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計劃生育政策、社會保障與人口出生率的區域差異研究——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分析

2016-12-23 08:34:56王國軍趙小靜周新發
經濟科學 2016年5期
關鍵詞:養老影響模型

王國軍 趙小靜 周新發

?

計劃生育政策、社會保障與人口出生率的區域差異研究——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分析

王國軍1趙小靜2周新發1

(1.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 北京 100029)(2.河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河南洛陽 471023)

在我國人口政策轉型的關鍵時期,采用合理的政策措施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優化人口結構和空間布局,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也是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文章利用2000-2013年我國省級面板數據,以我國29個省市自治區計劃生育政策的差異作為研究切入點,在引入計劃生育政策變量的條件下,運用代際交疊模型分析計劃生育政策對人口出生率的影響,并對現收現付養老保障制度下影響人口出生率的計劃生育政策、社會保障水平、經濟發展狀況等指標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發現:(1)計劃生育政策變量對人口出生率起主導作用,計劃生育政策越嚴格的地區,生育政策對出生率下降的影響越大;(2)剔除計劃生育政策,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因素均對出生率有著重要的作用,其中社會保障對人口出生率的影響為負,而人口出生率與經濟發展變量人均GDP之間的關系存在比較明顯的地區差異。全面放開二胎政策之后,政府可以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對人口生育行為的調節和優化。

計劃生育政策 社會保障 人口出生率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近三十多年來,計劃生育政策與其他社會經濟因素一起,使我國的生育水平和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口總和生育率由政策執行初期的5.8下降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18,遠低于2.1的正常人口更替水平。民政部公布的《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萬人,占總人口的16.1%。日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帶來社會養老壓力增大的同時,也導致了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勞動力短缺。合理調節人口結構、改善人口素質、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已成為十八大以來社會各界的主要關注點。對中國生育率變化的時空分布特征以及影響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我們對人口問題的深入了解及針對性調節政策的提出。

在20世紀50和60年代,中國的生育率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類似,都很高。但是,從70年代開始,中國的生育率越來越偏離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共同軌跡,至1990年,生育率下降速度是許多國家的2倍。并且中國的生育率轉變過程具有明顯的年代特征,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如表1所示。

表1 中國生育率轉變過程的四個階段及年代特征

除了年代特征之外,中國生育率還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特征,陳衛(1995)曾將各省生育率變化分為大城市模式、東部模式、中部模式、西部模式和西藏模式五類,因不同地區計劃生育政策的差異,各地區的生育率變化有著一定差異。毋庸置疑,中國生育率下降主要歸因于中國獨特的計劃生育政策。但是,中國的計劃生育不是在“真空中運行的”,更廣闊空間和時間跨度的比較研究,能夠幫助人們看清這項政策對十幾億人生活的巨大影響。

國內外學者將生育率的影響因素劃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人們生育意愿的變化(侯佳偉等,2014);另一方面是計劃生育政策對實際生育率的影響(尹文耀等,2013)。還有一些研究認為,社會經濟發展和計劃生育政策的作用是相互交織的,兩者都很重要,如陳衛(2005)研究發現:70年代計劃生育政策起主導作用,80年代計劃生育政策與社會經濟發展二者作用基本達到平衡,90年代社會經濟發展成為主要作用。

關于計劃生育政策對我國人口增長影響的研究,比較代表性的有:王金營(2006)利用人口動力系統的人口發展方程,對我國1972-2000年人口變動進行模擬研究,發現這期間中國少出生2.63-3.2億人口,計劃生育政策對人口出生率降低的最小貢獻為57.88%,對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降低的貢獻度為61.21%。陶濤、楊凡(2011)對中國無計劃生育條件下的總和生育率進行測算,發現我國2008年生育率水平的預測值大概在2.5左右,排除經濟社會發展因素,計劃生育政策使中國1972-2008年間少生了4.58億人口。喬曉春(2014)結合我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13年8月國家衛計委組織的生育意愿抽樣調查數據,提出了新增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平的估計方法和預測方法,認為實施“單獨二孩”政策是逐步完善計生政策的重要一步。以上研究表明,不同階段依據不同方法測算的計劃生育政策人口效應可能有所差別。但是,計劃生育政策確實對我國人口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并且計劃生育政策是我國人口生育率總體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來,社會保障與人口生育率之間的關系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熱切關注(郭凱明、張全升、龔六堂,2011;康意、王國軍、趙小靜,2013;曾益、汪超然、劉倩,2015)。關于這一領域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從社會保障對生育率影響的角度進行探討(袁志剛、宋錚,2000);另一類則從人口結構變動(比如老年人壽命延長等)角度對廣泛存在于各國的現收現付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進行研究(郭慶旺、賈俊雪,2007),這些研究主要從理論方面就社會保障制度對生育率的影響機理進行了探討。

