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平
書是知識的寶庫,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能促進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知識的轉換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更重要是,這種習慣能使幼兒終身受益。
一、投其所好
主動,才是正確的學習態度。為幼兒選擇書籍,一定要投其所好,可以挑選孩子所喜聞樂見的經典故事,如《西游記》、《狼和小羊》等。只有幼兒熟悉和喜愛的故事,才能激發幼兒聽、讀、看的意愿。還有為幼兒選擇圖書,一定要選擇故事情節簡單、畫面清晰、重點突出的兒童書籍。如果孩子的性格內向、羞怯,那你可以經常鼓勵她為大家講故事,以此來鍛煉幼兒。
二、活潑閱讀
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會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畫面,甚至會在閱讀中進入角色、感同身受。文字的神奇魅力也賦予親子閱讀更多的趣味性,家長可以同孩子共同參與在家庭環境中開展故事表演。雖然每個孩子都有個性上的差異,有的愛表現,有的就比較害羞。但故事表演可以讓孩子在松弛的狀態下體驗表演的樂趣,并且家長的參與表演也會大大提高孩子的參與積極性,是“活潑閱讀”的首選形式。
三、分享感受
閱讀中,在語言教學活動中采用了分享閱讀的形式,老師與幼兒共同閱讀并一邊閱讀一邊交流各自的感受,引導幼兒參與討論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例如:“你最喜歡故事中的那個小動物?為什么?”還可以引導幼兒猜想故事書的最后一頁的內容,鼓勵幼兒設想故事的結果。有時,我們也可以同幼兒交流截然相反的意見,激起幼兒的好勝心,以此來激發幼兒聽故事、看書的興趣。
閱讀后,我們還會開展一系列的拓展及延伸活動,引導幼兒在理解熟悉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幼兒自身的經驗參與故事表演,以豐富幼兒的相關知識經驗,并結合實際生活經驗談一談自己遇到這種情況會怎樣做,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手指點讀
比起以上3種方法來看,“手指點讀”似乎相對來說比較刻板,它需要孩子和父母更大的耐心和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手指點讀其實對于閱讀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但它的前提是讓孩子擁有一個每日固定的故事時間。每天按時同孩子閱讀,就好像吃飯、睡覺那樣,會讓幼兒漸漸養成閱讀的習慣,并產生快樂的期待情緒。每天臨睡前的15分鐘就是很好的閱讀時間,因為此時孩子的情緒比較穩定,注意力也比較集中。
實際教學活動中,剛開始我在圖書區開展圖書閱讀活動,起初引導幼兒練習手指點讀時,發現幼兒存在手眼不協調的困難。這時,成人可以先講到什么地方、用手指點到什么地方,引導幼兒的眼睛隨著成人的手指移動。隨后,我們還可以拿起幼兒的小手,講到哪兒、指到哪兒。在手指點讀時,成人要故意放慢一些語速,將相關的圖片或文字都用重點語氣突出一下,這樣下一次幼兒進行講故事點讀時就會很順利的展開了。我們在開展分享閱讀活動的時候,大書代讀,之后的小書閱讀,就是培養幼兒練習手指點讀。
手指點讀時,首先要引導幼兒大聲的念出書名,讀書的速度要引導幼兒與點讀的速度相符。讀書的聲音要不斷的變化,根據情節調整音量、速度和語調。
五、有問有答
有了上述的幾種方法,也許你會認為只有故事書才適合幼兒閱讀,事實并非如此。自然科學類的叢書或探險類的畫冊也是幼兒非常喜愛的一類圖書,看這樣的圖書,以互動提問式的閱讀方式最為合適。我以中班幼兒所喜愛的《恐龍世界》為例,來說一下互動提問式的閱讀。
閱讀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同幼兒進行小小的知識競賽,比一比誰看書看的仔細、回答問題最快!集體活動的過程中爭論和搶答的過程也是很好的一種閱讀氛圍,因為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可以激發再次閱讀或更深入的閱讀,從而激發幼兒叢書本中去尋找正確答案。求知欲是最直接的閱讀契機,用一問一答的方式激勵幼兒在書本中探索、思考,一定會使幼兒愛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