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 葉衛華
核心提示:孝文化已成為孝感打響文化品牌、繁榮文化產業、建設孝文化名城、推動城市發展的獨特優勢。
“百善孝先,內涵宏深,始于事親,終于立身……”
10月12日晚,在孝感市湖北工程學院體育館,一首蕩氣回腸的詩詞《孝道千古》,拉開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湖北省文聯“送歡樂下基層”暨2016中國孝感孝文化旅游節開幕式晚會帷幕。
孝感,中國孝文化之鄉。在這座因董永賣身葬父而得名的城市,孝道之風沿襲千年。長期以來,孝感市自覺汲取孝文化的豐富營養,并將其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體系中,使孝道內涵與時俱進,催生磅礴激蕩的精神力量。
今年孝感孝文化旅游節是2002年以來,孝感市委市政府主辦的第13屆孝文化旅游節。而孝文化已成為孝感打響文化品牌、繁榮文化產業、建設孝文化名城,推動城市發展的獨特優勢。
“因孝命名、以孝傳名”的城市
10月13日,在湖北工程學院文學院報告廳“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踐行核心價值觀”城市文化建設交流活動中,來自河北灤平縣、山西運城市鹽湖區、上海奉賢區、浙江紹興市上虞區等地代表,展開了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參與交流活動的這些地區,都有孝文化的傳統。但縱觀全國,唯一一個因孝命名、以孝傳名的城市,卻只有孝感。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國傳統道德的首德,而孝感是孝文化發祥地之一,因“孝行感天”而得名,在中國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獨占三席,是我國唯一以“孝”命名的地級城市。
孝感的孝文化,在眾多古籍中已有記載。
孝感位于江漢平原東北部,桐柏山、大別山的南麓。北邊與河南接壤,南邊與武漢相鄰,自古就是南北交通要道,最初縣名為“孝昌”。
據史料記載,南朝宋元嘉三年(公元453年),文帝劉義隆的長子劉助篡奪帝位殺死文帝,將年號改為太初。文帝的第三子武陵王劉駿,率部討伐篡逆的劉助獲得成功,登基稱帝,即宋世祖。
為鞏固皇權,劉駿積極倡導孝行,并將年號改為孝建。為表明其以孝治國的決心,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劉駿在孝子輩出、孝名遠揚的安陸東境、鄖縣南境內新增置一“孝昌”縣。
至五代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莊宗李存勖為避其祖父李國昌的名諱,又因董永、孟宗、黃香三大孝子孝行感天動地,把孝昌改稱為“孝感”,一直沿用到現在。
據《孝感縣志》記載,孝感因“董永賣身葬父、孝行感天”而得名。西漢時,“賣身葬父”的董永,引得“仙女下凡配孝子”,“七仙女下凡配董郎”的故事,流行甚廣,對勸人行孝具有積極意義。
而東漢時“扇枕溫衾”的黃香,其子黃瓊、其孫黃琬的眾多事跡,也都很有影響力。三國時“哭竹生筍”的孟宗,少時喪父,母親教子有方,“南陽求學”、“腌魚沉池”、“竹崗清風”、“廬墓三載”,與“孟宗哭竹”都是感人故事。
元朝人郭居敬的《二十四孝》及坊間流傳的《二十四孝圖說》中,則收編了中華民族五帝至宋約3000年間共24孝子事跡,孝感市以其彈丸之地而獨占其三,可見此地孝子輩出的典范之多在全國是著名的。
不完全統計,明清時期記載的孝感有名有姓孝子就有493人,在應城還留下了歐陽修的孝故事和守孝堂,為孝感孝文化特色品牌打下深厚的基礎。
這些傳說和故事,有著“孝之為德,天人共與”的蘊意。人們期盼甚至相信“行孝之人終有善報”,其價值在于勸人行孝盡孝,使孝道世代相傳,不絕如縷。
孝子輩出的熱土
時至今日,孝感依然是孝子輩出的熱土。
