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小說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借助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者的思想傾向,并與時代精神相應和。因此,鑒賞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傾向是提高對小說的閱讀鑒賞能力的關鍵。那么,如何鑒賞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呢?大致來說,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分析環境描寫,探究形成人物性格的社會原因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分為社會環境描寫與自然環境描寫兩種。自然環境對人物命運有時也有影響,但決定人物命運的主要是社會環境。如《祝福》中的祥林嫂、《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別里科夫等,他們的性格與命運無不為環境所決定。
分析環境描寫,需注意兩個要點:一是有些環境描寫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特點,顯露出影響主人公性格發展和命運變化的社會原因。如《祝福》開頭及結尾對“祝福”現象的描寫,揭示出當時的社會背景:辛亥革命后,階級關系依舊,風俗習慣依舊,人們的思想意識依舊,即封建勢力及封建迷信思想對農村的統治依舊,從而展示出祥林嫂生活的典型環境,為她之后的悲劇發展提供了背景。二是通過環境描寫,直接反映人物性格特點。如《祝福》中對魯四老爺書房的描寫,特別是對那副對聯的描寫,將一個沒落的封建衛道士的形象展示在我們面前。
二、分析故事情節,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故事情節一般是通過描寫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沖突,以及由此引發的人物關系、人物命運的變化來展開的。在情節的推進中,通過描寫人物外貌、行為和心理狀態,再現人物的鮮明個性(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對林沖蓋火盆、摸火種細節的描寫,形象地表現了他做事縝密、細心的特點)。所以鑒賞人物形象往往要從情節入手,根據情節來議論人物。
2014年高考全國新課標Ⅱ卷選考的是葉紫的《古渡頭》,作品以抒情的筆調敘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靈世界,反映了動蕩不安的現實,表達了作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點呢?首先,從他與“我”之間直率的對話,并主動留“我”在船上住一宿,可看出他的坦誠熱情和樂于助人。其次,從他在風霜雨雪中堅持過湖等情節可看出他堅強不屈、不畏辛苦、自食其力的性格特征。最后,從他盡管抱怨老天不公,但始終沒有向命運屈服,可以看出他堅忍不拔的品質,從他唱的歌中可以看出他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三、分析人物性格的復雜性,把握其全面性
小說中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復雜的,具有多重性,我們要多角度分析。例如王安憶的《洗澡》,取材于“洗澡”這樣的日常小事,表現當代市民的平凡人生;通過“洗澡”引發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和人際關系變化的敏感及思考。作品中的“他”具有哪些性格特點呢?從小說看,不招呼用車、討價還價、不買冷飲、自制橘子水等,體現了主人公“精明、節儉,有些小氣甚至吝嗇”的特點;對小伙子問話的想法及應答,體現了主人公“敏感、謹慎、細膩、多慮”的性格特征;因天熱不忍心再還價、想買兩瓶冷飲、給小伙子橘子水喝,則體現出主人公“心地較為善良,通情達理”。
四、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人物形象是作者與讀者進行情感交流的媒介。優秀的作家多是通過筆下人物來描繪他所處的時代,表達他所領悟的生活哲理;讀者可通過鑒賞人物形象,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質。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各種描寫手法的運用。
(一)肖像描寫展示的是人物的外在特點。比如蘇聯作家瑪克西姆·高爾基在《烏米》中寫道:“烏米坐在門旁的石頭上,她的身材勻稱頎長,白發蒼蒼。她那布滿細小皺紋的臉,已被太陽曬成了棕褐色……烏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臉迎著我。她的臉在微笑時皺得越發厲害了。她的眼睛年輕而明亮,眼里燃燒著專心致志的期待之火。”作者借助對烏米眼睛的描寫,凸顯人物的堅忍、執著,使其形象清晰地印在了讀者的腦海中。
