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松青
(桃源縣黃石水庫灌區管理局 常德市 415705)
強化工程建設管理提高灌區綜合效益
羅松青
(桃源縣黃石水庫灌區管理局常德市415705)

文章對黃石灌區的概況和灌區工程建設情況作了簡要介紹,對灌區工程建設的主要做法進行總結,并對灌區工程實施后的效益進行分析,可供其他類似項目參考借鑒。
黃石灌區建設管理做法工程效益
黃石灌區位于湖南省桃源縣西北部,該工程始建于20世紀60年代初,設計灌溉面積2.5萬hm2(37.5萬畝),主要灌溉任務有11個鄉鎮、91個自然行政村,受益人口33.29萬人。灌區現有干渠3條,總長100 km;一級支渠31條,總長361.4 km;斗農渠1 179條,總長1 669.9 km。干支渠主要建筑物渡槽、隧洞、埋管、節制閘、分水閘、泄洪閘、泄洪涵洞、灌溉管、公路橋、行人橋等約1 487處。
黃石灌區由黃石水庫灌區管理局管理,其灌溉主水源為沅水一級支流白洋河中上游的黃石水庫。水庫樞紐工程由大壩、副壩、溢洪道、灌溉隧洞、發電隧洞、壩后電站組成,總庫容6億m3,能確保灌區的供水需求。灌區工程自投入運行40多年來,累計供水達40億m3,對灌區11個鄉(鎮)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為節水灌溉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奠定了基礎。
1999年,在水利部、湖南省水利廳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黃石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正式開始實施,工程自開始實施以來,我們搶抓機遇,開拓創新,狠抓灌區工程建設,先后實施并完成了1999~2014年等10個年度十二批工程項目(國家共計下達投資計劃18 838.66萬元,其中中央投資10 850萬元,地方配套7 988.66萬元)。計劃完成干支渠防滲襯砌233.374 km、干支渠建筑物加固改造115處、站房改造11處、建設灌區信息中心1處、視頻控制站16處,水位監測站30處、雨量遙測站9處、遠動控制閘9處等項目。實際完成干支渠防滲襯砌130.125 km、干支渠建筑物加固改造71座、站房改造11處、建設灌區信息中心1處、視頻控制站15處、水位監測站30處、雨量遙測站9處、遠動控制閘6處。共計完成工程投資12 472.05萬元。
3.1規范建設程序,堅持“四制”管理
(1)堅持實行工程項目法人負責制。根據桃源縣人民政府桃政函[2009]43號文件精神,黃石水庫灌區管理局為黃石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的項目法人單位,據此我們分年度組建了“黃石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項目部”,全面負責年度項目的實施。
(2)堅持實行工程招投標制。根據水利工程建設相關規定,我們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招標代理公司負責對黃石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實行公開招標,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選擇設計、監理、施工隊伍。
(3)堅持實行工程建設監理制。在黃石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各年度工程實施過程中,先后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監理公司負責工程的監理工作。監理公司成立了工程監理部,并根據工程施工管理需要委派了相應的總監理工程師、監理工程師和監理員,具體負責工程現場的監理工作。
(4)堅持實行合同管理制。在黃石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各年度工程實施過程中,嚴格按照管理局與設計、監理、施工方簽訂的目標明確、職責分明的合同進行管理,雙方嚴格按照合同的約定履行職責,對工期、質量、安全等實行目標管理,建立獎罰機制。確保工程建設按期保質順利完成。
3.2加強監督管理,堅持跟蹤審計
在黃石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各年度工程開工前,及時與常德市水利水電工程質量監督站簽訂了工程質量監督書,主動接受政府質量監督。同時桃源縣委縣政府不定期地進行工程進度和質量的檢查,并組織市縣人大代表進行視察和現場評議。同時各年度工程完工后均由市縣審計部門對已完工項目進行了現場審計和財務審計。
3.3嚴格現場管理,確保工程質量
(1)規范施工程序和操作規程。按照施工規程規范,并結合黃石灌區實際情況,要求施工單位和現場施工員嚴格按照設計圖紙施工,嚴格執行技術規程規范和《技術要求》。
(2)把好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質量關。各種原材料、砂漿試塊、混凝土試塊等中間產品都按規范要求進行了檢測。
(3)堅持工程現場巡回檢查督促。專門成立了工程質量監管領導小組,抽調了1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采取24小時跟班旁站、巡視、跟蹤檢測等方式,對原材料質量、施工工序、工程質量進行現場監督檢查;發現違規操作或不合格工程,由監理部下達違規警告或返工令,及時消除工程質量隱患。
(4)牢固樹立“兩個第一”的意識,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始終堅持 “質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堅持把加強質量管理與安全管理作為項目建設中的重中之重進行統一部署,做到領導重視、目標明確、責任到位,堅持質量管理與安全管理同步,一切服從質量與安全,真正實現了工程建設的又快又好目標。
3.4規范資金管理,嚴格投資控制
為了保證黃石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各年度工程項目建設資金的按時足額到位,我們在項目資金的使用管理上實行“三專”,即專戶存儲、專人管理、專款專用。嚴格資金審批制度,規范了資金使用程序。同時嚴格按照實施計劃進行施工,按照投資計劃選定施工項目。
(1)節水效益。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實施前,灌區的老渠道沒有防滲襯砌,或大多采用塊石干砌勾縫防沖刷,由于年久失修,灌溉水利用系數約為0.412。項目實施后,受益區內的所有渠道全部實現了高標準的防滲處理,灌溉季節基本沒有跑、冒、滴、漏等現象,灌水周期從1998年的17天縮短到現在的4天。灌溉水利用系數由原來的0.412提高到目前的0.485 9,更為有效地節約了水資源,新增節水能力1 952.2萬m3,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 607.9萬kg,大大促進了灌區農村經濟的持續高效發展。
(2)社會效益。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灌區工程條件和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工程安全運行保障程度,渠系的安全輸水能力明顯提高,從而緩解了上下游用水矛盾,提高了灌溉保證率和用水效率,增強了農業抗災能力,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同時,由于險工險段和病險建筑物得到改造加固,增強了骨干工程安全通水能力,減少了滑坡塌方,避免了渠道險情的發生,保證了農業高產穩產、農民增收、社會安定。
(3)生態效益。由于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是以高標準進行設計和建設的,在建設中同時也注重了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對農田保護和水土保持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為促進當地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發揮了重要作用。
羅松青(1978-),男,大學本科,主要從事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工作,手機:13762692422。
(201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