孝文化中的孝廉、孝德、孝親、孝誠元素,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道德規范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密切相關。近些年來,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根本,大力挖掘各地先進典型,以孝潤德,推進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激發良好社風民風,催開了遍地的道德之花、文明之花。
1996年,孝感在全國首開先河,評選當代孝子;2005年,又在全國率先開展首屆“十大孝親敬老小天使”評選。近20年來,所評選出的100多名新時代孝子和全國道德模范,凝聚成“中華孝文化之鄉”豐厚的孝道資源,其精神力量滋潤感召著一代又一代澴川兒女,并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
“專職侍老”的汪金珍、“侄媳養姑”的張麗艷、“三舍養親”的彭雄武、“父母如天”的陳行、“千方侍母”的宋華根、“借債救父”的張慶豐、“孝悌并行”的劉祖書、“辭京奉母”的彭衛東、“萬里輪跡”的唐軍、“精護雙親”的崔玉江……這一個又一個響亮的名字,鐫刻在孝感2015年評出的第八屆“十大孝子”名單上,這是孝感榮耀,也是道德之花又在澴川大地結出的精神碩果。
一個先進典型,就是一面旗幟。
為激勵廣大干部群眾學先進、趕先進、爭先進,孝感通過道德模范基層巡講、事跡報告會等形式進行宣傳,讓先進典型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更深入人心。
從2015年10月開始,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孝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打造孝廉機關、孝德校園、孝親社區、孝誠企業“四孝”品牌,市委宣傳部特別組建“孝行天下”百姓宣講團。
百姓宣講團從百姓視角,用百姓語言,講述看得見、摸得著的孝子事跡,在澴川大地掀起了沁人心扉的“孝的旋風”。
2015年11月,宣講團到各縣市區進行巡迴宣講。今年5月,宣講團走進湖北工程學院和湖北職業技術學院,送來了兩場感人肺腑的精彩報告。
打開孝感近年的“群英譜”:有安心本職、專注工作、迷戀事業的“全國優秀組織工作干部”涂紅剛;有從警30年,扎根基層,真誠、真心、真情為社區群眾辦實事、解難事的社區民警吳和平;也有熱愛“三農”事業,“把農民當父母,把種子當兒撫,把自己當農夫”的湯儉民;有27年始終堅守在鄉鎮司法所工作一線的“全國模范司法所長”徐全朝;也有數十年如一日,扎根一線、獻身水利、為民服務的“鐵面水官”蔣志剛……
正是這一個個道德模范和時代先鋒,匯聚成了孝感的“群星現象”。他們的凡人壯舉為孝感注入強大的正能量,挺起了中華孝文化名城的脊梁。
以孝凝聚城市精神
孝文化是孝感城市精神內核,傳承弘揚孝文化則是孝感義不容辭的責任。
近年來,孝感明確提出建設“中華孝文化名城”城市定位,通過開展孝文化教育和表彰,舉辦以孝文化為主題的節慶活動,建設孝文化名城人文景觀等活動,將孝感打造成國際孝文化的講臺、展示中華孝文化的舞臺、全國孝老愛親和思想道德建設模范評選表彰的平臺,從而為孝感發展繁榮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持。
為了抓實“中華孝文化名城”建設工作,2013年,市委、市政府組織編制了《大力推進文化跨越、加快建設中華孝文化名城綱要》,從研究孝義、評選孝子、繁榮孝藝、建設孝景、舉辦孝節、弘揚孝德等多個方面入手,以孝文化項目為支撐,進一步明確目標和舉措,致力把孝感打造成中華孝文化研究高地、傳播實踐基地、旅游勝地和老齡產業基地。
孝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深入挖掘孝文化現代價值,近年來孝感市秉承核心價值觀,推行“小孝持家、中孝敬業、大孝愛國”的現代孝德孝義,對民間不斷涌現的“孝”萌芽,勤培土,善澆水,使其成為一片片搖曳多姿的風景。