(二)人物的行為與性格是統一的。什么樣的性格決定有什么樣的行為,因而把握動作描寫也是了解人物性格的一個重要途徑。比如鐵凝的《孕婦和牛》,小說借助舒緩、從容的敘述,表達了一個將為人母的農村少婦內心的喜悅與幸福,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文中寫道,孕婦將白紙平鋪在石碑上。當她打算落筆,才發現這勞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卻支配不了手中這桿筆。她努力端詳著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膽怯而又堅決地落下了第一筆;夕陽西下,孕婦伏在石碑上已經很久。她的臉紅彤彤的,茁壯的手腕不時地發著抖。可她不能停筆,她的心不叫她停筆……這些生動的細節描寫,既突出了“她”對文化知識的朦朧追求——雖然不識字,但這并不影響“她”對文化的尊重,更揭示了一個沒有文化的農村女人在將為人母時的責任感——在“她”看來,學會認這幾個字,將來就不擔心孩子的提問了。“她”對于人生和未來生活,無疑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三)語言描寫是揭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語言習慣,所以從語言入手,就不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了。如英國作家大衛·洛契佛特的《魔盒》,主要運用語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你進屋時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標簽。我這一輩子都在接待旅客。我看得出你的心境不佳”,這體現了主人公貝格斯太太觀察敏銳;“沒錯,是空的……40年前,我媽將這盒子合上捆緊,同時也將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聲響、家的氣味和家的場景統統關在里頭了。自此以后,我一直沒將盒子打開過。我覺得這里頭仍然充滿了這些無價之寶呢”,則說明她熱愛故土,珍視親情。
此外,心理描寫等刻畫人物的手段也是分析人物形象時不能忽視的重要方面。
閱讀下文,完成1~4題。
生命的消失
邢慶杰
厲求良看到那只狼的時候,他唯一幸存的伙伴陳小米正背對著狼坐在沙地上,從脫下來的旅游鞋里往外倒沙子。
厲求良下意識地抓起了身邊的拐杖,那是一根胳膊粗的胡楊木,沉重如鐵。狼戒備地看了他一眼,又看了他一眼,慢慢地向陳小米逼近了。狼快接近陳小米的時候,恰好遮住了西照的陽光,狼在厲求良的眼里就成了一個通體發光的輪廓,像一幅圖騰。厲求良心念一動,放下了拐杖,他一邊緩慢地往后挪動著身子,一邊從挎包里取出了照相機,安上長長的鏡頭,對準了狼和陳小米。
厲求良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攝影家,但他的名氣僅限于他工作和生活的那個城市,出了那個城市,就沒人知道他了。他已經年近五十了,還沒有拍出過一幅讓自己滿意的作品,沒有在正規的全國攝影作品比賽中拿過一次獎,這讓他十分苦惱。正因為如此,當他在省報上看到一家旅游公司組團去巴丹吉林大沙漠進行探險旅游時,就不假思索地報了名。他想,大漠的自然風光一定會給自己帶來素材和靈感。但是,當他一路舟車勞頓深入到大沙漠中時,他感到很失望。他所看到的,全是在一些旅游掛圖和圖片庫中經常看到的景色,毫無出奇之處。更糟糕的是,當他正準備無功而返時,卻遭遇了鋪天蓋地的沙漠風暴。風暴過后,他艱難地從沙子中爬出來,發現全團十幾個人,只剩下他和一個叫陳小米的年輕人了。
他和陳小米在沙漠里已經跋涉三天了。三天來,他們已經熟悉得像多年的老友。陳小米剛剛三十出頭,卻已經是一個成功人士了,他的公司同時在供著十個貧困大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在當地也是很有名氣的。
這已經是風暴過后的第三天傍晚了,他們帶的水也喝完了,如果明天再走不出去,那就只有葬身于大漠了。
陳小米已經抬起頭,看到厲求良正用鏡頭對著他,就笑了,露出了一口潔白的牙齒。
厲求良的手劇烈抖動起來。
陳小米好像感覺到了來自背后的危險,他將頭扭向了背后。
霎時間,狼準確地銜住了陳小米的喉嚨……
厲求良按動了快門,嚓、嚓、嚓……
整個過程,厲求良拍了二十多張,直到把相機里的膠卷全部用完。
狼走了,留下了陳小米殘缺不全的軀體和呆若木雞的攝影家厲求良。
第二天,厲求良遇到了另外一支探險隊,他獲救了。
在這一年的全國攝影作品評選中,一組名為“生命的消失”的作品獲得了自然類一等獎,但是,獲獎者遲遲沒有露面。后經與其單位聯系,才得到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獲獎者厲求良在接到獲獎通知的第二天就失蹤了,他在自己的辦公桌上留了一張紙條,上面只有一句話:沙漠圓了我的夢想,我要在那里長眠。
(選自《短篇小說(原創作品版)》,有刪改)
1.這篇小說從沙漠遇狼的情景寫起,然后再寫厲求良參團探險旅游的原因和沙漠中遭遇風暴的經過,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
2.在厲求良眼里,“霎時間,狼準確地銜住了陳小米的喉嚨……”如果把“準確地銜住”改為“死死地咬住”好不好?為什么?
