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英美文學作品中對科學發展的描述入手,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了文學作品對科學的人文反思:一是科學扼殺人類的想象的人文反思;二是科學顛覆倫理的人文反思;三是科學毀滅環境的人文反思。從而筆者認為文學與科學的需要平衡發展。
【關鍵詞】文學;科學;人文反思
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首先發端于意大利,經過兩個世紀的發展,在十六世紀的時候在歐洲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在歷經兩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有一樣東西功不可沒,那就是印刷機。十五世紀,德國人古登堡首先將金屬鑄造印刷業帶入了歐洲,生產出了第一部木制凸版印刷機,科技的進步產生了印刷機,而印刷機推動了文學和文化的發展。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即可以給人類帶來快捷便利的生活,也可能把人類帶入不歸之途。很多文學家都在作品中對科學進行了反思,筆者將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科學扼殺人類的想象的人文反思
擁有很多頭銜的著名詩人和科學怪人埃德加。艾倫·坡他曾經創作了一首十四行詩《致科學》,在這首詩歌里,作者表達了對科學的一種什么態度呢?在這首詩的開頭,詩人就將科學稱作是時間老人的乖女兒,作為時間老人的乖女兒的科學,她是溫順無比,她默默地凝視著人類,靜靜地消磨著人的意志,直到把人變成科學的奴隸。而另一方面,他又把科學比作禿鷹,它兇狠無比,不斷地啄食人類,直到吞噬人類的心靈,徒剩下驅殼。愛倫·坡通過一動一靜的兩個比喻形成鮮明的對比,向我們形象地揭示了科學的本質。科學具有兩面性,它既溫順又兇狠,它既可能把人類變成奴隸,也可能吞噬人類的心靈。所以愛倫坡有一種特有的警醒。在整首詩中,作者高頻低使用了各種疑問句來質問科學,十四行詩中問好就達六個之多,多種問句交叉使用如“難道不是你扼殺了詩人的想象嗎?”在整首詩中,詩人盛贊想象力,想象力可以帶我們“神游、翱翔”。的確誠如亞里士多德所言:“想象力是發明發現及其它創造活動的源泉”。正是有想象力,我們才有了中國詩歌中雄奇的篇章;正是有了想象,我們才有了希臘羅馬神話;我們才有英美文學中的不朽名著。愛倫·坡作為一個十九世紀的詩人,他對科學的反思和質問更多的是出于一種人文主義者的警醒和擔憂的話,那么進入二十世紀以后,隨著工業化程度更高,人們對機器的依賴程度也更高,因此,我們看到勞倫斯在《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給我們塑造了一位查泰來先生,一個完全依靠機器,而失去活力的典型,那么人的活力的喪失就隱喻了如果人過多地依賴機器的話,將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勞倫斯在小說里有這樣的描述:“我們的時代,根本就是一個悲劇的時代。大災難已經來臨,我們處于廢墟中。”人的精神的空虛,人的活動能力的喪失,想象力的喪失。整個小說主要描述勒格貝莊園以及周圍的礦區,整個色彩的基調是一片死亡的黑色。作者描寫了一幅工業化景象,充滿著各種噪音,各種臭味,生活在其中礦工,他們又灰又黑,臉色蒼白得鬼似的,肉體還活著,但思維已經被剝奪了。科技的發展,工業化的進程在扼殺人類的想象力。
二、科學顛覆倫理的人文反思
科學在本質上是追求真理的,它探尋客觀規律,想要解決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倫理的本質是追求善,解決人際之間的關系。科學為什么會挑戰倫理呢?科學總是在創新,創新就意味著改變,改變總是會引起人們對倫理道德判斷的不同。克里斯。托弗馬洛在他的劇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劇》當中進行了倫理反思。在這部劇里作者給我們塑造了一位科學家的形象,這位科學家與魔鬼簽訂了契約,浮士德出賣靈魂,以獲得知識與權力,這正是文藝復興時期人的雄心壯志和力圖超越人的極限,代表了人類對永恒和無限追求的欲望。這是文學對科學倫理反思較早的作品,以直接觸及靈魂的方式。在整個劇本的結尾,有善天使和惡天使的對話,以及浮士德的獨白都給我們帶來了警醒和反思“啊!浮士德,現在你的生命僅有一個小時了,一個小時后你將被永遠的我罰入地獄!不停運動著的天體啊,請停頓一下。”浮士德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喊出了心中萬般的悔恨,希望那最后的一個小時能變得長久一點,以便能夠能拯救自己的靈魂。運動的天體怎么可能停頓呢?所以,如果人類得到了整個世界,而失去了靈魂,失去了生命,那又有何意義呢?