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稻強米弱”推進供給側改革
文/武舜臣 吉洋杉
“稻強米弱”是稻米市場中反復出現的價格扭曲現象,擠壓了稻谷加工業的利潤空間,但一定程度的“稻強米弱”卻能倒逼糧食加工業轉型升級。因此,面對“稻強米弱”,政府首先要對其程度及結構作出判斷,并在此基礎上,擇時擇機對稻谷加工業進行干預,助力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障糧食安全。
1.產能過剩嚴重,資源利用效率低
2008~2014年,稻谷加工業平均產能利用率僅為44.87%,與國際經驗上70%的產能利用率相比,處于較低水平,更是遠低于美聯儲公布的嚴重產能過剩標準81%。同時,我國大米加工企業多而小,布局分散,且重復建設,外加設備技術落后,開工率不高,導致大量的產能浪費。過剩的產能導致產出增多,市場競爭加劇。
2.政策主導性偏強,市場化推進緩慢
伴隨著市場化改革和國有企業改制的推進,稻谷加工業市場化程度有所提升。然而,在托市政策的背景下,加工業政策性特征依然突出,政策主導的經營特征明顯。其中,2010年政府設定政策性糧食拍賣產能門檻后,企業為獲得拍賣價格而擴大產能的行為便是政策主導經營的突出表現。
3.產能結構不合理,產業鏈條短
我國大米加工企業以初級加工為主,半成品較多,制成品較少,產業鏈條短。此外,稻谷加工業內部產能過剩集中在中低端環節,深加工環節產能仍顯不足,稻谷加工轉化增值比也低于發達國家。同時,稻谷過度加工嚴重,兩次以上拋光現象普遍(業內經驗顯示,每增加一道拋光能耗增加8~10KW.h,碎米率將增加1%~2%),加工精度過高。在2014年的大米產成品中,一級二級大米占比達91.1%,三級和四級大米占比僅為7.5%和0.8%。過度加工降低了出米率,如2014年出米率僅為63.5%,遠低于日本等國的70%。
4.副產品利用水平低,增值能力差
稻谷加工中會自然產生稻殼、米糠和碎米等副產品。其中,稻殼可用作能源及化工原料,米糠可用來制作米糠油或提取植酸鈣、谷維素等產品,碎米則可用作淀粉轉化、生產米粉制品或麥芽糖醇等產品。然而,從目前現狀看,副產品利用率不足現象普遍。據統計,2014年制油用米糠占米糠總量的比重僅為7.26%,發電用稻殼和供熱用稻殼占比分別為5.31%、15.04%。
5.品牌建設滯后,產品同質化嚴重
品牌是實現產品差異化、使稻谷加工企業產品能夠溢價銷售帶來超額價值的重要模式。國內加工的大米主要以中低端產品為主,品牌附加值不高,多數中小型大米加工企業傾向于使用集體品牌,然而,由于集體品牌契約及搭便車等問題,現今的大米品牌未能實現細分市場的目標,消費者淡漠的品牌意識也進一步助推了成品米市場的過度競爭。大米是薄利產品,大部分企業不舍得花錢塑造自己的品牌,從而深陷低端市場,難以突破重圍。
“稻強米弱”從根本上說是產業鏈不同環節價格形成機制差異導致的上下游差價或比價扭曲,表現為市場上大米價格低迷不振,而稻谷價格卻堅挺上揚。然而,想要對“稻強米弱”有一個更準確的判斷,需要全面而合理的評判標準。
1.“稻強米弱”的基本判斷
“稻強米弱”判斷標準多樣,判斷結果不盡相同??傮w來說,“稻強米弱”結論的得出來自稻谷和大米的價格比較,這種比較也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價格絕對值比較,第二種是價格增幅比較。此外,不論是稻谷還是大米,流通不同環節都有各自的價格統計,其中,稻谷價格有收購價、批發價與到廠價,大米價格有出廠價、批發價與零售價。因此,稻米價格類型及方法選擇的差異,也會對“稻強米弱”結論的得出帶來影響。
2.“稻強米弱”的特征分析
“稻強米弱”是短期局部現象而非長期整體現象。從米稻批發價價格比看(見表1),2008年以來,多數年份月度均值均高于1:1.4的理論臨界值。相應地,年度價格增長率比則呈現在1上下浮動的特征,“稻強米弱”并非常態,年度層面的“稻強米弱”并不突出。從月度數據絕對值比看(見圖1),除2009~2010年間的晚秈米晚秈稻價格比外,同樣未表現出明顯的“稻強米弱”現象。
當然,“稻強米弱”的判斷并非毫無依據。如2008年8月下旬,江西省新余市每50公斤早稻收購價為95~96元,相比年初漲幅達15%,而早米批發價為132元,漲幅不足5%;2012年12月20日湖南省長沙市早秈稻到廠價格為2660 元/噸,同比上漲220元/噸,大米出廠價為3800元/噸,同比上漲200元/噸。以上事實說明,短期內或局部地區間確實存在稻谷漲幅高于大米的現象。總體而言,國內的“稻強米弱”是一種短期、局部現象而非長期整體性現象。
