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侃,劉 剛
(1.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杭州 310000;2.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杭州 310058)
?
浙江省水利工程質量安全檢測系統平臺的開發研究
洪 侃1,劉 剛2
(1.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杭州 310000;2.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杭州 310058)
在以標準化帶動水利現代化的大背景下,根據浙江省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工作的總體規劃和布局中,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工作信息化是整個水利現代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浙江省水利工程質量與安全監督工作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省、市、縣三級統一規范的質量與安全監督工作機制,將有效推進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工作規范化管理,提升浙江省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能力和管理水平,推進工作規范化管理,使得質量安全監督工作日趨標準化。
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信息化;質量安全監督;工作平臺
縱觀整個水利工程建設過程,工程建設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著整個工程的成敗,它關系著社會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和健康安全,是工程能否可靠、經濟、高效、環境保護和使用安全、能夠保持正常工作,發揮設計功能,達到預期目的的基礎保障。水利工程質量監督工作是對施工質量以及監理、設計、建設、施工單位的質量行為進行監督。水利工程質量監督在水利水電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測質量直接關系到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成敗。然而由于水利工程質量與安全監督工作信息化基礎相對薄弱,信息化技術應用不夠廣泛,與整個社會信息化發展水平相比差距很大,與水利現代化要求不相適應。傳統的監督工作方式和單一的監管手段已影響到監督效率和監督實效,難以適應新形勢下水利工程質量與安全監督工作要求。信息化支撐技術的缺乏已經成為制約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能力進一步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標準化管理的基礎上,努力提高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工作信息化已成為了水利發展的當務之急。
鑒于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工作信息化在整個水利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結合標準化管理的,系統梳理了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工作信息化系統的建設內容、建設環節,針對各項建設內容分析研究已有的標準、規范和技術文件,總結凝練需要規范的內容。從標準化基本理論、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系統標準化基礎及需求、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系統標準體系研究等方面,研究分析了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工作信息化系統標準化需求,初步提出了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工作信息化系統標準體系框架,為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工作信息化系統標準體系建立提供參考。并針對研發后的系統平臺開展標準化典型研究,詳細分析了數據庫和軟件功能方面需要規范的內容。本文最后總結了主要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對今后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內容提出了建議。
1.1 標準化及標準化管理
標準化是為了在一定范圍之內獲得最佳秩序,而對現實問題或者潛在問題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條款的活動。標準化管理是標準化的重要組成,是對標準化領域中需要協調統一的管理事項所制定的標準,它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標準,是對所有標準進行標準化的標準。
1.2 標準化體系
標準化體系通常是指一定范圍內的標準按其內在聯系形成的科學的有機整體。標準體系是一定時期整個國民經濟體制、經濟結構、科技水平、資源條件、生產社會化程度的綜合反映。它體現了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又反映了人們的意志與愿望,是一個人造系統。標準體系可以按照不同范圍劃分為國家、行業、專業、門類、企業等不同層次的標準體系。
為了加強水利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規范質量監督行為,完善質量監督工作程序和方法,增強質量監督的權威性和有效性,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程、規范以及經批準的設計文件,提出了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技術體系標準;以浙江省為例,浙江省于2006年8月1日印發的《浙江省水利工程質量監督工作導則》就是對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的很好的技術標準體系。
2.1 信息化系統
從水利工程全過程、各環節標準化控制和網絡化管理出發,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整合建立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和監督服務平臺信息化系統,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推進標準化管理流程關鍵點的過程控制,切實提高各類水利工程管理效能。
2.2 已頒布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我國水利工程質量與安全監督實行法人負責、施工保證、監理控制、政府監督的質量管理體制,水利工程質量與安全監督是代表政府的強制性監督,是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一環。隨著國家對政府職能轉變、監督管理工作要求的不斷深入,對監督管理的責任落實、工作實效提出了更高要求。
2.3 技術依據
1)《浙江省水利信息化建設“十二五”規劃》。
2)《浙江省水利信息網絡管理辦法(試行)》。
3)《水利部信息化建設管理暫行辦法》。
4)《水利信息化頂層設計》。
5)《水利數據中心建設基本技術要求》。
6)《水利網絡與信息安全體系建設基本技術要求》。
7)《計算機軟件需求規格說明規范》。
8)《軟件工程標準分類法》。
9)《軟件開發規范》。
3.1 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現狀分析
1)質量安全監督項目深度、廣度大幅增加。
201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和《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后,我省持續加大水利投入,大力推進水利建設,全面增強水利對經濟社會的支持和保障能力,促進我省水利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在浙江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上做出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的“五水共治”重大決策,明確要求以“五水共治”為突破口倒逼經濟轉型升級。大量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的開展,為全省水利工程的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工作任務加重,監管難度進一步提高。
2)尚未構建省市縣統一質量安全監督信息化工作管理體系。
目前,省、市、縣三級質監機構從事監督工作的工作人員,總數為340余人,而近幾年每年新增的監管項目都在3000項以上。監管項目多、任務重,人員緊缺問題相當突出。為此,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打造全省質監一張網,構建省、市、縣三級質量安全監督體系,達到監督工作信息化,是提高監督工作效率、實現科學管理的迫切要求。
3)缺乏規范的質量安全監督信息化工作流程。
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是一項復雜工程,涉及到多個環節業務和管理要素。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相關的各類紙質及電子資料格式不規范、業務流程不統一,不利于資料信息整合、共享和應用。需要在符合各項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的基礎上,結合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實際,對資料信息進行分類管理和系統填報并輔以軟件工具對信息數據加以整理、判斷和歸納,最終實現管理流程資料和版式的規范化、標準化、模板化。
3.2 軟件平臺數據庫結構
數據庫系統是整個平臺的核心,科學、合理、準確的組成分類是數據庫設計甚至與整個平臺使用成敗的關鍵。根據浙江省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信息化建設需求,按照數據庫內容梳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基礎數據庫和業務數據庫。
此外在系統運行過程中涉及到的數據種類繁多,且各業務流程中所生成的業務數據多樣,因此,需要針對各類數據特點,對其屬性結構進行數字化定義和邏輯的統一設計。
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信息化建設數據庫見圖1。