綜上所述,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計劃生育和社會保障對人口出生率的影響,對于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計劃生育、社會保障與人口出生率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從國內外文獻來看,將計劃生育和社會保障結合起來,研究兩者對人口出生率影響的實證研究非常少。本文在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討計劃生育政策在不同區域的影響差異,以及社會保障因素對人口出生率調節的影響程度,進一步深化對社會保障對我國人口出生率區域影響的認識,供我國決策部門在完善計劃生育政策和社會保障制度時參考,以更好地促進我國人口政策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

二、理論基礎與模型分析

本文運用代際交疊理論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 Model, 簡稱OLG),推導加入計劃生育政策對代際之間的消費、儲蓄和教育投資水平的影響,進而影響人口生育率的選擇。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現收現付的社會保障制度,探討不同的社會保障水平下計劃生育政策對消費、儲蓄和教育投資水平的影響,進而對人口出生率的影響。本文研究的理論意義在于,探討人口出生率波動的影響因素,既要研究計劃生育政策對生育率的影響,又要結合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保障等因素的時間變化,以及它們對人口出生率之間的作用和影響程度。在當代中國,除了計劃生育政策和生育觀念的影響,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亦是引起人口出生率降低的重要因素。

(一)引入計劃生育政策的代際交疊模型

Becker和Barro(1988)運用一個動態生育決策模型,在模型中他們假設父母關心后代的效用水平,通過對代際效用函數加總的最大化,研究了影響均衡時生育率的因素。Becker(1990)在生育理論中首次提出了“量質權衡”的概念,認為家庭為了提升子女培養質量,會選擇減少生育的行為,因而導致生育率下降。借助“量質權衡”觀點,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口生育率的下降現象可以得到解釋:相比一般的資本投資規模報酬遞減,人力資本投資具有規模回報遞增效應。在子女培育過程中,如果經濟中的人力資本較高,那么投資人力資本具有較高的回報,人們在繁衍后代時會較多地重視“質”而不是“量”,重點進行單個人力資本投資,而較少地生育后代;反之,人們就會提高生育后代的數量而降低人力資本投資。

本文借鑒Becker(1990)的“量質權衡”觀點,即父母在作出生育決策時會綜合權衡生育子女數量(量)和個人生活質量(質),這將為居民家庭減少生育孩子數量以平衡父母與子女一生的加總效用提供一種理論解釋?;谌肆Y本教育投資視角研究代表性個體的消費和生育決策模型,本文在引入計劃生育政策變量的前提下,構建三期代際交疊模型,探討影響人口出生率的因素模型。

(3)

(5)

將(4)、(5)式與(6)式代入消費約束式(3)中,可得:

(7)

再將(2)式代入(7)式,從而求得長期均衡解:

(二)引入現收現付的社會保障制度

目前,關于中國社會保障的生育率效應,定性分析較多,而定量分析和實證研究相對較少。郭凱明、龔六堂(2012)通過引入社會養老的經濟機制和采用數值模擬的方法,研究發現:相比完全基金制,現收現付制替代家庭養老的作用更明顯,對減緩人口增長和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也更顯著。在社會保障體系沒有建立的情況下,家庭養兒防老成為父母養老的主要方式,為追求生兒子而使得生育率很高。但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尤其是養老保險制度的確立,養老保障制度在某種意義上就可以形成對養兒防老的一種替代,從而導致生育率不斷下降。

