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寶忠在光緒末年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他是科舉制度下成功士人群體中的佼佼者,充任南書房行走20年,久值內廷,深受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優遇:“為考官、學政、監臨凡九,儒臣之榮,得士之盛,近世所罕覯。”但是,庚子后清廷實行新政,新舊體制更替,袁世凱北洋勢力崛起,政潮跌宕,陸寶忠執掌臺諫,卻屢忤當道,以至抑郁而終,曾引起不少官僚士人的同情。陸寶忠的部分日記原稿由其后人保存至今,既是研究陸寶忠本人及南書房翰林的珍貴資料,也是研究晚清政治史和科舉制度的原始文獻。
陸寶忠的未刊日記現存13冊,包括光緒時期任湖南學政、山東鄉試正考官、順天學政時的日記,以及部分戊戌、己亥、丙午、丁未年的京官活動日記。從中可以看到丙午官制改革和丁未政潮前后清廷內部派系斗爭的動態,特別是袁世凱勢力膨脹后,陸寶忠等正途出身的官員與袁黨較量、斗爭的一些內幕。在廢科舉、興學堂的時代背景下,像陸寶忠這樣通過“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路徑取得成功的官員群體,漸漸失去往日的權勢,其困惑、無奈的心態也見諸日記中。
(摘編自《江漢論壇》2016年第6期,作者:馬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