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楷
重溫五柳先生的《歸去來兮辭》,其中“寓形宇內復幾時?何不委心任去留”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委心”,現在多數人的理解是聽從內心的安排。諸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走紅,就是這種心態使然。當今社會有兩類人:有些人為所欲為,認為自己“老子天下第一”,隨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沒有原則底線;而有些人聽從內心良知,不違背良心良知做事,志存高遠,襟懷坦白,不忘初心。兩類人表面看都是“委心”,其結果卻相距甚遠,為何?
第一種人,“委心”表現出的是自私自利,以個人意志為中心,過于重視自己,想干啥就干啥,是利己主義。但后一種人,懂得在良知面前審視自己,自尊且尊重他人,自愛并推及愛人。比較而言,我們更敬重后者,做到在良知面前學會隨心隨性!
試著問一問對“自由”的理解,我們得到的答案可能會截然不同。將自由僅當作個人權力的人會瀟灑地說:我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干,我干什么是我的自由!這種自由可能就是想打就打想罵就罵,目無法紀,甚至走上犯罪的歧途,最終極有可能失去自由。而那些對自由心存敬畏的人一定會說:聽從良知,跟著心兒走,方為自由!這種人的想法與王陽明的“致良知”一脈相承,萬事在心,聽心安排,走人間正道,必有擔當。
陶淵明迷途知返,“委心任去留”,他懂得自己心為形役的處境,為了生存,不得不案牘勞形,最后覺得“今是而昨非”,故而辭官還鄉。陶淵明的隨心所欲,心之所向,是當時特定社會環境下守身如玉,明哲保身的做法,讓自己不同流合污,也因此內心多了一份寧靜,多了一份喜悅。周敦頤借蓮自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展示了自己在的高貴品格和浩然正氣。我想,這種不愿與人同流合污,保持自身高潔,就是最好的隨心所欲,他們保留了秉性,名垂千古,受人尊敬!
當前我們青年學子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下當如何“隨心所欲”?作為學生,我們必須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同時代主流共振,與社會的要求同頻,內心充滿正能量,現在隨心隨性地學習,將來在工作崗位上隨心盡興地工作,做一名勇敢的率真的隨性隨心的時代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