目前,我國養老保險的基本制度模式是部分現收現付和部分積累的混合制度,主要是代際贍養的模式。這種制度很大程度上體現著現收現付型的社會保障制度特征?;谖覈斍梆B老保障制度的特征,本文以現收現付制社會保障作為研究社會保障制度對生育率影響的切入點。對年輕一代的收入征收社會保障稅,設社會保障稅的稅率為,而轉移給每個年老人的養老金為。假設采取預算平衡的社會保障制度,則有:

此時,預算約束式為:

則效用函數為:

FOC:

整理后,得:

(12)

(13)

在保持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社會保障稅的稅率t增加時,消費會降低,對子女的教育資本投入減少,但對儲蓄的影響不能確定。過高的稅率(*)會縮減個人兩期(年輕時和年老時)的消費,降低年輕人的福利水平。由于現收現付的社會保障制度會降低年輕一代的總消費水平,進而影響生育子女的投入,從而會間接降低人口生育率水平。

綜上分析,在代際交疊理論模型(OLG)框架內,現收現付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減少了年輕個體當期的可支配收入,進而影響年輕個體的消費支出。理性的年輕夫婦會通過降低生育率的方式,減少對子女的撫養支出,從而提高總的福利水平。

三、變量選取、模型構建與數據樣本

本文采用我國2000-2013年的省級面板數據,從計劃生育政策、社會經濟發展及社會保障等角度實證研究相關因素對出生率的影響程度。

(一)變量選取

在理論部分,文章以代際交疊理論模型(OLG)為基礎,考慮代表性家庭生育孩子個數受培育的時間成本、生育孩子的懲罰成本(計劃生育政策的體現)、經濟能力、社會保障四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實證部分,本文結合以上理論模型,擬從家庭人口狀況、計劃生育政策、區域經濟狀況和社會保障制度的視角研究其對人口出生率的影響,利用面板數據回歸分析影響家庭生育意愿的主導因素及其變化規律,討論計劃生育政策因素和社會保障的作用。

微觀家庭的生育決策主要受到個人、家庭、區域經濟和政策性因素的影響,個體因素中的人口學和經濟特征因素在已有的研究中討論較多,而對個體教育水平因素作用的關注較少,本文將受教育水平納入研究變量。家庭因素則主要指家庭結構和家庭負擔特征,由于生育決策和撫養兒童在中國不僅取決于夫妻雙方的觀念和家庭經濟狀況,在很大程度上還受到其他家庭成員和家庭負擔的影響,因此需要關注家庭人口結構、家戶規模等因素。區域因素主要指地區經濟水平和城鄉收入因素,這些因素對不同區域的人口出生率區域特征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政策因素主要是計劃生育制度對于家庭生育決策的直接影響,但也不局限于計劃生育制度本身,還包括社會保障制度等因素,本文以計劃生育政策和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作為主要研究指標。基于數據收集的可得性,實證研究的解釋變量及參考指標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選取,如表2所示。

表2 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四個類別生育率特征及覆蓋范圍

文中假定被解釋變量為各省份年度人口出生率,用y表示,之所以采用人口出生率作為衡量人口發展的衡量指標,而不是總和生育率,在于不同的估計方法測算出的總和生育率差別較大。如任強(2005)歸納了不同研究文獻對中國2000年總和生育率的估計,發現不同的研究結果對總和生育率的估計值有30多種。為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及可靠性,本文進一步拓展研究變量,選取我國各地人口出生率作為被解釋變量。

(二)模型構建與數據樣本

在鼓勵“少生”的總體原則下,全國各地生育政策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以政策生育率為量化指標具體反映我國生育政策在地區分布、人口分布和地理分布上的多樣性,據此將中國各個省份的計劃生育政策分為4個類別,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四個類別生育率特征及覆蓋范圍

按照上述分類將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劃分為四類,并以第四類政策地區作為參照變量,模型構造如下:

鑒于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于1997年才真正建立,而全國各省計劃生育政策于1991年才完全確立。為了同時分析計劃生育政策及社會保障制度對人口發展的影響,本文選取2000-2013年度數據。數據來源主要為《中國統計年鑒》及《中國人口統計年鑒》,將西藏及重慶市排除在外,數據跨度共14年,橫截面單元為中國29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面板數據,且為平衡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使用的軟件是Stata12。

四、實證研究與結果分析

本文采用面板數據模型進行計量檢驗,具體研究步驟如下:

