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慧麗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廣東 東莞 523419)
談談歌唱的表演訓練
康慧麗
(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廣東 東莞 523419)
在歌唱的教學中,除了學會科學的發聲技巧,還應注重培養多方面的舞臺表演,本文主要論述了從手勢、眼神、肢體等方面培養和加強歌唱的表演訓練。
唱態;手勢;眼神
古書《樂記》中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音樂的源泉產生于人的內心,是人的思想感情被外界事物的感動于心而發出聲音。歌唱的表演是一個演唱者在舞臺上的綜合體現。歌唱作為表達人類思想感情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是演唱者以科學的發聲方法生動的表達歌曲的思想內涵以及真摯的情感。
完成歌唱需三個環節:創作、表演、欣賞,歌唱表演必須把譜子上記載的旋律、節奏、節拍等唱對,即要具備能識讀音樂的符號系統并使之轉換成實際音響的能力,還要能遵循詞曲作者的寫作背景、風格,所要表現的情感、刻畫的藝術形象等方面,在演唱中表現出對作品的感悟,并能通過歌唱揭示作品的深層內涵。但在我們的歌唱教學中,學生普遍性的存在演唱時不會表演所演唱的作品,即使有的敢于做一兩個表現的肢體語言,也是動作僵硬、手無所指,有的歌唱者從頭至尾眼睛不敢看前方,有的手不停的打拍子,有的唱歌兩只腳不停的換著站、沒有良好的站姿等種種問題,早已失去了“歌由心生,”為了歌唱而歌唱,沒有美感,沒有情感,更不用說聲情并茂了。
歌唱演員在舞臺上,不僅要歌唱,同時又要進行“神行兼備”的舞臺藝術表演。美好的歌唱與“神形兼備”的舞臺藝術表演相結合,就能使歌聲更加傳神,使表演更加形象化,而且有助于提高舞臺表現力。在教學的實踐中,學生常常重了聲忘了情,在演唱中眼神、手勢、肢體語言均不能配合作品的需要,手不知道該往哪里放,眼睛不知道該往哪里看,顯然,不符合培養音樂表演專業人才的表演要求,表演不論是哭、笑、怒、驚、喜……都得通過手、眼、身、法、步、五法,五法純熟,就能有所施展;不然心里有多少東西,也表現不出來。
《樂記》中《師乙篇》中記載“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見,歌聲不足以表達豐富的內心情感的時候還需要借助肢體語言來幫助歌唱所需要的藝術效果。鄒本初先生著寫的《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中有一章專門寫了歌唱的舞臺形體表演,內容寫了手勢、眼神、面部表情、形體表演等舞臺形體的要求。比如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唱什么心里有的情緒不僅要靠歌聲表達,眼睛里也要有內容的表現,演唱者的眼睛應該會表現歌曲里的愉快、憤懣、仇恨等情緒或作品內容。(如下圖)
手勢:聲樂演員站在舞臺上演唱,自然離不開手勢的表演,因為手勢是舞臺上的一種“無聲的語言”,恰如其分的手勢可以更好的幫助表達作品情感,渲染氣勢,而且能夠為形體造型。在歌唱藝術的表演中,應該以歌唱為主,手勢動作為輔,不可喧賓奪主,分散觀眾的注意力,手勢有高有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高度和彎度涵蓋著不同的寓意,有的表示指示方向,有的表示指示景物。肢體:我們在教學中經常看到有些同學在演唱時身體不停的左搖右擺,手腳不停的打著拍子,動作既不雅觀,也不符合歌唱的表演要求。正確的姿態是身要站得直而穩,雙肩自然下垂,頭、頸位置端正,神態可以根據歌唱的需要身體的配合動作。手勢也好,眼神也好,這些肢體上的表演相輔相成,不能分割,要把手勢動作作為表現感情的一部分,形成輔助歌唱的“無聲語言”,“該出手時才出手”,使歌聲、手勢與感情完全融會在一起。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一)歌由心生
歌唱的表演不能為了表演而表演,生硬的表現某種意圖,也不能把技巧作為一種炫耀,而是自己內心自然的音樂表達,只有從表演者內心自然流露出來的音樂才是最真實、最感人的。每首歌唱作品都有作曲家的創作靈感、創作動機,每個音符在作曲家的筆下都抒發著他們的情感,而演唱者通過自己的二度創作進入合理情感的表達,如作品《我愛你,中國》,表達了海外游子對祖國的思念和熱愛,內心充滿江山如此多嬌的豪情,一開始就是“百靈鳥從藍天飛過,”演唱這首歌曲之前,內心就仿佛看到了藍天上的百靈鳥自由自在的飛翔,沒有內心的醞釀和想象,唱不出百靈鳥的飛翔的高度和景象,后面排一系列的排比:“我愛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愛你秋日金黃的碩果、我愛你青松氣質、我愛你紅梅品格……”更是要求內心充滿對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唱出的情感自然真摯流淌。