3.小說描寫拍照的聲音時,三個“嚓”之間用了頓號而非逗號,請品味作者的用意所在。
4.關于《生命的消失》這篇小說的主題通常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是鞭撻人性中的“丑”,另一種認為是剖析人性中“美”與“丑”的矛盾對立。你贊同哪一種看法?請結合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闡明理由。
1.參考答案 作者運用倒敘手法,突出人與狼對峙的尖銳矛盾,渲染緊張氣氛,更能吸引讀者關注故事情節的發展。
解題探究 本題考查分析作品結構、領悟作品藝術魅力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和D。小說開頭就寫沙漠中遇狼的情景,然后回過頭來交代厲求良參團探險旅游和遭遇風暴的經歷,從記敘順序看,顯然屬于倒敘。而其表達效果,主要在于增強小說的吸引力。
2.參考答案 狼吃人本是極為血腥的場面,但在為事業平庸而苦惱的厲求良看來,卻是難得的攝影素材。“準確地銜住”表現了他此時對藝術的狂熱和對生命的漠視,將他被名利扭曲的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如果改用“死死地咬住”則沒有這樣的表達效果。
解題探究 本題考查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語句的表現力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此題難度較大,解答時除需聯系上下文(主要是第三段)外,還應結合作品主旨,深入品味。
3.參考答案 因為事情發生在頃刻之間,拍攝機會稍縱即逝。用頓號,意在突出人物拍攝動作之迅速,傳神地表現出他渴望一“拍”成名的迫切心情。
解題探究 本題考查欣賞人物形象、賞析作品內涵、領悟作品藝術魅力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厲求良按動了快門,嚓、嚓、嚓……”與前面的“厲求良的手劇烈抖動起來”,其實都含蓄地表現出主人公內心強烈的情感。
4.參考答案 我贊同第二種看法。厲求良熱愛攝影,為拍攝滿意的作品,他參加了沙漠探險旅游,這種孜孜以求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這是他人性中“美”的一面。但他為了拍到能獲全國大獎的照片,任由狼吞噬同伴的生命,這又將其人性中“丑”的一面暴露無遺。當然,在完成“生命的消失”這組作品時,他的內心是矛盾而痛苦的,看到陳小米對他笑時,他意識到一個美好的生命即將消失,為自己丑惡的行為感到羞恥,所以“手劇烈抖動起來”。作品獲獎后,他沒去領獎,因為他知道這是用同伴的生命換來的;他打算長眠沙漠,是想用生命為自己丑惡的靈魂贖罪。所以,我認為這篇小說的主題是剖析人性中“美”與“丑”的矛盾對立。
解題探究 本題考查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對作品進行個性化解讀的能力,能力層級為F。組織答案時,題干中“結合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要求不容忽視。如贊同第一種看法,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