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連榮
“綜合與實踐”課程的開設不是為了實踐而實踐,也不是為了場面熱鬧,而是讓學生通過課程有所體驗、有所感悟、有所發展、有所提高。那如何把“綜合與實踐”與數學有效地結合起來?本文以自主發開的數學綜合與實踐《有趣的七巧板》一課為例,談談幾點個人感悟。
一、增強目標意識—目中有本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和方向。在實際教學中教學目標不明確,這在綜合與實踐尤其是自編課程中較為常見,有些老師認為綜合與實踐活動課就是讓學生動動手玩一玩,或是簡單地照搬教師教學用書等備課資料。因此,教師在“綜合與實踐”中要增強目標意識,讓目標意識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
首先,目標確定?!稊祵W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應貫穿在整個數學課程中,“綜合與實踐”是實現這些目標重要而有效的載體。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的目標定位與學科教學有所不同,重在讓學生積累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是否真正動手操作,是否有效地進行數學思考等。因此,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這四種平面圖形,初步接觸七巧板的基礎上,筆者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通過“依圖成形”“見影排形”“自創圖形”三種玩法,會用七巧板拼圖,提高實踐操作能力;通過觀察、操作、想象,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嘗試、概括、歸納中豐富學生的思維經驗;通過獨立思考、推理驗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其次,層次鮮明。學生認知結構、學習水平、動機意志等都存在著差異,制定教學目標時要照顧差異,對每個學生都要具有挑戰性。例如,本節課分層設計活動目標,第一層“依圖成形”,照著樣子動手拼一拼;第二層“見影排形”,知道每幅圖的輪廓,以此來確定每個圖形到底拼在哪里;第三層“自創圖形”,自己想一個圖來拼。這樣的安排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對數學學習充滿信心。
最后落實有力。課堂教學中要落實教學目標,必須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來精心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和進行教學評價,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目標落實到課堂教學中。
二、體現活動價值—心中有生
基于以上分析,遵循本節“綜合與實踐”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安排的特點,合理選擇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空間觀念、思維經驗、創新精神等方面更好地發展。
(一)觀察、操作、想象,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綜合與實踐”教學是以學生的自主探索為主,學生的學習過程呈現出開放化的態勢,這就極大地解放了學生的感官,對低年級學生的教學應利用好“視”與“觸”這樣的直觀教學方式,建立和發展空間觀念。
1.觀察之必要環節
觀察是一種有思維積極參與的感知活動,是聰明大腦的“眼睛”,教師有責任解放孩子的眼睛,讓孩子會看、會觀察,幫助孩子擦亮“眼睛”。例如,在“依圖成形”環節中,我分別出示了大樹圖和房子圖(如圖1、圖2)。
引導學生圍繞這樣三個問題思考:①每幅圖可以分成幾個部分?②每個部分是由什么圖形拼成的?③可以按照怎樣的順序來拼?學生通過觀察,知道板塊的形狀、大小、位置,熟悉各塊板之間的關系。學生只有在頭腦中建立正確而豐富的表象,對知識的理解也由量的積累發展到質的飛躍,空間觀念的發展才能落到實處。
2.操作之重要方式
空間觀念的建立只靠觀察是不夠的,還必須引導學生進行具體的操作活動,采用兒童喜愛的看一看、拼一拼、擺一擺等活動方式,引導學生把視覺、聽覺、觸覺、運動覺等多種感官協同作用,完成對具體對象的抽象,形成相應的空間表象,建立空間發展觀念?!队腥さ钠咔砂濉芬徽n實踐性很強,需要學生動手操作才能完成,通過動手操作,學生發現只要選對了七巧板,不斷翻轉、移動,是可以拼出正確圖形的。同時還有學生發現一幅圖可以有幾種拼法。例如,小兔子的耳朵既可以用一塊平行四邊形來拼,也能用兩塊三角形來拼,拼兔子身體的兩塊大三角形也可以交換位置(如圖3、圖4)。
3.想象之關鍵要素
對于形成空間觀念來說,一定的空間想象力幾乎是不可缺少的,想象往往伴隨著觀察、操作等活動展開。例如,在“見影排形”環節:
師:剛才我們看到的許多圖案,它們每一塊都涂上了不同的顏色,但還有很多圖案是沒有顏色的???,這是一朵花。我們可以把這朵花分為花心、花瓣和花徑,哪幾個部分你一下子就看出來是用什么拼的?剩下的花瓣用什么來拼?應該怎么放才能符合要求呢?通過觀察、思考,你能想象出來嗎?