瑪麗·雪萊的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其實也是一部倫理反思小說,它對倫理的反思是一旦科學家無限制地濫用科學,將給認了造成巨大的危害。正因為這一反思,警醒弗蘭肯斯坦在女怪物造好,即將通電具有生命的一刻,親手毀掉了她。瑪麗·雪萊在創作小說的時候,正處于信仰科學主義的時代,科學家具有崇高的社會形象,因為科學家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貢獻,人們對科學家是無比的景仰的。而她卻在小說創造的弗蘭肯斯坦的形象與之相差甚遠,他更像是一位煉金的術士,他陰險、自私、邪惡。瑪麗·雪萊正是抓住這一形象的反差告訴人們人文反思的道理。也正是因為這種人文反思性使這一部小說在文學史上占據了重要的位置。英美文學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可能顛覆倫理的這一點進行了反思,通過對科學技術掌握著科學家進行諷刺,來達到反思的目的。
三、科學毀滅環境的人文反思
從工業革命以來,人們無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資源,人類不斷地被物化,人的欲望不斷地被膨脹,環境遭到了肆意的破壞。勞倫斯的小說《兒子與情人》這部小說揭示了科學進程對環境的破壞。這部小說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婚姻不幸的母親把全部感情和希望傾注在孩子身上,由此產生了畸形的母愛。長子威廉為了掙錢勞累致死,母親從此對小兒子保羅寄予厚望,傾注全部的愛戀。保羅在母親陰影下,無法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深陷與母親既是母子又是情人的不倫關系中。在這部小說中,勞倫斯從兩個維度向我們揭示了科學進程對環境的破壞。首先是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小說一開始對自然環境進行了描述:“鄉下到處都是這種小礦井,有些礦井從查理二世時代就開始挖掘了,兩三個曠工和毛驢就像螞蟻打洞似的往底下挖,在麥田和草地當中弄出一座座奇形怪狀的土堆和一小片一小片黑色的地面來。”在這一個挖礦井的時代,工業化進程的時代當中,人類物欲的膨脹,無止境地向大自然索取,一直往里挖,大自然已經被破壞面目全非。從另外一個角度,勞倫斯又給我們展開了人類的精神生態,精神環境的破壞。生活在自然環境遭到破壞中,人的精神會發生怎么樣的裂變呢?讀這部小說我們會有這樣的疑問:兒子為什么會變成情人?在這個家庭中丈夫和父親的角色為什么嚴重缺位呢?在這部小說中,父親曾經也是英俊瀟灑熱情友好,可是婚后他卻變得脾氣暴躁意志消沉,他性格的變化也引起了家庭關系的巨變,家人之間變得冷漠隔閡厭惡,造成了保羅的心理障礙和精神困惑。父親前后的巨變是什么引起的呢?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象征著工業文敏的礦井。父親常年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重復地勞動,導致了性格改變人性扭曲。勞倫斯以細膩的筆觸向我們展示了兩個維度,科學進程不僅破壞了自然生態,還摧毀了人類的精神生態。
綜上所述,英美文學作品中對科學的進程進行了很多的反思,能促使人類客觀全面地看待科學飛速的發展。當今社會文學的失重和科學的超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科技促使網絡化,促使文學的快餐化。一個社會如果沒有發達的人文精神是不可能有發達的科技;同時,一個社會如果沒有發達的科學精神,也不可能有發達的文學,文學與科學的需要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Edgar Allan Poe. Collected Leather bound[M]. Advantage Publishers Group, 2011.
[2] 勞倫斯.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M].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3.
[3] 克里斯·托弗馬洛. 哈佛百年經典21卷:浮士德博士的悲劇[M].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4.
[4] 瑪麗·雪萊. 弗蘭肯斯坦[M].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4.
[5] 勞倫斯. 兒子與情人[M]. 譯林出版社, 2012.
【作者簡介】
胡暉(1980—),女,漢族,河南潢川人,河南財政金融學院教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美語言文學。