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楓逸
近日,最新的政府網站抽查成績單亮相。2016年第二次全國政府網站抽查情況顯示,大部分政府網站逐漸告別“僵尸…睡眠”等問題,總體抽查合格率達85%,高于第一季度的81.5%。其中,今年以來共關停6718家政府網站,縣級以下占93%。(8月11日《人民日報》)
政府網站抽查合格率上升的背后,6000多家不合格網站的關停無疑起了重要作用。按照有關部門負責人的說法,沒有人力、財力保障的政府網站,要堅決予以關停。的確,由于缺乏人力物力后盾,一些政府網站更新不及時、信息不準確、互動不回應、服務不實用,被公眾詬病為“僵尸網站”。像這樣的“四不”網站,食而無味,何不棄之?
不過,“僵尸”政府網站絕不能一關了之。互聯網時代,政府網站成為政府履職的一種方式,大量信息發布和服務功能都是通過政府網站完成的,百姓從中獲得了方便和實惠。從責任政府的角度講,辦好政府網站是各級政府的必修課,為逃避檢查而關閉網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基層政府網站是不合格網站的重災區。關停的6000多家政府網站中,縣級以下數目超九成。而此次抽查的746個政府網站中,發現不合格的112個,77.7%集中在縣級以下。那么是基層政府網站沒有存在價值嗎?恰恰相反,基層政府部門身處服務群眾的最前沿,是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的主要力量。基層政府網站是群眾了解黨和政府的窗口,是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關鍵環節。其能否辦活辦好,發揮作用,直接關系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以及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形象。
基層政府網站之所以成為“老大難”,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官念”所致。一些基層政府和部門建網站只是跟風隨大流,領導干部內心缺乏對辦好政府網站重要性的認識,甚至擔心信息公開了,群眾會給政府工作出難題、找差錯,索性將網站束之高閣。其次,缺乏人力財力保障。長期以來,各級各部門的網站都是“分散投資,分頭建設”,建設運營成本較高,基層政府往往因資金緊張而缺乏動力。基層網站大都由部門的辦公室兼管,沒有專人負責,在維護時間、業務水平和技術能力等方面存在困難,“重建輕管”問題普遍。此外,內容資源匱乏也是重要因素。基層部門的職責比較單一,信息資源相對較少,影響了網站質量,對公眾缺乏吸引力。抽查結果顯示,一些基層政府網站使用率較低,日訪問量僅個位數。這又反過來影響了有關部門對于網站更新維護的積極性,陷入惡性循環。
關停“僵尸”政府網站,必須做好“破”和“立”兩篇文章。在加強宣傳引導,完善制度規范,推動地方政府和部門重視網站建設的同時,還要通過資源整合,有效解決制約基層政府網站發展的瓶頸問題。合并同級政府部門現有的職能相近或相關的網站,或由上級政府職能部門自上而下建設統一的網站平臺,推動政府網站由“一群網站”向“網站群”發展,從而提高網絡資源使用效益,破除信息孤島現象。在此基礎上,網站的技術維護可以統一外包給專業機構,政府部門可以集中精力做好信息的發布工作,及時回應群眾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