圖1 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信息化建設數據庫構成圖
3.3 軟件平臺系統的開發
3.3.1 軟件平臺的功能需求
根據前期資料搜集成果,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劃分出需求的不同層面,針對具體內容采用用例建模方法展開分析,然后在各層分析的基礎上歸納、抽象,形成系統的核心用例模型,分析利用的方法及步驟如圖2。

圖2 需求分析流程圖
3.3.2 軟件平臺的設計思路
整套應用系統項目按照下面的總體思路實現:
1)分析現有系統總體機制。
分析現有的工作流程的總體機制,包括各個業務系統的用戶登錄方式、數據處理方法以及相關的業務實現流程。
2)明確系統所要功能。
在分析現有系統機制的基礎上,明確整個項目的所有功能。
3)提供技術難點解決方案。
分析整個系統功能實現的技術難點,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技術的解決方案,確保項目開發的可行性。
4)確定統一標準規范和安全體系。
按國家及相關部門相關的一些標準規范和安全體系設計整套系統。
5)組建應用支撐平臺。
根據系統建設需要,組建應用支撐平臺,為整個服務平臺提供公共的核心支撐。
6)設計綜合應用數據庫。
按應用系統的功能設計實現相應的數據庫。
7)實現業務應用系統功能。
按應用系統的功能要求實現相應的功能。
3.3.3 總體軟件平臺架構及功能機構
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信息化建設(一期)所涉及的系統總體架構如圖3。

