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松水,黑土凝香。在豐饒的吉林大地上,閃爍著三張亮麗的糧食名片:玉米的“黃金名片”、大米的“白金名片”以及雜糧雜豆的“彩金名片”。
作為吉林省的“彩金名片”,雜糧雜豆一直名氣遠揚。然而曾幾何時,受市場等因素影響,吉林省雜糧雜豆的種植面積一度萎縮。
近年來在國家優化糧食種植結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吉林省委、省政府搶抓機遇,把調結構、打品牌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制高點和突破口,吉林省農委率先啟動了“雜糧雜豆”品牌建設,“小”雜糧助推“大”轉型,對于吉林農業轉型升級來說,是一個積極的嘗試。
生產跟著市場走農民有賺頭
“紅小豆、綠豆、小米……我們組織了18個品系約2噸的雜糧雜豆產品,昆明農交會參展當天就被搶購一空,而且是在零售價格每公斤20~40元,高于當地零售價格的情況下。”吉林省雙遼市新中農天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苑長紅沒有想到,吉林雜糧雜豆在省外這么受歡迎。
雜糧雜豆是指玉米、水稻、小麥、大豆四大作物之外的谷物及豆類,并非主糧。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國人的消費理念開始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對改善膳食結構提出了新的需求。鑒于雜糧雜豆因其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成分,具有較高的藥用保健價值,越來越受消費者的青睞。而吉林雜糧雜豆,更是秉承打造“國人膳食營養倉”的理念,以其出眾的品質,贏得了市場的認可。
隨著雜糧雜豆在市場的走俏,在玉米價格下滑,多地農民種糧收益減少的大背景下,種植雜糧雜豆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一個不錯的選擇。2016年,吉林省扶余市3600個農戶調減籽粒玉米18萬畝,種植四粒紅花生,大力打造扶余四粒紅花生品牌。據初步測算,今年種植四粒紅花生的農戶,平均每畝純收入達到794元,戶均收入3.97萬元,遠遠高于種植玉米的收益。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順勢突圍”
如果說玉米、水稻、小麥、大豆四大糧食作物是糧食種植的主力軍團,那么雜糧雜豆則是糧食種植的游擊部隊。因其種植面積小,品類繁雜,因此常常被稱為“小雜糧、小雜豆”。而就是這小雜糧雜豆,卻登上了今年吉林品牌農業建設的大舞臺。
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有雜糧雜豆受到市場青睞的因素,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吉林省響應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次“順勢突圍”。
一直以來,吉林是我國玉米種植大省,省域玉米種植面積一度高達80%以上。由于我國玉米庫存高企,國家出于調整糧食種植結構的考量,于今年3月底,取消了具有保護性質的玉米臨儲政策。在國家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吉林不得不主動尋找吉林農業擺脫瓶頸的新方向。
除了種植玉米之外,吉林還是種植水稻、雜糧雜豆的種植大省。但水稻種植,由于水域的限制,在短期內種植面積很難有大幅提升。而雜糧雜豆,主要栽種不適宜大田作物生長的土地上,或是間種在溝邊地頭的零散地塊,其靈活性、可調整性極強,政策上稍加扶持,便能有較大改觀。
雜糧雜豆在吉林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吉林獨特的氣候環境,令吉林雜糧雜豆相對國內其他產區,品質的比較優勢較為明顯。
構建母子品牌互聯互動的品牌矩陣
自今年年初以來,吉林省啟動了雜糧雜豆品牌戰略規劃,開始向全國消費者集中宣介吉林雜糧雜豆。2016年因此被視為吉林雜糧雜豆品牌建設的元年。
雜糧雜豆,種植面積小,品類卻極多,約有200多種,這么多種類,不可能都有市場認知度。如何擺脫雜糧雜豆“小而雜”天性特征的不利影響,形成“廣而深”的市場知名度,成為擺在決策者面前的頭一個難題。對此,吉林采取了“先從省域整體入手,形成品牌合力之后,成熟一個子品牌,發展一個子品牌”的品牌培育策略,抱團出擊,打造拳頭產品。
目前吉林雜糧雜豆,已經形成了母子品牌互聯互動的品牌矩陣。在叫響吉林雜糧雜豆這一大的整體區域公用品牌的同時,松原小米、扶余四粒紅花生、白城綠豆等單產業(產品)子品牌建設也卓見成效。下一步,吉林將鼓勵和支持有關縣(市)、鄉從本地優勢品牌出發,下大工夫打造諸如高粱、燕麥、葵花籽等新一批在吉林產量較大、品質優良、公認度高、市場發展潛力好的單產業(產品)雜糧雜豆區域公用品牌,從而不斷豐富吉林雜糧雜豆的品牌矩陣。目前,吉林省雜糧雜豆生產加工企業約700余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2家。一些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脫穎而出,先后涌現出“北顯”“吉松嶺”“增盛永”“綠禾”“鶴龍匯”“洮河綠野”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