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文
同煤集團科協開展2016年全國科普日宣傳活動
□李子文


9月19日,山西省2016年全國科普日宣傳活動期間,同煤集團科協組織公司本部各生產礦新進參加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共30人參觀了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和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大同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
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總投資4.63億元,占地面積550畝,集煤炭文化展示、生態恢復治理、研究教育基地三大功能于一身,共建設有煤炭博物館、井下探秘游、工業遺址區、棚戶遺址區等七大景觀區。
這是礦山生態恢復治理的創造性嘗試。晉華宮礦是同煤集團最早開采的礦山之一,近百年的開采歷史給當地平添了一座污染嚴重的矸石山——南山。同煤集團將晉華宮南山矸石山作為重點治理區域,進行了層層碾壓覆土綠化。從前灰塵滿天、污水橫流的矸石山,現已經變成一座綠色生態的花果山。如今,公園及周邊綠化面積超過750畝,綠化覆蓋率達到86%。站在山頂的“仰佛臺”放眼遠眺,云岡石窟壯觀的石佛造像盡收眼底。此外,同煤集團還對采煤留下的礦井水、棚戶區進行專門治理,利用處理后的礦井水,建成了水面面積1.2萬平方米的“晉陽潭”,形成了四季皆宜的生態型水域景觀,原來居住在礦區的1100戶棚戶居民已經全部拆遷搬進新居。
這是資源型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動范例。為了建設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同煤集團關閉了核定年產120萬噸的南山井。在前些年煤炭市場形勢大好的情況下,關閉這樣一個礦井,就等于砍掉了一棵搖錢樹。但是集團公司仍然決心以減產來換取可持續發展。“關閉南山井,每年減少利潤約1億元;通過礦山公園的門票、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收入,每年可以彌補7000萬到8000萬元,基本上可以實現收益的平衡。南山井剩余1954萬噸的可采儲量,可以通過晉華宮礦大井采出來,能夠延長礦井開采10年以上。更重要的是,礦山公園的效益是長期的、可持續的。”按照“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發展思路,同煤集團探索出了一條以工業旅游為核心的文化旅游產業之路,邁出了實體經濟向文化經濟延伸的關鍵步伐,真正實現了對煤的超越。
這是一座飽含民族煤炭工業底蘊的文化創意園。作為中國煤炭工業發祥地之一,同煤集團悠久的煤炭開采歷史元素滲透到公園的景區設置中。煤炭博物館不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大同煤礦的神話傳說、民風民俗、礦工風采,還利用聲光電手段重現了清末山西民族資本家保礦運動的壯舉,工業遺址區保留了全國第一臺支架、百年絞車等典型性、稀有性礦業遺產。這還是一座極具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的地質科考園。晉華宮礦屬距今1.4億年之久的侏羅紀煤系,國內罕見。通過井下探秘游,可以看到地層深處經過無數次地殼運動形成的大斷層、陷落柱和露頭煤等地質奇觀,以及昆蟲化石、巖石標本等地質寶藏。在煤炭博物館,可以看到“鎮館之寶”——在大同口泉一帶采出的已經成煤的“硅化木”。如今,在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煤文化”與“佛文化”交相輝映,昔日黑色礦山變身美麗花園,傳統煤炭開采與現代旅游產業結合,老礦山走出了一條和諧發展新路。
參觀日上午,青年科技工作者走進中國煤炭博物館,講解員向他們介紹了煤的開采、形成、利用以及煤文化等多項內容。通過講解和進一步了解,使他們感受到了“煤都”大同的魅力。之后,青年科技工作者參觀了工業遺址區、仰佛臺、晉陽潭、石頭村、棚戶區遺址五大景區。青年科技工作者不時駐足觀看,圍觀熱議,更加豐富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煤炭文化知識。
在礦山公園工業時代廣場,集團公司科協向每一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發放了《同煤集團科技創新成果匯編》一書。該書由集團公司科協于今年組織完成,對2013年至2015年間取得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及技術革新一等獎的科技成果進行了系統梳理,總結了172項科技成果,分開采掘進、“一通三防”地質防治水、機械電氣、信息化、綜合五類。該書匯集了豐富的科技成果,主要包括創新成果背景、研究內容及創新推廣應用成效等內容,觀點明確,內容客觀,數據具體,具有一定的科普性,真實反映了集團公司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的整體水平。

同煤集團青年科技工作者參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下午,青年科技工作者參觀了大同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和火山群景點,他們看到栩栩如生的火山模型、形態各異的火山石、生動珍貴的大量圖片、圖文并茂的書籍資料、詳盡完善而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識,大開眼界,并在金山觀察火山地質遺跡剖面,探秘火山群成因,感受到了獨特的火山風光魅力。
(作者單位:同煤集團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