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杉
政府關注點從管理總需求轉向管理總供給,這也意味著“三駕馬車”概念慢慢淡化。從總需求結構看,拉動增長的核心是投資,而為了保持一定增速,政府可以通過增加政府性投資來改善總需求,這是典型的凱恩斯主義管理方法。如果轉向改善供給,則未來增長更多依靠勞動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按照供給經濟學理論,個人和企業提供生產要素和從事經營活動是為了謀取報酬,對報酬的刺激能夠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市場可以通過要素報酬機制自動調節要素供給和利用。在這種思想下,要想增加要素供給,提高要素報酬,就應當消除阻礙市場調節的制度因素。
改革是增長的動力,是完成“十三五”的必要條件,同時改革也是利益調整和重新分配。改革搞得好可以刺激要素供給,改革出現問題,則可能導致經濟硬著陸,甚至社會不穩定。因此,保持宏觀經濟穩定,是確保改革前行的基礎。社會政策托底,則確保勞動者利益有所保障。在這樣考慮下,改革與穩增長需要進行適度平衡,改革需要慢工出細活。
不過就施工圖而言,產業政策能否精準,微觀能否最終搞活,變數較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十三五”主要產業發展方向,但在產業規劃方面,政府應該更多依靠市場選擇來進行資源配置,而不是依靠行政規劃。因為改革的目標就是讓市場配置要素,進而搞活微觀,增加要素供給。因此可以講,只有微觀搞活,才可能產業搞準。要實現結構性改革,最終體現在產業結構變化和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因而搞活微觀是改革的難點所在。
從目前改革狀況看,雖然政府不斷簡政放權,但企業經營仍然受制于制度困擾,行政權力有意識的作為和不作為,實際影響著企業運營。
從中央決策看,認為要完成經濟結構性改革,需要抓住四個關鍵點,包括化解產能過剩、消化房地產庫存、降低企業成本、發展股票市場。
化解產能過剩,消化房地產庫存,這都是結構性調整題中應有之意,而降低企業成本,發展股票市場,可能是政府急需要做的事情。
降低企業成本已經成為共識,未來幾年政府會加快財稅改革,同時進一步降低稅賦,以增加個人和企業要素報酬,從而改善供給。政府可能考慮的方式是,要確保財政支出穩定不下降,在減稅同時,以擴大債務規模方式維持收入。宏觀經濟動態理論認為,減稅可以增加當期需求,刺激增長。如果自由市場經濟均衡狀態是動態無效率的,則引入國債可以改善社會福利,并且能使經濟達到資本積累黃金律狀態。
股票市場在結構性改革中,被放到了重要位置。企業融資是微觀搞活的重要保障,在傳統融資條件下,企業融資遭受所有制約束和規模約束,唯有發展直接融資和普惠金融,才能幫助企業擺脫融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