教師先讓學生借助觀察選擇出容易確定的圖形部位,通過問題“還剩下花瓣了,用什么來拼”“應該怎么放才能符合要求呢”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的欲望,讓學生想象剩余三塊的拼法,并通過操作進行驗證(如圖5、圖6)。
(二)及時反思、概括,豐富學生的思維經驗
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素養的重要標準,“綜合與實踐”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載體。在“綜合與實踐”中,讓學生動手“做”數學,不能僅僅滿足于來自感官、知覺的經驗,要將學習過程中那些有關的智力活動變為思維的對象,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與提煉,在思維活動中積累和提升策略性、方法性經驗。
例如,在第一層次“依圖成形”交流中,一方面讓學生觀察,主要是觀察每部分圖形的形狀、大小和位置,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觀看即時上傳的拼擺視頻,認識到拼圖時最好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拼。小結:解決問題時要會觀察、按順序、勤思考。第二層次“見影排形”中,先有意識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來確定哪些是一下子就能看出來的圖形,剩下的則通過學生動手嘗試來完成,這里特意選擇了可以有不同拼法的圖案。小結時要強調動手操作時要多嘗試、多思考。
(三)獨立思考、推理驗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十分關注學生數學素養的養成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創新意識是一種不因循守舊,力求更新、改變或創造的意識。華羅庚曾說:“獨立思考能力是科學研究和創造發明的必備才能。在歷史上任何一個較重要的科學上的創造和發明都是和創造發明者地獨立深入地看問題的方法分不開的。”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利于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一點在“綜合與實踐”活動中顯得尤為重要。以下是“自創圖形”的教學片段。
師:看,這就是一臺直升飛機(如圖7),聰明的你能用七巧板出生活中的圖像嗎?怎樣用七巧板拼擺出直升飛機呢?先想一想,然后試著動手拼一拼。
(展示學生作品)師:大家覺得哪個最像直升飛機?它是怎么拼的?
第一次教學設計時簡筆畫只是一個過渡環節,教師出示飛機的簡筆畫后馬上說:“這架飛機也能用七巧板拼出來。(出示飛機邊框圖,如圖8)你能自己看圖拼一拼嗎?”
學生看圖嘗試著拼是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但當圖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就已經少了一次獨立思考和創作的機會?!熬C合與實踐”作為課程內容的四大板塊之一,對教師的角色定位還有著獨特的要求—培養富有個性的兒童。托爾斯泰說過:“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自己什么也不會創造,那么他的一生永遠是模仿和抄襲。”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做到“心中有生”,給學生各種機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進行思考創造。給學生一次機會,學生會還給教師一份意想不到的驚喜,當教師把飛機的邊框圖舍去,會得到更多精彩的作品(如圖9、圖10、圖11)。
上述學生作品的完成不僅是指尖上的操作,更是學生的猜測和推理的出色表現??粗喒P畫,有的學生想:“這個橢圓的螺旋槳應該用什么來拼?”有的學生念叨:“飛機的尾巴長長的,可以拼成長方形試試。”一張簡單的簡筆畫,一幅有趣的七巧板,不僅能讓學生熟練拼擺技巧,而且對于初步培養學生的合情推理、發展學生猜想,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都是極為有利的。
總之,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為教師提供一個更大的創造空間,教師要站在教材知識結構和學生認知現實的基礎上,把握“綜合與實踐”課的教學目標,并在此基礎上設計教學的主要環節和每個環節需要開展的具體活動,體現活動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