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加拿大特約記者 陶短房

這幾年法國等一些歐洲國家流行過“圣誕毛衣日”,據商家稱,傳統上在法國每年12月16日是所謂“國際圣誕毛衣日”,這一天人們應該穿上大紅大綠、圖案夸張怪誕的毛衣招搖過市。
歐洲國家年輕人、尤其職場男性對“國際圣誕毛衣日”趨之若鶩,屆時都會穿著爭奇斗艷的“圣誕毛衣”上大街、擠地鐵,甚至進辦公室。在不同的國家,圣誕毛衣日的日期也不盡相同。
商家推波助瀾,力圖將之打造成一種時尚和潮流。對此欣賞者有之,認為“幼稚”“實在太難看”“簡直是浪費”的也大有人在,因為太過“另類”,“圣誕毛衣”在“國際圣誕毛衣日”之外幾乎很少被人公開穿著,而翌年這些“趕時髦者”又通常會在商家的不斷慫恿下買新的。
12月13日,法國《世界報》刊出一篇題為“‘國際圣誕毛衣日究竟從何而來”的文章,指出這個所謂“傳統節日”其實源于加拿大的“全國毛衣日”,只有5年歷史,而且原本和圣誕一點關系都沒有。加拿大的“全國毛衣日”不帶有任何商業色彩,是出于環保節能而流行起來的,但在商家的炒作下,逐漸演變成“圣誕毛衣日”,環保節能因素被“邊緣化”,不過也有一些慈善活動是利用“圣誕毛衣日”來開展的。
眾所周知,加拿大是北半球高緯度國家,冬季漫長,許多省市一年中有半年甚至更久需要開暖氣。而加拿大又是極為重視環保的國家,許多環保組織都起源于加拿大,民眾環保意識非常強。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研究認為,恒溫器對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影響很大,僅僅住宅暖氣,每年便制造4400萬噸溫室氣體。在他們看來,只要每個加拿大人把暖氣溫度稍微調低兩度,每年便可減少220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這相當于少讓35萬輛汽車上路。
因此,2011年2月,WWF在加拿大發起了“全國毛衣日”活動,將每年2月第二個周四定為“全國毛衣日”,呼吁加拿大人當天將暖氣溫度調低3度,并穿上毛衣御寒,以顯示自己對節約能源的支持。WWF要求支持“全國毛衣日”的人士在其網站上登記,積極鼓勵家人、朋友和所有認識的人參與“全國毛衣日”活動,宣揚“小事情、大影響”意識,鼓勵同事、同學在公司、學校里舉行“全國毛衣日”慶祝活動,在社區舉辦毛衣派對,邀請大家一同分享這一好玩且有意義的活動。
2011年的“全國毛衣日”活動獲得許多學校、企業的支持,最先響應的是新斯科舍省戴爾豪斯大學,該校資源持續發展辦公室的特蕾莎·登普西修改學校暖氣使用規則以配合活動,還組織“毛衣派對”,召集學生晚上集體去聽音樂會,以避免在寒冷室內無法忍受。
WWF在此后又連續舉辦了相同的活動,旨在鼓勵人們反思如何善用能源,節約能源,促使大家在對抗氣候變化方面作出貢獻。但對“全國毛衣日”,加拿大國內爭議的聲音并非不存在。
一些批評者指出,“全國毛衣日”活動作秀成分太大,普通民眾參與熱情并不像WWF所宣稱的那么高,迄今已舉辦了好幾年,但影響最大的地方仍然是大學校園。有人認為,一些地方,2月份仍然滴水成冰,將室溫降低3度,會嚴重影響工作效率,且加拿大是老齡化社會,許多家庭都有老人,這樣做也會帶來很多問題。一些人還指出,室溫一升一降間能耗其實更大。
關于“圣誕毛衣日”的源頭還有不少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是來自英國,還有一種說法是源自溫哥華大學生2002年組織的“丑陋的圣誕毛衣晚會”,也有人認為自從電影《單身日記》上映后,圣誕毛衣變得十分流行。▲
環球時報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