(一)由于考察的是面板數據,為避免偽回歸情形,在回歸分析之前對面板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由于檢驗結果中平穩序列與不平穩序列同時存在,本文將不平穩序列轉換為平穩序列后進行回歸分析。

(二)由于總體回歸模型中含有虛擬變量(計劃生育政策變量),實證研究不適合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方法分析。運用LM檢驗,對混合普通最小二乘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兩種方法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隨機效應模型優于混合OLS模型。對于四個政策分類地區面板數據模型的選擇遵從下面的原則:運用LM統計量檢驗隨機效應模型是否優于混合OLS模型,運用F統計量檢驗固定效應模型是否優于混合OLS模型,運用Hausman檢驗來確定固定效應是否優于隨機效應模型,進而選取相應地區最適合的模型進行回歸分析。

(三)對于各個模型進行異方差、序列相關與截面相關檢驗,并用可行廣義最小二乘方法進行估計,消除異方差及相關性的影響。

本文采用兩種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方法,即相同單位根檢驗LLC(Levin-Lin-Chu)及不同單位根檢驗ADF-Fisher。如果在兩種檢驗中均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則認為序列是平穩的;反之,則不平穩。表4僅列出2000-2013年省級面板數據的各個序列單位根檢驗結果。

表4 序列平穩性單位根檢驗結果

從表4中可以看出,除了人均地區生產總值x3不平穩之外,其他序列均為平穩序列,不過經過自然對數變換,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自然對數序列是平穩的。

首先,考察初中程度以上教育人口比重(x1)、居民消費支出的城鄉比(x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lnx3)、少兒負擔系數(x4)、老年負擔系數(x5)、家庭常住人口規模(x6)以及社會保障財政支出占財政支出的百分比(x8)對出生率的影響,回歸結果見表5。

從表5可以看出,計劃生育政策變量對人口出生率的影響非常顯著。相比第四類地區,計劃生育政策在第一類地區對生育率的負面效應最大,回歸系數為-4.584,這與前述以政策生育率為依據對全國各地區計劃生育政策類別進行劃分的結果相一致;而第二類及第三類地區的計劃生育政策對人口出生率影響的差異相對較小,這兩類政策地區包括大部分省份與人群。綜上分析,相對于其他影響因素,計劃生育政策對出生率的降低效果最為顯著,進一步驗證了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對人口增長的影響。

表5 計劃生育政策、社會保障財政支出占比與出生率分析結果匯總(2000-2013年數據)

注:*、**和***分別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顯著,括號內為相應的t值。表中省級匯總模型結果中x2系數為0.183,但是并不顯著,故在表中呈現了不含x2變量的結果。在政策分類地區分析中,又將這一指標加入模型。

進一步的,本文將養老保障水平(x7)加入到模型(14)進行分析。由于養老保障水平x7序列不平穩,對其取自然對數得到lnx7變量,經單位根檢驗,該序列是平穩的,然后采用可行廣義最小二乘方法,回歸結果見表6。

表6的回歸結果表明:計劃生育政策顯著抑制了人口出生率的增長,并且政策較為寬松的地區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相應較低。與前述理論模型推導結果相一致,提升養老保障的水平與社會保障財政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有利于抑制人口出生率的增長,且在統計上比較顯著。擴大養老保障覆蓋面和提高社會保障財政支出比重,一定程度上會抑制我國人口數量的增加。但相比較而言,養老保障水平指標(lnx7)的回歸系數更大(數據跨度2000年-2013年的面板回歸結果中養老保障水平系數為-0.708),即擴大養老保障的覆蓋面對出生率的抑制作用更大一些。對于受傳統“養兒防老”思想觀念影響的中國而言,相比通過養育子女解決個體的傳統養老模式,社會保障與子女數量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替代效應。

表6 計劃生育政策、養老保障水平與出生率分析結果匯總(2000-2013年)

