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是農業,而在吉林省經濟發展過程中,始終把農業放到發展的首列,保證在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和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實現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從根本上實現吉林省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因此,農民增收是吉林省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不僅關系著吉林省農業的發展,也關系著吉林省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同時也關乎吉林省經濟的穩定、健康、持續發展。本文通過對吉林省農民增收具體情況的分析,找出制約吉林省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為吉林省在農民增收的決策中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農民增收;產業結構;財政體系
基金項目:本文由長春科技學院科研啟動基金(博士啟動基金)支持
中圖分類號: ?F323.8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DOI編號: ? 10.14025/j.cnki.jlny.2016.24.040
1 吉林省農民增收的現狀
當前,吉林省農民增收主要采取的方式:一是農村第一產業中農民收入增長穩定;二是非農產業的增收成為農民增收的亮點;三是政府相關惠農政策的落實,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四是農村的各項稅費改革制度的實施,促進了農民的減負增收;五是在競爭中的農村市場經濟環境下,為解決農民增收創造了必要的競爭條件。
2制約吉林省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2.1基礎設施落后
目前,吉林省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相對較弱,與整體的農業發展要求和農民的愿望仍有較大差距。全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部分農村地區農業基礎設施配套不夠完善,存在農業機器、設備陳舊、老化等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吉林省農產品不能達到預期產量,實現穩產、高產;二是一些農村農業生產的工程標準較低,整個工程設施配套不完善,設備老化、效益縮減等問題,不能有效的抵御自然災害對農作物造成的損失。可見,先進的農業基礎設施對吉林省農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也是吉林省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基本保證和必要條件。吉林省政府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有效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的條件,促進了全省農業的發展。
2.2產業結構缺乏合理性
目前,吉林省農業及林業的比重較高,而畜牧業、漁業所占比重較低,畜牧業發展滯后。在飼養業中,由于吉林省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結構中過多偏向養豬業經營活動,致使節糧型、食草型畜牧業、高蛋白質的禽類生產不足。就現階段總體產業結構來看,吉林省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范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根本性的改變,導致農民增收困難。這種情況下,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整個吉林省農村農業發展過程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目標、實施步驟、發展策略等必須達到一致要求。當前,在我國支農、撫農政策下,吉林省農業發展速度與往年比實現大幅度增長趨勢,在整個吉林省城鄉發展進程中,鄉鎮企業也在逐步調整發展策略,爭取在當下的務農政策中,形成一個穩定的發展,吸收新的就業機會。吉林省要在當前的撫農政策下,適時作出新的調整,以達到吉林省農村經濟發展趨于整體合理化的最終目標,實現在吉林省農村各產業結構之間協調發展,從而加快吉林省整體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證農民收入長期穩定增長。
2.3財政支農機制不夠完善
自我國取消農業稅以來,吉林省農村財政體系趨于完善,農民獲得了更多的財政支持,農業投入不斷增加,農業生產效率穩步提高,農戶自身的收入也不斷增加。但是,吉林省農業財政機制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財政支付過程中信息不透明、支付結構不夠合理,這種情況下,吉林省農業整體財政轉移、支付的效率不斷降低,從而對吉林省農民收入增加造成影響;二是目前的財政機制尚未健全,財政支農機制不夠穩定和規范。在當前財政支農機制政策扶持下,吉林省財政支農機制的補貼資金雖逐步增加,但總體的支農資金在持續走低。在實際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城市當中的生產要素很難流向農村,反之,在吉林省農村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生產要素加劇外流。原因在于吉林省現行的農業財政支農政策中沒有起到引導作用,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2.4勞動力剩余
吉林省農業人口居多,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較低,耕地資源面臨嚴重短缺的局面,相對于耕地資源來說農民的數量呈現大量剩余。勞動力和農業資源之間沒有很好的匹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帶來了許多不利影響。一方面,在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大量剩余的勞動力閑置,影響了農業勞動總體生產率,對全省農戶的收入、消費產生了抑制作用。另一方面,過量的剩余勞動力導致農村社會的不穩定性增加,在有限的土地上分散的農民,生產規模的粗放模式,土地補償規模下降趨勢明顯,降低了農業的經濟效益。
2.5科技水平低下
在資金投入上,吉林省對農業科技的技術創新、技術改造資金投入不足。目前,吉林省在農業科學技術創新和新科技應用推廣上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與農業發達地區相比,吉林省在農業科學和技術上的投資相對量、絕對量存在較大差異。農業科技的滲入占全省總農業產值的0.5%~0.7%,發達地區的農業總產值是9%,全省農業科技水平對農業增長率奉獻為40%左右,遠遠低于農業發達地區的70%~80%的水平。
2.6農民文化素質較低
現階段,吉林省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較低,嚴重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加。要使農業產量不斷提高,農民收入不斷增加,必須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大力開展專業的農業生產宣傳、培訓等工作。在農民中培養一批具有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在日常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成為有文化、會管理、懂經營的新型農戶,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在生產效率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
參考文獻
[1]權曉超.黑龍江省農村居民增收問題的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4.
[2]鐘凡毅.吉林省農民增收問題的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05.
作者簡介:王奧,碩士,長春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農林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