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榆樹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天下第一糧倉”的匾牌。作為產糧大縣,榆樹市糧食產量占到吉林全省的1/10,糧食是榆樹市的驕傲,也一直讓榆樹人有些糾結。這個農業大縣,一直也是工業小縣、財政窮縣。
“這樣的日子不好過啊!”榆樹市委書記馮善國感慨,榆樹之所以沒有甩掉財政窮縣的帽子,就是因為經濟總量不足、底盤不大。“我們一產不差,三產也不差,差就差在工業上。以2015年的工業總產值為例,榆樹市185億元,而不遠的梅河口市為623億元。”他分析道。
糧食優勢如何變經濟優勢?榆樹市依托農業優勢,開足工業馬力,從農業大縣向經濟強縣轉變。
標準化種植,市場化增值,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
用工業化思維抓農業,要讓種出來的產品變商品。
保壽鎮靠河村種糧大戶郇慶田,種地有了新種法,品種、施肥、打藥都有統一規定,收入也隨之“滋潤”,他說:“110畝水稻不愁銷路,而且每斤比市場價還多賣2角錢,一年能多掙近5萬元錢。”
和他一樣,村里22戶農民的3100畝地都成了榆樹坤泰農產品公司的水稻基地。
坤泰公司總經理宋曙光說:“為啥榆樹大米不能像五常大米一樣賣個好價錢?關鍵還是要有好品質,打出好品牌。”2013年,公司投資3.68億元上基地,建立大米生產線、脫水蔬菜生產線、物流倉儲庫等設施。搭上互聯網快車,公司投資農產品電商平臺,圍繞全市180萬畝水稻打造“榆樹大米”這一地標產品。
跳出單一抓糧模式,緊跟市場推進糧經飼全面發展。還是種玉米,效益不一樣。陸路雪食品有限公司發展速凍粘玉米,總經理胡長明算了一筆賬:“每公頃大田玉米產量1.25萬公斤,按現在行情,產值可達1.75萬元;而農民種一公頃粘玉米,產值能達到2.2萬元。”
調結構,政策要跟上。榆樹市今年重點推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建設25個貯藏窖、30多個冷庫,農業生產由產中向產前和產后延伸。
榆樹玉米種植結構悄然變化:與企業訂單種植6.7萬公頃專用玉米基地,種植3000多公頃粘玉米、3000多公頃青貯玉米。
種植方式正在改變。集中連片經營、全程機械化,全市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達1500多個,經營面積占耕地面積的40%。
對接市場,榆樹農產品銷售進入快車道。2015年“糧食銀行”收儲糧食20余萬噸;依托農產品電商平臺,全市六大類產品實現網上批量銷售;實施品牌戰略,“榆樹大米”打入北京等17個省市,進駐全國600多家大中型超市。
發展深加工,糧變肉、糧變酒,讓農田成第一車間
提高糧食附加值,深加工是重要途徑。
作為全省規模最大的肉食雞加工項目,吉林正榆農業科技公司總經理李玉忠說:“我們的目標是做世界廚房,打造從飼料到養殖、屠宰、加工的肉雞全產業鏈。”按照規劃圖,項目總投資16億元,年屠宰加工1億只肉食雞。
龍頭企業帶動,糧食就地變飼料。李玉忠說,他們的種植基地,覆蓋周邊50個50萬畝的連片耕地,公司統一采購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標準化管理,控制玉米的品質。
產業鏈一頭連工廠,一頭連農戶。五棵樹鎮田豐農機合作社與正榆公司簽了訂單,托管農民700公頃土地,合作社理事長陳卓說:“相比市場價,公司每斤玉米能高1~2分錢,能讓社員每公頃增收500元。”
酒業是榆樹市的優勢產業。全市白酒年產量在8萬噸左右,占全省的1/5左右,消化了大量玉米、高粱等糧食作物。榆樹不怕肥水流入外人田,加大產業整合、轉型升級,打造中國北方酒業基地。榆樹錢酒業公司,是有200年釀酒史的老牌酒廠,前幾年一度陷入困境。2009年,華澤集團控股整合榆樹錢酒廠,打造北方首家體驗式白酒莊園,年生產能力5萬噸,年產值達20個億,企業起死回生。
手握訂單,銷路不愁。2016年春天,五棵樹鎮金科合作社和山西汾酒原糧基地簽了協議,把960公頃玉米改種了高粱。“今年種高粱算是對了,豐產又豐收!”農民劉遠洋算了一下賬:高粱每公頃產量超過1萬公斤,收入2萬多元,少說也比種苞米多掙六七千塊錢。
榆樹拉長產業鏈,以工業骨干企業為龍頭,化糧為財。中糧生化榆樹公司是利稅大戶,年加工玉米70萬噸,可生產淀粉50萬噸、液糖10萬噸。眼下,正在全力擴能改造,力爭使玉米年加工能力提升到12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