綜合表5和表6,本文還發現:各政策分類地區的回歸結果中,其他解釋變量的系數和符號均較為一致。總體來看,初中程度以上教育人口比重(x1)與人口出生率顯著負相關,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地區,教育資本投入的成本相應越高,這對出生率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少兒負擔系數(x4)、老年負擔系數(x5)與家庭常住人口規模(x6)與人口出生率有一定關系。少兒負擔系數與出生率顯著正相關,即少兒負擔系數較大的地區,可能是由于重男輕女的思想影響,為了生育男孩,這些家庭可能更傾向于生育更多的孩子(為了傳宗接代,只要前面生的是女兒,往往會不斷地生育,直到生了兒子)。老年負擔系數(x5)反映了一個地區代表性家庭贍養老人的負擔,負擔越大,代表性家庭缺乏養育新生兒的能力,相應的,人口出生率會有所減少。另外,家庭常住人口規模(x6)反映了一個地區家庭的結構,當家庭結構越大,家庭培育和照顧新生兒的能力就越強,因此該指標的回歸系數為正。

總體而言,城鄉居民消費支出比(x2)與出生率的相關系數顯著為正(0.332),城鄉收入差距越大則出生率越高。但該指標會受到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程度的影響,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較嚴格的地區,該指標回歸系數甚至顯著為負,但在生育政策相對較為寬松的第四類地區,該指標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且在四類地區中最大。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關于“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決定,是人口生育由“國家計劃”邁向“家庭計劃”過程中的一大步。全面實施二孩政策之后,社會保障與社會經濟發展將成為影響人口出生率的主要因素。而我國目前面臨的人口問題,不僅僅是單一的長期低生育率下的人口老齡化引起的勞動力短缺及養老壓力問題。長期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性別比失衡、人口逆淘汰、人口地域分布不均等問題也非常突出。

調節人口生育的措施主要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經濟手段、社會手段和技術手段。法律與行政手段在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尚不高的80、90年代,對我國人口出生率下降的確貢獻較大,但副作用也非常明顯。經濟手段為目前低生育水平國家鼓勵生育所常用,社會手段效力持久但短期效果不彰,科技手段具有較大的潛力。發達國家與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經驗表明IMF研究文獻表明: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調節人口生育率和解決人口問題的一種重要的經濟手段。,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其中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才是更常用的調節人口生育率、解決人口問題更有效的經濟手段。從本文實證分析結果中可以看出,社會保障對人口出生率的影響相對比較溫和。在當前計劃生育政策的約束和社會養老保障不夠完善的背景下,解決我國低生育率所帶來的諸多問題應從根本著手,那就是計劃生育政策和養老保障制度。由于我國養老保障的不足,導致了男女性別失衡,性別選擇難以避免;由于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了低生育率。因此,解決低生育率問題,短期內需要調整計劃生育政策,長期則需要健全養老保障制度。通過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提高養老社會保險保障水平,為我國公民尤其是農村居民提供更強有力的養老保障,這對于抑制農村對孩子數量或性別的過度偏好,穩定適度的低生育率,促進我國人口由數量向質量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二胎生育政策放開之后,可以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對人口生育行為進行引導和調整。在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中,可以對特定弱勢人群,比如對已過生育期的婦女、無法生育的人群在養老、醫療等保障中給予一定政策傾斜,增加對這些群體的保障力度。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偏遠鄉村地區的教育保障力度,降低其教育成本,全面提高這些地區的人口質量。在未來一旦鼓勵生育的方向明確之后,也可以利用相應的社會保障項目,比如提高育齡婦女的醫療保障水平和生育保險覆蓋面和保障程度、通過加大兒童的教育保障力度從而降低教育成本,來提高家庭生兒育女的積極性。

1. 陳衛:《“發展—計劃生育—生育率”的動態關系:中國省級數據再考察》[J],《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2. 陳衛:《中國的低生育率》[J],《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

3. 程永宏:《現收現付制與人口老齡化關系定量分析》[J],《經濟研究》2005年第3期。

4. 郭凱明、張全升、龔六堂:《公共政策、經濟增長與不平等演化》[J],《經濟研究》2011年第S2期。

5. 郭慶旺、賈俊雪、趙志耘:《中國傳統文化信念,人力資本積累與家庭養老保障機制》[J],《經濟研究》2007年第8期。

6. 郭志剛、張二力、顧寶昌:《從政策生育率看中國生育政策的多樣性》[J],《人口研究》2003年第7期。

7. 侯佳偉、黃四林、辛自強等:《中國人口生育意愿變遷:1980—2011》[J],《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4期。