迄今,孝感連續舉辦中國·孝感孝文化藝術節、“十大孝子”和“十大孝親敬老小天使”評選等活動,讓孝文化不斷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還面向全國征集了體現孝文化特色的市歌、市徽,凝煉出“至孝至誠、圖強圖新”的孝感精神。
目前,孝感已成立湖北孝文化研究基地、湖北孝文化研究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推進孝文化理論研究;承辦孝文化國際研討會,舉辦《董永與七仙女》郵票首發式;“董永傳說”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以孝為元素的文藝作品,則成為弘揚孝文化的重要載體。
每年金秋時節,省市各劇團都用傳統地方戲演繹孝文化,每年集中演出10天,還用剪紙、善書、皮影、水墨漫畫等當地藝術品種宣傳孝文化,把“孝親敬老”寫入《市民公約》、《村民公約》。
大型楚劇《槐蔭謠》、《云夢黃香》、《孝子情》搬上舞臺;創制電影《愛在青山綠水間》、《一粒米》;散文集《沽酒與何人》獲冰心散文獎、中篇小說《滴血一劍》獲第六屆湖北文學獎、美術作品《雪霽》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而學校、機關、家庭、社區,也都成為孝文化的舞臺。
孝感已編印《中華孝文化通俗讀本》,作為孝感地方課程教材;廣泛開展“孝心傳遞”書信感恩、“情暖重陽孝行周”等活動,讓廣大青少年從小接受孝文化教育和熏陶。
除此之外,孝感還出臺60歲以上老人免費乘坐公交車,80歲以上老人享受高齡補貼等政策,切實保障老年人生活;大力支持養老產業發展,投資10億元建設“中華敬老園”,探索了社區養老、“醫養結合”、“公建民營”等養老服務模式,被列為全國養老服務業試點城市。
如今,一批以開發孝文化資源為主題的現代企業,也已脫穎而出。
以榮獲中華老字號的孝感麻糖、孝感米酒、孟宗竹產品、黃香糯米為首的200多家生產企業,家家都打孝文化牌,形成扎堆效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著孝文化名城建設。
孝就是從生活中點滴做起
讓政策帶上溫情,讓措施具有可操作性,努力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才能真正做到順民心、合民意、接地氣。
“百善孝為先,孝敬是根本;天地恩情永難忘,心中扎下根……”10月13日,玉泉小學百余師生飽含深情地高聲朗誦《中華孝道》。
這是玉泉小學一次《孝駐玉泉善在踐行》主題班會。平時,這樣的誦讀場景還有很多。通過誦讀國學經典,教導學生知恩感恩,是孝感玉泉小學感恩教育實踐活動的一部分。
“孝,就是從生活中點滴做起的一些小事兒,爸爸媽媽下班了,幫他們倒杯茶、捶捶背,這些都是我向他們表達孝心的方式。”六年級一班的學生黃好說。從一年級開始,老師就帶領同學們學習孝的知識,從日常生活做起開展各種實踐活動。
穿行在操場、教學樓、園藝綠地,原創的感恩書畫、孝德兒歌詩詞,歷屆孝德之星和孝德故事,處處可見。
玉泉小學校長張曉琴介紹,學校將“孝德文化”作為校園文化建設核心,開展的“講一個孝德故事,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看一部孝德電影,算一筆親情賬,寫一封感恩信”、“孝行月”、“孝德之星”評選等活動,深受學生家長歡迎。
如今,玉泉小學院外墻不僅被設計成一面記錄孝德的文化墻,靠墻還設置了很多長椅,老人們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休憩、聊天。
不僅僅是校園。孝感以打造孝廉機關、孝德校園、孝親社區、孝誠企業“四孝”品牌為著力點,注重針對性和實效性,區分不同群體,分類施策,譜寫了孝德新篇章,唱響了孝德主旋律。
把孝親文化浸潤到基層社區一線,在城鄉社區廣泛開展了“給父母做一次體檢、帶父母看一場電影(戲曲)、給父母添置一套新衣、給父母做一次飯、每月給父母一次零花錢、關愛一個留守兒童、結一個空巢老人幫扶對子”等為主要內容的“七個一”孝親實踐活動。
在市級以上文明村、文明社區中,組織開展以“唱孝親歌曲、看孝親短片、講孝親故事、誦孝親經典”為主要內容的孝親大講堂活動,匯聚孝老愛親、崇德向善的強大力量。
