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英
精益求精的煤海工匠
□史玉英

在烏金滾滾的煤海深處,有一群身懷絕技的技術工匠。他們在煤海的浪潮中勇敢搏擊,譜寫了屬于自己的壯麗篇章。他們將工匠精神傳承、發揚,成為企業屹立不倒的頂梁柱。
周鵬飛,華亭煤業集團硯北煤礦綜采一隊液壓支架班班長,十四年與液壓支架朝夕相處,以精益求精、不斷追求卓越的精神走出了一條不平凡之路,先后獲得“中國華能集團公司技術能手”“甘肅省技術標兵”“中央企業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我的技術是偷偷學來的。”只有高中文化的周鵬飛2002年告別軍旅生涯來到硯北煤礦,成了一名放煤工。努力適應新工作環境的他,一看到液壓支架就“情有獨鐘”。很多次,他在干完手中的活后,就躲在一旁細心觀察工友魏占全如何操作液壓支架,心里總是涌起一股沖動,很想上去操作一把。他將操作液壓支架的細節一一銘記在心,下班后又跑到圖書館找來有關液壓支架的學習資料,一點一點地學,從不懂到知道,從知道到熟悉,再從熟悉到日漸精進。
正式成為一名液壓支架工后,周鵬飛開始接觸綜采支架,學習移架、拉架技術。愛上液壓支架的他越來越意識到液壓支架機械化成程度高、難操作的現狀,他告誡自己,既然愛上這一行,就一定要精通這一行。從此,他和液壓支架“粘”在一起,一遇到自己不懂的難題就主動向師傅請教。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終于掌握了拉架原理、傾斜移架的方法。
周鵬飛不斷摸索設備性能,廣泛學習所有相關液壓支架的理論知識。為了彌補理論上的不足,無論工作多忙、身體多累、升井多晚,他都堅持學習,先后學習了《支架操作》《綜采工藝》《液壓支架工》等課程,系統掌握了綜采知識,學會了單體支撐頂梁法、支架挪移法等關鍵技術,慢慢地成了單位的骨干、同行中的佼佼者。
2013年4月,當130101工作面采至2號拐點后,工作面逐漸變寬,需要加架。周鵬飛根據生產科提供的實測圖,結合巷道情況,將每副支架的加架位置準確標定在現場,組織班組成員僅用了12天時間就圓滿完成了30副支架的加架任務。
從硯北煤礦井底車場到采煤工作面有七八里路的距離,還沒走到現場,汗水就已濕透工裝。周鵬飛顧不得喘口氣,接完班就立即干了起來。支架工的任務就是及時調整液壓支架的位置,為采煤機割煤創造條件。周鵬飛在兩百米長的液壓支架鋼鐵長廊里來回穿梭,他熟悉那些閥門、管路、缸體,就像熟悉自己的手足。每當他操縱支架升、降、推、移時,煤屑、塵土就像暴雨一樣在他四周落下。在他的準確調節下,不一會兒,支架迅速到位,采煤機有序推進,煤流滾滾涌出。
“技術的最高境界就是精中有細。”周鵬飛一直嚴格遵守這一標準。在2014年末130101自動化工作面形成期間,遇到支架傾斜、倒架問題,硯北煤礦組織人員連續調整兩個多月,嚴重影響了單位的質量標準化建設和原煤產量。危急關頭,周鵬飛和他的班組毅然組成專題攻關小組,一邊仔細了解井下工作面的實際情況,一邊借助網絡和相關書籍進行研究交流。在周鵬飛的帶領下,專題攻關小組利用單體支柱戧住支架,不斷對支架進行調整,終于攻克了難題。
今年年初,130101工作面初采初放。由于工作面地質構造復雜,導致頂板破碎嚴重,而生產任務每天都不能停,還必須保證質量標準化。新使用的上下端頭支架比工作面的支架要大,而且上下端頭本身壓力就大,支架工在拉架的過程中支架容易翹起來,導致事故發生,所以在硯北煤礦只有很少的人能夠駕馭。周鵬飛憑借自己的經驗,開始用單體支柱戧住前后部分,然后用網護住,再進行拉架、移架,慢慢摸索出上下端頭支架的拉架“竅門”,掌握了架頭的角度和移架時間控制,大大減少了成本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
“參加全國煤炭系統技能大賽,讓我懂得在技術這條路上永遠是學無止境的,一定要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十四年的努力和堅持,讓周鵬飛從門外漢成長為駕馭“鋼鐵城墻”的技術高手。他將自己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自己的徒弟,要求他們練好基本功,熟練掌握操作規程、支架結構,留意經常出現的安全隱患。他還要求徒弟愛護設備,就像愛護自己的家一樣。
刻苦鉆研技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學習和工作的樂趣,這是讓他感到最幸福的事;力求職業化、專業化、精細化,這是他的目標;在追求技術不斷精湛的進程中,他相信實踐出真知。心懷一份寧靜繼續修煉技術,周鵬飛如鋼鐵戰士般保護礦工的安全,將一名煤海工匠嚴謹、精細、追求至善的態度和精神演繹于千米井巷深處,為企業的發展奉獻著光與熱。
(作者單位:華亭煤業集團硯北煤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