8. 康意、王國軍、趙小靜:《社會保障水平調節人口出生率可行性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3年第10期。

9. 任強:《當前我國的生育水平問題》[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5年第6期。

10. 彭希哲、黃娟:《試論經濟發展在中國生育率轉變過程中的作用》[J],《人口與經濟》1993年第1期。

11. 喬曉春:《“單獨二孩”政策下新增人口測算方法及監測系統構建》[J],《人口與發展》2014年第1期。

12. 宋士云、李成玲:《1992-2006 年中國社會保障支出水平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08年第3期。

13. 陶濤、楊凡:《計劃生育政策的人口效應》[J],《人口研究》2011年第1期。

14. 王金營:《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人口效果評估》[J],《中國人口科學》2006年第5期。

15. 尹文耀、姚引妹、李芬:《生育水平評估與生育政策調整——基于中國大陸分省生育水平現狀的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

16. 袁志剛、宋錚:《人口年齡結構、養老保險制度與最優儲蓄率》[J],《經濟研究》2000年第11期。

17. 曾益、任超然、劉倩:《破解養老金支付危機:“單獨二孩”政策有效嗎?——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為例》[J],《財經研究》2015年第1期。

18. 曾毅、舒爾茨:《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對生育率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1期。

19. 鄭偉、孫祁祥:《中國養老保險制度變遷的經濟效應》[J],《經濟研究》2003年第10期。

20. Becker, G., and Barro, R. J., 1988, “A Reformulation of the Theory of Fertility” [J]., (3): 1-25.

21. Becker, G. S., K. M. Murphy, and R. Tamura. 1990. “Human Capital Fert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J].(5): S12–S37.

22. Bental,B,, 1989, “The Old Age Security Hypothesis and Optimal Population Growth”[J],, (4):285-301.

23. Birdsall N, Jamison D T., 1983, “Income and Other Factors Influencing Fertility in China” [J]., (4):651-675.

24. Cigno, A. 1991, “Economics of the Family”. [M]. Clarendon Press New York.

25. Fujiu, H., Yano, M., 2008, “Altruism as a Motive for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 [J]., (1):95-114.

26. Nicolas C., Stephane G., Keyu Jin. 2014, “Fertility Policies and Social Security Reforms in China” [J]., (3):371-408.

(G)

[①]在經濟學研究中,一般對養育孩子有兩種假設:一種是這里所說的投資品假設,另一種是家庭經濟學的代表人Becker(1988)的觀點,即父母對于他們的子女具有利他主義,代表性父母可以從養育孩子以及孩子的福利中直接獲得快樂。

[②]貝克爾認為孩子是一種“時間密集型商品”,在現代社會撫養孩子要花費父母大量時間。隨著父母工資率的上升,相應地養育子女付出的時間成本會增加,從而抑制父母對子女數量的需求。

[③]實證研究檢驗所選取的樣本是2000-2013年期間的中國數據,這段時間中國實行的是“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對于超過一個孩子的進行超生懲罰,因此模型中用(-1)。

*本文獲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11工程”第四期建設項目“老齡化背景下的社會風險管理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研究”(13&ZD042)的資助。

猜你喜歡
養老影響模型
一半模型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哪些顧慮影響擔當?
當代陜西(2021年2期)2021-03-29 07:41:24
重要模型『一線三等角』
重尾非線性自回歸模型自加權M-估計的漸近分布
養生不是養老
基層中醫藥(2018年2期)2018-05-31 08:45:06
養老更無憂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5:47:39
以房養老為何會“水土不服”?
華人時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與打包
擴鏈劑聯用對PETG擴鏈反應與流變性能的影響
中國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 20:3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色亚洲成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欧美a在线视频| 午夜久久影院|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中国毛片网|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国产综合网站| jizz国产在线| 热九九精品|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国产美女免费|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丝袜亚洲综合|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九九久久99精品|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啪啪|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区二区|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高清色本在线www|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91免费观看视频| 97在线碰|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久久黄色一级视频|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欧美色视频日本|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亚洲最新地址|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另类综合视频|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久久免费视频6| 中国精品久久|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久久永久视频| 九色视频一区|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网|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久久黄色毛片|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91人妻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