稻谷加工業承載著稻谷到大米的形態轉化,是稻米產業鏈中受“稻強米弱”沖擊最復雜的環節。一方面,高價的稻谷提升了稻谷加工業的投入成本;另一方面,疲軟的大米價格蠶食了稻谷加工業的利潤空間。稻谷加工業在“稻強米弱”雙重擠壓下,降低了開工率,加劇了產能過?,F狀,使糧食加工業面臨嚴重的利潤危機。
從現有資料看,稻谷加工業同樣是“稻強米弱”分析中最受關注的環節?!暗緩娒兹酢钡碾p重擠壓環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倒逼稻谷加工業轉型升級,助力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然,過度惡劣的環境將對稻谷加工業發展轉型帶來不利影響。在深加工能力不強、副產品利用率過低及品牌效應不足的背景下,較強程度的“稻強米弱”無疑會惡化競爭環境,加重產能過剩現狀,最終阻礙稻谷加工業的發展。
此外,在糧食安全戰略背景下,面對“稻強米弱”這一不利沖擊,地方政府難免有了更多介入稻谷加工業發展的理由,間接影響稻谷加工業,往往會強化稻谷加工業的政策性特征。因此,合理判斷“稻強米弱”對稻谷加工業的影響程度,并選擇合適的介入方式對行業運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表1 米稻批發價比值年度走勢

圖1 米稻批發價絕對值比值月度走勢
稻谷托市政策背景下,稻米產業鏈不同環節間有著差異化的價格形成機制,這也構成了現階段“稻強米弱”的形成基礎。然而,考慮到判斷標準不一及局部短期性特征,“稻強米弱”對稻谷加工業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因此,為解決稻谷加工業現階段發展問題,推動稻谷加工業供給側改革,面對“稻強米弱”呼聲政府的政策介入應更為謹慎。
1.認識“稻強米弱”,合理判斷是基礎
根據本文分析,不同判斷標準,“稻強米弱”結論的得出也有差異??紤]到“稻強米弱”不利影響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中下端的加工企業部分,且相比于消費者和稻農,加工企業有著更強的實力和影響力。由此,政府應當對過多的“稻強米弱”呼聲作出準確判斷。此外,考慮企業自身原糧庫存調劑及副產品收益,“稻強米弱”對糧食加工業的影響也存在差異。因此,企業庫存及米糠、碎米及稻殼等副產品價格變動也應成為“稻強米弱”下政府是否扶持稻谷加工企業的重要依據。
2.借力“稻強米弱”,助推供給側改革是手段
對“稻強米弱”下的稻谷加工業,政府應當有清晰的認識。一方面,通過一定的判斷標準,確定是否有必要加強對該環境下稻谷加工業的政策干預;另一方面,如果干預是必要的,政府又該如何進行政策設計,助推供給側改革。就后者而言,政府對稻谷加工業扶持的力度及結構,將直接關系到“稻強米弱”下稻谷加工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如果政府更多地扶持相對低效的國有稻谷加工業,這會進一步扭曲行業要素配置水平,阻礙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推進。相反,如果政府將政策扶持目標集中在要素市場完善、公共服務供給、技術創新鼓勵等方面,則能與“稻強米弱”形成合力,共同推動糧食加工業的轉型升級。
3.破除“稻強米弱”,糧食市場化改革是根本
盡管充分利用“稻強米弱”有助于稻谷加工業的轉型升級,但“稻強米弱”畢竟是一種非合意的政策引致性扭曲,不利于糧食流通市場化的推進。因此,改革現有稻谷托市政策、完善稻谷價格形成機制才是確保稻谷加工業市場化進程順利進行的根本保障。其中,2014年起政府實施的目標價格政策就是引導糧食價格回歸市場、發揮市場價格決定作用的有益嘗試。因此,應進一步完善和推進目標價格制度,并嘗試平衡稻米產業鏈各環節的政策力度,讓市場在稻米產業鏈各環節的價格形成中都能發揮決定性作用,為稻谷加工業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糧食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河南省濟源市委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