圖3 系統架構圖
系統平臺的建設可分為3個子模塊:即項目管理、檢測管理、移動應用。其系統模塊組成如圖4。

圖4 系統功能結構圖
3.3.4 總體軟件平臺開發技術路線
系統將統一采用微軟主流技術路線,主體采用B/S軟件體系結構進行開發,后臺數據庫采用MicrosoftServer2012,開發語言采用.NET(C#)語言,開發環境為MicrosoftVisualStudio2012。
B/S結構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操作而不用安裝任何專門的軟件,只要有一臺能上網的電腦就能使用;客戶端零維護,系統的維護更新升級非常容易,成本低。B/S結構的使用越來越多,特別是由需求推動了AJAX技術的發展,它的程序也能在客戶端電腦上進行部分處理,從而大大減輕了服務器的負擔,并增加了交互性,能進行局部實時刷新。
相比C/S體系結構,B/S體系結構也有許多不足之處:缺乏對動態頁面的支持能力,沒有集成有效的數據庫處理能力;系統擴展能力差,安全性能難以控制;在數據查詢相應速度上B/S要遠遠低于C/S體系結構。因此除信息的部分后臺統計計算模塊將采用C/S體系結構進行開發。
基于以上開發出了基于標準化管理理念的“浙江省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平臺”系統,如圖5。

圖5 登錄主界面
3.3.5 軟件平臺效益評價及推廣應用前景
3.3.5.1 經濟效益
本系統平臺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質監項目管理工作方式得到改變,促使管理工作更加精細化,提高管理效能和管理快速反應能力,因而可以直接帶來生產、工作效率的提高,人工、費用、成本的減少等效益。為信息化建設指明方向,優化配置管理資源,充分共享信息資源,集約化的建設將成倍減少重復投資建設、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水平和效能,所以在信息資源開發與應用過程中資金的節約本身就是效益。
3.3.5.2 社會效益
通過該系統平臺的實施,質監信息化水平將得到提高,質監工作的日趨透明,政府形象得到改善,增強公眾對政府的信任感。
本系統平臺的社會效益來源于3個方面:①信息化技術本身帶來的高效。顯然,相比于質監管理傳統的工作方式而言,實施信息化以后信息的傳遞、處理效率有了飛速的提高;②先進管理模式的固化。理順和規范了業務流程,改進不合理的業務環節和堵塞管理漏洞,減少人為的隨意性,信息化為其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技術基礎;③協同效應。本項目的實施真正為全省質監實現了信息快速傳遞和共享以及其他的信息處理服務,建立了更廣泛的溝通平臺,大大降低了省級、市縣級監督機構之間以及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交易成本,平衡協調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降低經營風險。
通過該系統平臺的研發、將工程管理的各項標準具體細化到每個崗位和崗位人員,將工程管理任務和責任各方面“元素化”地細化到崗位職責,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對工程管理實行標準化控制、程序化管理以及網絡化監管。這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浙江省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平臺”系統是符合現如今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工作信息化建設的需求的標準化管理理念軟件平臺。
通過“質量安全監督移動工作”軟件平臺的應用,使得質量安全監督項目管理工作方式得到改變,促使管理工作更加精細化,提高管理效能和管理快速反應能力,因而可以直接帶來生產、工作效率的提高,人工、費用、成本的減少等效益。為信息化建設指明方向,優化配置管理資源,充分共享信息資源,集約化的建設將成倍減少重復投資建設、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水平和效能,同時,通過“質量安全監督移動工作”軟件平臺的實施,質監信息化水平將得到提高,質監工作的日趨透明,政府形象得到改善,增強公眾對政府的信任感。
鑒于“質量安全監督移動工作”軟件平臺是初次應用于實際,難免會存在紕漏和不足之處,下一步將通過系統功能優化升級、提高數據流轉效率、穩定數據檢索服務、健全各類工程基本數據和獲取的機制,通過對系統內已有數據資料的清理和歸納,確保工程數據的現時性與可靠性,進一步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在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礎上,根據總體設計方案的規劃,通過對各類工程管理工作進行充分調研驗證,摸清審批流程及成果規范,完成現有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平臺的功能升級和集成部署。
[1]王葉琴,余麗華,程海洲.寧波市大中型水庫現代化建設指標體系探索[J].浙江水利科技,2014(01):76-78.
1007-7596(2016)10-0029-04
2016-09-26
洪侃(1984-),男,浙江常州人,工程師,從事水利信息化研究工作;劉剛(1991-),男,黑龍江綏化人,研究生在讀,從事水文水資源和水利信息化研究工作。
TV523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