讓孝德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一點一滴中,從宣傳櫥窗、文化墻,到教室走廊,從孝德故事、名篇名句,到宣傳畫,形式多樣,細節豐富,讓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孝德文化的滋養。
孝感在機關黨員干部中深入開展培育和踐行孝廉活動,舉辦孝廉文化大講堂,將孝廉文化列為全市黨校必學內容和各機關單位年度理論學習計劃,督促廣大黨員干部自覺以孝促廉、以廉踐孝,爭做孝廉文化的踐行者、示范者、傳播者。
在孝感企業職工中,培育和踐行孝誠活動已深入人心,抓住質量誠信、價格誠信、履約誠信、服務誠信等關鍵環節,把孝誠文化融入企業生產經營管理,融入企業各項規章制度、服務標準、工作流程之中。
以國家電網孝感供電公司為例,其“孝心志愿服務隊”成立于1983年,薪火相傳33年,已發展到167名隊員。
孝文化是孝感最好的對外名片
如今,孝感濃厚的孝文化氛圍不僅對人們日常行為起到了“潤物無聲”的作用,同時也增添了城市的文化厚度,提升了孝感美譽度。
近年來,孝感市緊緊抓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根本,大力挖掘各地先進典型,以孝潤德,推進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激發良好社風民風,8910平方公里的澴川大地上,孝道之花正在競相綻放。
走進孝感,濃郁的孝文化氣息撲面而來:人民廣場上,8塊以“孝”為主題的大浮雕美輪美奐;徜徉街頭,董永公園、槐蔭大道、仙女路等名稱過目不忘……
在城市景觀建設上,盡量融進孝文化因子,建設了一批以孝文化為主題的城市雕塑,命名了槐蔭大道、董永路、孝天路等一批城區道路。
目前,孝感把孝文化充分融入城區最大生態公園槐蔭公園,高標準建設雙峰山孝文化主題公園,加大云夢黃香文化公園和孝昌孟宗公園建設力度。
在相傳董永賣身的付員外家址上,修建占地48000平方米的董永公園。公園內主要以仿古建筑為主,并根據民間傳說新建了瑤池仙境、槐蔭古樹、飯山、理絲橋、百步梯、升仙臺等部分景觀,還重新修建董永墓、孝子祠等建筑,展示了董永孝敬老人、勤勞樸實的孝文化精神,眾多游客慕名而來。
一座城市的節會,往往是這座城市的文化符號,且能體現城市的文化內涵。而孝文化旅游節,就是孝感一張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
2002年以來,孝感依托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堅持連續舉辦以創新傳統孝文化為特色,以系列群眾性宣傳文化活動為載體的孝文化旅游節,在全國全省產生深遠影響。孝文化旅游節,已促進形成了孝道昌隆、民風淳樸、誠信友善、和諧穩定的良好人文環境,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和文化動力。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踐行核心價值觀”,是今年孝文化旅游節主題。組委會圍繞這一主題,組織開展系列群眾性宣傳文化教育活動,如“弘揚傳統文化,踐行核心價值觀”城市交流活動、第三屆民間文藝大賽、楚劇展演、孝文化公益廣告大賽等10多項豐富多彩的活動。
中央電視臺導演、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理事、中國文藝志愿者服務團總導演曲良平,連續第四次來孝感執導啟動式主題晚會。
曲良平強調,孝感是唯一以“孝”命名的城市,資源優勢明顯,能連續舉辦13屆孝文化旅游節,這種堅持,更加難能可貴。這些疊加因素,注定孝感的孝文化旅游節能越辦越好,越走越遠。
以最低的辦節成本,讓最廣泛的群眾參與,正是近年來孝文化旅游節的特色。在簡樸、開放的節慶活動中,參與者既能感受活動快樂,又能從中體悟孝感的山水之美、孝德文化的博大和深厚;既能享受文化陶冶,又能從享受文化陶冶中激發熱情和創造;既能夠擔當文化傳承的建設者,又能引領干事創業的時代創新精神。(支點雜志2016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