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嚴
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一名思想品德教師,語言在整個教學的過程當中顯得尤為重要。因為語言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有著與其他課堂不盡相同的意義,它除了可以傳授知識理論,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語言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是蜜,卻可以粘住一切東西,這是什么?”是語言。高爾基對這句話曾高度評價說;“人民的智慧用一個謎語的形式,極其確切地說明了語言的意義。”事實上,這個謎語也是對語言的一種藝術的描述,它尤其適用于教學語言藝術。馬卡連柯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這充分說明了語言就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武器。
一堂好的品德課需要多種教學藝術的綜合運用。比如:語言藝術、提問藝術、組織教學藝術等等。而語言藝術是最基礎的,它幾乎貫穿在各種教學藝術當中。思品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才能更好的運用其他的教學藝術,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思想品德課教學既具有一般知識、技能教學的共性,即把知識、技能作為客體讓學生去認識和理解,同時,它還有自身教學的個性,即思想品德是學生內化、接受的主體,并最終轉化為學生人格化的意識和行為。因此,教學語言藝術上,思想品德課既具有一般課程程教學語言的共同技巧,又具有自身獨特的個性技巧。共性技巧體現了教學語言藝術的一般特點及要求,個性技巧突出地表現了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性質、任務、要求和特點。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講述語主要用于說明、解釋、講述政治常識、社會常識、生活常識等方面的教學。如說明國旗、國徽的圖案及其意義,解釋各種節假日的由來,講述故事情節,講明觀點等。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本質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蘊涵在教材內容之中的思想品德往往比較抽象,遠離學生的生活現實和經驗。由此,教師在講述技巧上,除了要注意講述的科學性、邏輯性、準確性、規范性之外,還應特別突出它的思想性和通俗性,做到思想性與實效性的統一。
講述語言的有效性又稱為易受性,是指講述要便于學生聽懂、好理解、易接受。思想品德的內容比較枯燥、抽象,教師的講述如果不在通俗上下功夫,而是讀教材、背教案,或是連篇的大道理,其教學效果勢必適得其反。那末,如何增強思想品德課講述的有效性呢?
第一,要善于引喻設比。教師檢善于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把深刻的哲理深入淺出地送入學生心靈。比如講《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教師先用燈出示第一組對比圖:一棵小白楊高興地接受“醫生”啄木鳥的治療;另一棵小白楊面帶傲氣,蠻橫地拒絕啄木鳥的治療。接著,演示第二組對比圖:未經過治療的小白楊漸漸枯萎,葉子也變黃了。通過引喻設比,使學生明白了“虛心接受別人意見”的道理。
第二,要善于聯系實際。簡單的壓服,空洞的說教只會使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適得其反,使學生產生厭煩,甚至逆反心理。只有善于聯系實際,才能使思想品德的內容有現實意義,化空洞的說教為具體的導行。例如,低年級有一課《愛惜糧食》,為了讓學生體會農民種糧的幸苦,教師出示農民在田間勞動的教學掛圖,讓學生體驗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我們開著電扇,吃著冷炊還覺得熱,農民伯伯頂著烈日在田間干活會是什么樣的感覺?他們從早到晚彎著腰插秧會感覺到怎樣?通過聯系實際,讓學生認識到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又如,高年級有一課《為祖國而學習》,這是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對為什么而學的問題有多種多樣的想法,有的清楚,有的模糊。有的是為考個好中學,有的是為將來上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等等。他們的學習目的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不同地區、不同家庭的學生,在學習中的的問題上都會有差異。因此,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家庭環境、居住地區環境等情況有針對性地時行教育。這樣才能保證品德教育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第三,要化抽象為具體。思想品德的內容往往是十分抽象的,小學生對抽象的東西往往難于理解。教師在講某個定義、概念或道理、原理的時候,可以通過舉例子、講故事,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比如講《尊敬老師》一課,教師不僅講了尊師的意義,還主動把自己擺進去,講了當自己生病時,看到辦公桌上同學們送來的藥,喝著同學們為自己沖好的香茶,讀到同學們寫來的“一定要遵守紀律、專心聽講,愿老師早日恢復健康”的紙條,自己被深深感動的情景。通過師生間的情感交流,達到了思想上的升華。再如講《熱愛家鄉》一課,有的教師本身就很熱愛自己的家鄉,講課時自始至終以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感染學生,和學生一起談家鄉的變化,表達立志建設家鄉的決心,把自己的情感和學生融為一起,課后又和學生一志搜集圖片搞展覽。由此,整個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抽象的道理被融在具體的事例之中,收到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第四,要化枯燥為生動。思想品德的一些內容不僅抽象,而且還比較枯燥。教師的講述如果從理論到理論,局限在條條框框之中,難名枯燥、呆板、味同嚼蠟,引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從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現象、事例入手加以解釋,使枯燥的概念和道理變得有血有肉。還可以設定出特定的教學氛圍和情景,使學生在一種歡娛的情緒中進行學習。如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通過穿衣服、系鞋帶、疊被子、洗手帕等競賽,指導學生學會這幾項自我服務勞動。又如講《愛家鄉》一課,在《誰不說俺家鄉好》的音樂聲中,教師動情地描述家鄉的優美景色、豐富資源,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產生情感的共鳴。
總之,為了發展學生智能,為了創造一個“知、能、情、理、美”多位一體、水乳交融的最佳教學境界,每一個思品教師都應象演員苦練基本功一樣,過好語言關。教師要多聽、多看、多記、多練。要下苦功鍛煉口才的控制聲音的技巧,要注意訓練內部語言的外化技能、理解感受能力、運用表達能力、自我調節能力等。思品教師還應廣泛涉獵各種書籍,掌握廣泛而翔實的材料,就能為自己創造一個廣闊而深厚的知識背景,有了這樣的知識背景,思品教師就可以在教學活動中站住腳跟,在教學語言上得到一個取之不盡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