(二)善于觀察生活
藝術創作源于生活,我們所演唱的作品是作曲家深入生活經過自己的創作而成,在演唱作品時細細揣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把這些感受帶入作品的演唱中,做到演唱者與作品形神合一。如郭頌老師演唱的《賣貨郎》,惟妙惟肖的模仿賣貨郎的叫賣聲、以及歌詞的口語化,如果沒有細致的觀察生活,也不會獲得廣大群眾的喜愛。歌唱表演者應該在生活中注意觀察、體驗生活的各種細節、各種人物形象和情感特征,而且要善于捕捉到那些最深刻、最有鮮明人物性格的生活場景。
(三)加強舞臺實踐訓練,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舞臺上的訓練是理論結合實踐的必修之課,在實踐中鍛煉舞臺經驗,教師和學生應當充分的利用每一次的實踐鍛煉機會,盡可能的多參加演出,舉行教學觀摩音樂會或學生音樂會,增強實踐能力,實現課堂的理論教學與實踐的知行合一。
(四)課程設置增設多科表演類課程
能力在大學培養的人才目標中是重中之重,加強表演類課程的表演訓練則是必不可少,其實很多專業院校非常重視歌唱演員的表演訓練,有的院校突破規制,敢于聘請有聲望、有技藝的民間藝人、戲曲表演藝術家到院校上課,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有的學校設置的課程課程門類不夠全面,還不夠重視舞臺表演類課程重要性,照搬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缺乏創新,反饋的教學效果就是在舞臺上的動作拘謹、僵硬,表情沒有表現,演唱作品和觀眾產生不了共鳴。
(五)重視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
情感,是人身上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是人的本質屬性之一。歌唱活動是也是一種情體驗過程。教師的情感引導學生在歌唱的學習過程十分重要,教師應善于引導、激發學生感受作品的背景、表現,讓學生的眼神、手勢、肢體隨著作品自然表達,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來自于學生主體意識的樹立,促使學生把自己的能力和目的對象化,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表述自己的情感理解,通過對戲劇、影視、舞蹈等姊妹藝術作品中各種人物情感的理解以及體驗生活中的各種情感的表現,結合演唱者對歌唱作品的細心領悟,并在此基礎上轉化為自己的情感,進而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來提高對各種情感的感受和表現能力,更細致,才能真正做到“以情帶聲”的歌唱,并表達才能更生動,產生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六)充分利用媒體資源
在如今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網絡資源相當豐富,有心的學習者會充分利用這些在過去的年代里享受不到的資料,多觀摩、多學習、一招一式都善于學習和借鑒,這些無數優秀的藝術家們精彩的現場演唱和教學經驗為學習者提供了最直觀、最真實的平臺。如現在很多歌唱學習者關注的的微信公眾號里的“戴你唱歌”,就集萃了全國各地的歌唱者或愛好者的歌唱展示和學習視頻,既可以積累平時的學習曲目,又可以聆聽大師的講解,因此,學會利用好的媒體資源擴大藝術視野,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也是學習歌唱的途徑之一。
歌唱的學習是綜合的學習過程,在學習歌唱技巧的同時,汲取多方面的優秀資源,嚴格要求自己,樹立良好的臺風,在舞臺實踐中積累經驗,以一個良好的唱態體現在舞臺上。
[1] 柳飛.“吟誦”與“歌唱”之比較研究[J].藝術百家,2015,05:257.
[2] 張前.音樂欣賞、表演與創作心理分析[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114.
[3] 鄒本初.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206.
[4] 文中圖片來源于2016年6月鄭州歌美華藝術中心舉辦的歌唱家黃慧慧教授“為愛”教學25年師生音樂會
康慧麗(1973-),女,河南駐馬店人,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