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錦全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習近平于當日正式簽發主席令,《慈善法》于今年9月1日起實施。至此,慈心善舉上升到國家層面成為國家意志。慈善法的落地成為我國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成為慈善事業發展的里程碑而載入史冊。標志著我國慈善事業邁上了法治軌道,成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慈善法的出臺為規范社會、政府和個人在慈善事業中的關系奠定了法律基礎,也是創新社會法理方式,推進“四個全面”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增強我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舉措。慈善法的出臺,將進一步增強全民的慈善意識,優化社會慈善氛圍,激發社會成員義行善舉的熱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
《慈善法》作為我國首部慈善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經歷了長達10年的調研起草和修改,被喻為我國“開門立法”的典范,《慈善法》系統規范全社會的慈善行為,法律制定的各項規范,既針對各級政府的管理行為,也針對社會組織的運行管理和每一位公民的慈善方式,是依據我國實際情況并借鑒國際經驗,全面系統地確立起我國慈善事業發展所需要的現代規范,慈善法對傳統的慈善內涵進行了更為廣義的界定,從“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救災救難”狹義上的“小慈善”擴大到將“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等活動都囊括在內,形成了“大慈善”的格局。這一界定不僅是一次巨大的慈善理念與公共倫理的升華,而且為我國慈善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中華民族素有扶貧濟困,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慈善的暖流延綿不斷,源遠流長。從漢代的“施粥”,到隋代的“義倉”;從明代的“同善會”到清代的“安濟堂”,無不閃耀著人間慈善的光芒。今天,我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陽光普照下,沐浴著改革開發,民族復興,放飛中國夢的春風,在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上奮進,中華民族的這種優秀傳統和美德,正在不斷得到弘揚光大。
海南自古就有慈悲為懷、樂善好施、扶貧濟困、鄰里守望、互幫互助的優良傳統,據《光緒澄邁縣志》記載,明清兩代是海南傳統慈善事業興起和發展的時期。自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開始,歷代朝廷均在海南實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措施,由此吸引了大批外來移民。人口的增加,在促進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致使游民乞丐不斷出現,貧苦無助、老弱無依的現象日益增多,影響著社會秩序的穩定。為解決此類問題,海南地方政府曾設立多種類型的慈善機構,其中以恤孤濟貧機構、育嬰慈幼機構、助喪義葬機構、行旅濟助機構、捐資襄學機構五種類型的慈善機構為主,廣泛開展社會救濟活動。幾百年來,海南慈善以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不斷積累向前推進,民間慈善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受惠困難群體日益增加,形成了海南特色的慈善優良傳統和積淀了深厚的民間慈善資源。
海南建省后,海口作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歷屆領導一直秉承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緊跟黨中央的部署,把發展慈善事業作為一項重大民生工程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不斷加強對我市慈善工作的領導,從思想指導、機構設置,人員配備,資金投入等各方面全力支持。在搶險救災、弱勢群體的救助等方面,始終不忘初心,勇立潮頭。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多次組織大型的慈善公益活動,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全國五省出現干旱,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海南強降雨洪災,四川雅安地震,2014年海南遭受百年不遇的超強臺風“威馬遜”的肆虐等自然災害面前,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開展抗災賑災活動,先后向社會募集善款三億七千多萬元,并遵循公開、透明的原則,堅持專“款(物)專用,重點定向使用”的原則,及時將善款(物)發放到災區災民手中。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孫新陽剛來海口履職,就多次在媒體上公開對海口頻頻出現的義行善舉進行點贊,不斷推動海口首善之城建設,提升海口愛的溫度。
