的個體心理,還要研究民族語言的民族心理,并最終建立語言類型與精神文化、民族思維之間的聯系。索緒爾說:“語言學和民族學的一切接觸點,語言史和種族史或文化史之間可能存在的一切聯系。這兩種史總是混雜在一起的,彼此之間有相互聯系。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常會在它的語言中有所反應,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構成民族的也正是語言。”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探討,人們已經普遍達成共識: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共生共存。
既然語言和文化水乳交融,那么語言的傳播必然要涉及文化傳播,文化對語言學習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美國著名外語教學專家溫斯頓·布瑞姆拜克(Brembeck,W.)曾說:“采取只知語言而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對外漢語傳播是漢語作為外語的傳播和推廣,相對于其他語言的傳播而言,有特殊性。首先,從漢語語言本身來看,它的發展歷史漫長,文化積淀深厚,蘊含的文化信息豐富;漢語按照譜系關系劃分為屬于漢藏語系,與世界上其他語言的譜系關系比較遠,它所體現出來的語言和文化與其他民族尤其是西方民差異比較大,更容易帶來語言學習的障礙。其次,從接收者來看,對外漢語傳播中的接收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在接觸漢語之前早已經在母語文化環境下形成了與中國文化有別且較為穩定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行為,因而在漢語吸收的過程中,他們原有母語文化的心理和行為勢必跟新接觸的中國文化產生一定的差異或沖突。再加上這些人往往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有著迥異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和母語特征,在思維方式和認知風格上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導致對外漢語傳播時就像一個“小聯合國”,多種文化交織在一起。因此,研究對外漢語傳播中的文化問題不可回避。
三、結語
語言與文化有著天然的關系。作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語言很有說服力。漢字語言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語言的發明無疑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了文明時代。語言與傳統中國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數千年來中國語言這種具有特色的“方塊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重大作用。
一門語言發展的歷史,也是與文化交織融合的歷史。對外漢語推廣作為一門值得研究的學科,在漢語傳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滲透著文化的傳播,積極探討對外漢語中的文化傳播方式,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對新時期我國對外漢語推廣方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文化的視角研究對外漢語傳播,是基于語言傳播發展歷史的經驗總結,也是國際國內各類語言發展的時代要求,更是當今漢語語言國際推廣的發展方向。
總之,沒有中國傳統文化,語言就是無根之本,就是無水凅澤,語言傳承中國文化并發揚光大。中華語言內涵豐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作為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擔負漢語言教學工作者,我要積極努力,在實踐與教學工作當中,將中華博大精深的語言與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國友人當中,為各國平等發展、和平相處架起友誼的橋梁。
參考文獻:
[1]江雪齡.多元文化教育[M].臺北:臺北師大書院,1997.
[2]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
[3]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4]楊德峰.漢語與文化交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德]馬勒茨克.潘亞玲譯.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