隨著“雙創”工作的深入開展和我市社會經濟事業的發展壯大,人們的慈善意識不斷增強,椰城處處慈心向善,凡人善舉比比皆是,愛潮涌動不斷。慈善組織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海口市慈善總會、海口志愿者協會、海口市兒童福利會、海口市紅絲帶志愿協會、海口市義工協會、海口市社會工作者協會等從事慈善公益類的機構相繼成立,據統計,目前全市實名認證志愿者25萬人,各類注冊志愿者團隊3163支。涌現了如海南椰樹集團有限公司、海南金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海南龍泉集團有限公司、海南創新書店有限公司、海南佳元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海南華健藥業有限公司、海南美都貿易有限公司、海南盛廣達貿易有限公司、海口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十佳慈善愛心企業”和海南創新書店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桂提、海南龍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符史欽、已逝海南省道德模范大坡中學老師陳起賢、海南美都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少萍、海口鎮海李記海鮮董事長李鴻策、巨人教育海口直營學校校長愛新覺羅啟汭、海口市福利院兒童部主任姜東芳、海南盛廣達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吉和、海南新大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廷藝、海口市公安局退休民警呂大俊等“十佳慈善愛心人物”。這些愛心企業中有些是外埠在我市創業的驕子,有些是扎根本土的精英。在愛心人士中大多數是經過多年摸爬滾打,拼搏創業,事業有成而不忘回報,行善積德的企業家。也不乏有甘于奉獻的普通市民和不留名的愛心人士,椰城正在不斷涌動著一股股的愛心暖流,促使我市慈善事業得到更廣泛深入健康開展。
海口市慈善總會于2012年11月2日正式成立,總會按照“黨委政府主導,慈善組織推動、民間運作,社會參與,各方協作”的慈善事業發展機制,遵循“合法、自愿、誠信、非營利”的原則,主動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慈善文化宣傳,弘揚慈善理念,宣揚慈善典型,挖掘慈善文化,鼓勵人們“致富不忘兼濟天下,貧窮謹記獨善其身”,努力創造濃烈的慈善氛圍。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依法開展一系列慈善活動。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幫助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鼎力支持下,在協助政府開展賑災救援、助學、助教、助孤、助殘、敬老扶貧濟困等方面主動積極開展一系列的救助項目。我會向社會籌募款物累計4110多萬元(其中物資折價508萬元),受助人員上萬人,有的救助項目成為海口的品牌和名片。2014年,海口市慈善總會被中華慈善總會授予“第二屆中華慈善突出貢獻組織獎”。
慈善事業是一項崇高偉大的事業,她是社會福利事業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是人類美好道德和感情的重要體現,是社會繁榮、文明與進步的重要標識。在當前海口圍繞“四個全面”建設,不斷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進程中,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對于組織調動社會資源,調節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提高公民素質,增強社會責任;營造團結友愛、和諧相處人際關系;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慈善法的制定是我國慈善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必將對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慈善法》的頒布實施標志我國慈善春天的到來。他使慈善事業發展空間更廣闊。社會力量參與慈善更便利,慈善活動更規范,促進慈善行業更透明,促進措施更完善,監督管理更有效,慈善力量更強大。作為慈善組織,我們一定要明確肩負的重任,忠于法律,認真學法、執法,做依法開展慈善的模范。
首先,要充分利用慈善事業從民間組織活動上升到政府工作層面這個契機,積極主動為黨委政府出謀劃策,促進慈善工作在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和防治污染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等領域中延伸,深化慈善工作的內涵,擴大慈善工作的覆蓋面,使海口的慈善工作融入全國的大格局,跟上全國發展的步伐,為弱勢群體分憂解難,為困難群眾做更多的好事、善事,為推動海口的慈善公益事業健康快速發展敢于擔當。
其次,要積極拓寬眼界,推動更多救助項目。一方面要把傳統的慈善救助項目做精做準做細,做出精品,做出品牌,另一方面要大膽解放思想,按照法律界定的慈善內涵,不斷擴大業務領域,根據海口的實際需要,積極開展各項公益活動,做好廣義上“大慈善”這篇文章。助力海口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建設,推動全民公益活動更加廣泛深入開展。
第三,要強化慈善組織隊伍建設,提高慈善工作者的整體素質,要組織慈善組織工作人員深入學習慈善法,不斷提高執法水平,要嚴格按照法律規范慈善活動,根據新形勢新實踐,對慈善工作有所發展,有所創新,以適應全面深化改革,創新社會治理,推動慈善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慈善組織自治、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的有機結合,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
我們堅信,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關心下,在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下,海口慈善事業一定會得到蓬勃發展,為推動海口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新更大的貢獻!海口首善之城將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